微信分享图

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

2016-09-30 14:52:34 杨剑

  

  名 称:《历代帝王图》

  年 代:唐代初年

  材 料:绢本设色。绢的显著特点是质轻,易着色,在唐代以前大多都在绢上

  作画。绢画难以保存,现在所存绢画大多为稀世珍品。

  题 材:肖像画

  国宝规格:纵厘米,横531厘米。

  流失时间:1925-1931年

  收 藏 地: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流失原因:民国期间被溥仪变卖

  曲折经历

  《历代帝王图》始作于唐朝初年,唐太宗时期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作,是表现帝王生活的人物画,又称《古帝王图》,是中国绢画的代表作。

  《历代帝王图》创作完成之后一直收藏在唐朝内务府中,到了宋代开始有了明确的收藏者记录。最早收藏这幅图卷的是宋代名臣富弼,他不仅是一位为官清廉的朝廷大臣,而且对书画颇为爱好。目前判断这副画卷伪真的主要根据也是图卷中富弼的题识。在富弼之后,另一个比较有名的收藏者是宋朝名士杨褒。有史料记载称流传至今的彩色绢本,是杨褒根据白麻纸唐画传摹后,设色附彩的摹本,今已难以考证。

  宋高宗时期的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周必大的著作《益公题跋》中,详细记载了国宝在杨褒以后的流传历程。吴升从杨褒处得到了图卷,作为家传珍宝,后代因为家境贫困将该幅绢画典当,无力赎回,被周必大以十万钱购回家中。当时的画卷已经“断烂不可触”,周必大又花了四万钱找到画工李某修复后才可以观看。

  在周必大修复绢画之后,《历代帝王图》一直作为私家藏品,不想南宋时期被朝廷收去,从此《历代帝王图》也就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宝,被历代皇室秘密收藏起来。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历代帝王图》才从皇家手中流失到民间,被世人竞相收藏。此后,《历代帝王图》曾辗转于蔡友石、孙星衍、李佐贤、李吉安等人手中,后又被内务府收藏,存放于清王朝的皇宫大院内。

  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野蛮的劫掠和焚烧,圆明园内难以计数的珍奇宝贝、历代典籍被大量掠到海外,《历代帝王图》因存放在皇宫得以幸免。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宫中文物的命运始终随着国运与时局的变化而动荡起伏。

  溥仪住在紫禁城的最后几年,朝廷处在一片末日的混乱当中,溥仪甚至开始监守自盗。作为逊位皇帝,溥仪并不敢直接把东西拿出宫去,而是制造机会,用赏赐近臣的名义把许多宫中的东西带出宫。溥仪曾让他的弟弟溥杰进宫陪读,由太监用黄绫将书画、善本包好,交给溥杰,再由溥杰带出宫外。单是从1922年9月到12月三的个月中,便盗出历代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其中便包括这幅《历代帝王图》。被彻底赶出紫禁城后,溥仪把这些文物分装在十八个大箱内,通过姻亲关系找到当时的全国税收督办孙宝琦,获得减免税,一路绿灯运到了天津英租界事先买好的洋房内。此时的《历代帝王图》毕竟还在国内,勉强还可以算的上安全。

  到了1924年,冯玉祥打进北京城,溥仪被逼离开北京,在日本警察“保护”下潜至天津日租界原张彪的私宅“张园”内,并建立了一个“小朝廷”,随后还成立了所谓的“清室驻津办事处”,依然维持着奢华生活。民国政府每年拨给溥仪四百万元生活费,但仍无法满足皇家奢华的生活。溥仪为了支撑门面,开始一点点变卖他当初偷运出来的书画。这些书画由旧日臣工陈宝琛、宝熙、郑孝胥等人经手,通过古董商等各种人物搭桥卖出,《历代帝王图》也在这一时期流落民间。

  据王庆祥先生撰《伪满小朝廷覆灭记》书中《八·一五这一天》一文所述,溥仪把《历代帝王图》赏赐给经手人陈宝琛的外甥刘骏业,刘骏业通过古董商把画卖给了林寿图,林寿图是闽中著名大收藏家,所收藏的商周秦汉及唐宋元明清之书画金石,多而且精。后来华北伪政权头目梁鸿志听说此事,以自己和林寿图是亲戚的关系,将此画骗到手。梁鸿志以十四万银元将此画售给了日本人,却只分给林寿图六万元,二人因此而绝交。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历代帝王图》流落到了美国,被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至今。

  国宝内涵

  

  《历代帝王图》的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唐代是中国画繁荣、鼎盛的时期,在绘画题材方面倾向面对现实。这一时期人物画不仅大家辈出,描绘人物的技法也得到了全面发展。阎立本溯源顾恺之又融进恢弘博大的气度,他在《历代帝王图》中,以刚劲而厚实的线条恰当而真实地刻画出古代帝王的个性特征。

  画卷共包含了十三个帝王及一些侍从的肖像,帝王的上方书写有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这十几位皇帝依次是前汉的昭帝刘弗陵,后汉的光武帝刘秀,有才有艺的魏文帝曹丕,憨厚的蜀主刘备,深沉的吴主孙权,统业天下的晋武帝司马炎,粗野但有策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外柔内凶的隋文帝杨坚,聪明浮夸的隋炀帝杨广,美才兼备的陈文帝陈,以及软弱无能的陈宣皇帝陈顼等。

  阎立本对于曹丕、司马炎、宇文邕、杨坚等统一天下,或促成国家统一的帝王,除了表现出他们的个人特点外,也表现了他们共有的一种庄严气概,人物刻画得“貌宇堂堂”、“威武英明”,都有一副“王者气度”和“伟丽仪范”。而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乃亡国之君,阎立本就把他处理成以油掩口的委琐之态以表示对他的蔑视。至于偏安江南的其他陈朝的帝王们则都缺少英雄气概。陈顼是一个纵容政治败坏而毫无办法的帝王,人物则显得黯弱无力、浮夸平庸,有显著的不同。

  画家把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皇帝的面部特征上。画他们不同的嘴部表情,胡髭的软硬和疏密,或尖、或圆、或大或小的眼睛,而且从眼睛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以及目光的敏锐程度上刻画每一个帝王的性格特征。其中也不乏作者自己对各朝各代帝王的主观情感在里面。作者对人物的描绘没有停留在形似的层面上,更没有将上述明主、暴君或庸君进行脸谱化、漫画式的处理,而是根据每个帝王的政治作为和不同的命运,加以个性化的描绘,通过对眼神、嘴角及面部肌肉的微妙刻画,表现出他们的心理、气质和性格。为了突出主体人物,帝王同侍从在身材和用色上均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全图线条挺拔有力,色彩凝重,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在画面的布局上面,有“右相驰誉丹青”之称的画家阎立本时刻忘不了自己是个宰相,君贵臣贱他分得清清楚楚。例如,在有的画中君臣共处,他总是君大臣小,君近臣远,君中间臣两边;若画中有侍童,则都有一种卑贱、僵硬的神态。

  国宝价值

  古代绢的发明在纸之先,用绢来作书画的年代也比较早。不过绢有一个缺陷,无论保存条件有多好,即使不受任何意外损伤,单是空气的自然侵蚀,也会使年代久远的绢变得很脆。百年以上的绢,已经没有任何柔韧性了。明代初年的绢,至今大多已经腐败得不能碰触。而宋代的绢,因裱装得比较好,目前还可见到。至于宋代以前的绢,虽然有,但也已经辨不出模样了。流传至今的这幅《历代帝王图》已经有千年历史,虽然在辗转收藏中,原貌有所增损,如衣襟边缘上的朱色纹饰,就是近代的收藏者妄加涂饰的。但是此画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艺术上,仍然堪称绝世珍品。

  西方绘画史中一流的画家,大都与肖像画有缘。有的画家最主要的成就就在肖像领域。然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肖像画很少。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曾一度辉煌,它的出现早于西方肖像画###个世纪。之后,由于中国文人画重神不重形的艺术主张,使得山水画、花鸟画得到发展,而人物画、肖像画则极度衰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代帝王图》显得尤为珍贵。总体来讲,《历代帝王图》作为中国肖像画的经典作品,把帝王的气势和内心世界体现无疑,画家的色彩审美水平完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回归难题

  阎立本流传至今的摹本作品共有6件。其中两件在大陆,一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的场景,这件作品参加了上海博物馆成立50周年纪念国宝书画特别展;二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一件是《职贡图》,一件也是《萧翼赚兰亭图》。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则收藏有这件《历代帝王图》。还有就是现藏北京国子监孔庙的《孔子弟子像》手卷北宋时期摹本。目前,《历代帝王图》回归祖国的希望十分渺茫。这六件作品中,《孔子弟子像》品相最好。它曾被日本收藏,最后在相关人士的努力下,成功回归祖国,它的回归经历也许可以为其它国宝的回归提供一些经验。从《孔子弟子像》的“回家”经历可以看出,在对待流失海外文物问题上,面对现实,区别对待,本着求同存异、加强合作、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通过国际合作方式进行保护,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