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3251期】丁乙:十示之变——口语化阶段
2016-10-04 08:05:25 雷斌
相关链接:
画家丁乙
主讲人介绍:
丁乙,(1962-)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老师。如今,丁乙被认为是中国抽象派画家中的先驱者,他也是第一个为世界顶级品牌爱玛仕设计丝巾的中国设计师。他的作品在各个展览和机构中广泛展出,例如:威尼斯双年展(1993),横滨三年展(2001),和广州双年展(2002)。
《十示91-4》及细节,布面丙烯,90 x 110 cm
丁乙:十示之变——口语化阶段
之后实际上因为这样的一个创作,实际上对身体的和审批的关系是非常强的。因为所有的这些作品比较大的作品都是需要在两个桌子上面平铺着来进行创作,得裹着身子,所以几年下来就没有办法持续这样的创作,因为年轻所有的时间,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实际上当时整个中国也没有什么娱乐和文化活动,你所有的时间都在创作,所以几年下来你的腰就直不起来。所以必须要表演,那么就开始反思当时是追求精确的,我觉得精确到底是什么?是画面还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所以在寻找上就开始慢慢地转到口语化的这个阶段。
《十示92-4》 布面丙烯 140 x 160 cm
这是口语化的第一件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我的这个作品的题目叫《十示91-4》,我所有的作品一直到今天都是以这样的一个编号形式,91代表着91年第四件作品,也是口语化的第一件作品,前面三件作品都是非常精密的描绘,到了口语化这个时期就一下子转变成带有涂鸦式的,色块性的这样一种绘画。
《十示94-10》 粉笔、木炭、麻布 160 x 140 cm
然后这样的绘画就很快你会觉得驾驭它非常的轻快,非常情块,它也非常的熟练。所以我到了92年这样的作品就是越画越快,马上有一种危机感。那么如何来因为这里好像缺少93年的一些作品。但是在湖北馆的展览里边有93年的作品,当时我们一块可能也有其他的作品可以探讨。所以如何避免它有时候采用材料快速的形式,像这个作品实际上是粉笔、木炭在皴的把握上来进行绘画的,这个绘画实际上也是为了克服尽快,快速的流畅的漂亮的画面,让整个的质感变得更加的摄影类,不要那么轻快。包括97年在粉笔、木炭和瓦楞纸上的这个作品,实际上都是在材料探索的维度上寻找各种可能性。当然在这个PPT里面我们不可能太多地展示这样的作品,但是所有的能够用来用来绘画的材料都试过,所有不同的纸张都试过。
《十示97-B5》 粉笔、木炭、瓦楞纸 260 x 160 cm
另外一个方法口语化更新的一种纸,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可能是93年的作品,但是91年、92年的作品就是流畅到后来如何让这个流畅能够缓慢。就开始一个是在图形上,因为原来我才知道就是一个十字,后来为了这个十字的丰富再加一个十字,把一个十字扭转就变成了一个米字,米字同样让这个作品又快速的越来越流畅。所以我开始像这个作品可能后面有一个局部,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作品是在没有做过交胶底的生的亚麻布上面,所以你用的笔就没有办法流畅,然后所有的质感有点儿像水彩,它被渗透,渗透到这个画布里面,所以这样还有一个方法是原来的女字都是实体的。到了这个部分实际上是灰蒙蒙的方式,原来好像是需要四笔来画的一个米字结构,现在需要八个笔触,然后这八个笔触都是有八种不同的颜色,这样的话就让你的画画的速度能够降下来。
(责任编辑:雷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