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3255期】丁乙:十示之变——边缘性与材料性
2016-10-06 08:29:17 雷斌
相关链接:
画家丁乙
主讲人介绍:
丁乙,(1962-)生于上海,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老师。如今,丁乙被认为是中国抽象派画家中的先驱者,他也是第一个为世界顶级品牌爱玛仕设计丝巾的中国设计师。他的作品在各个展览和机构中广泛展出,例如:威尼斯双年展(1993),横滨三年展(2001),和广州双年展(2002)。
《十示2008-22》,成品布上丙烯,四幅一组,150 x 150 cm x 2,80 x 80 cm x2
下面想有几张图片我们主要探讨边缘性与材料性。那么随着这样的一个创作到了99年这样的开始,实际上因为我原来我的最大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形式型的艺术家,就是不问政治、不问现实,纯粹在这个绘画形体里边工作,就是完全是有点儿像绘画的科学研究这样的一个角色。那么有一次在98年的时候上海双年展那一届我记得是水墨的主题,然后来了一帮的加拿大的代表团,加拿大的一些美术馆馆长、大学组织来考察这个双年展,27大学的一个史论系的主任到我工作室来访问,然后他就看了我的作品他就提了一个问题,当时这个问题就是他走了以后这个问题我觉得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因为这个史论家他实际上原来是法国人,所以他对法国特别是30年代,40年代的法国的艺术生态非常了解,他觉得98年的上海特别像当时的30、40年代的巴黎,他说当时的巴黎整个的艺术活动,艺术家的状态和当时的时代是非常紧密的一种联系,但是他走访了好几个艺术家,他觉得所有的这些艺术家都好像跟这个时代脱节。因为他看到了上海的巨变,这个房地产然后广告整个城市好像是进入到一个绝对的时刻,但是艺术家都很宁静,艺术家都在自己的系统里边冷静的工作,他觉得不可思议,他当时提的这个问题他实际上对我们影响很大。
《十示91-B14》,马克笔、纸,36 x 48 cm
我觉得的确这个时代,因为我当时实际上我的工作室,原来我在城里面,后来就是刚才说的我第一次买房子,那个时候因为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知道吗?上海人在80年代之前最梦想的一件事就是房子,因为对于上海人来说人口的基数这么大在80年代的时候,然后很多时候一家三代就住一个20平米的房子,所以最大的梦想就是改善住房,那么我自己也是,我第一次那个时候有可能买房子的时候我就想哎呀这是我买房子一定要把工作室也买了,自己的住家也一起合在一起,所以当时上海推出了一个我们现在的房子。这样的房子在郊区,我一看这个房子我就觉得顶楼有一个60平米的尖顶的一个楼,一个房子,它可以做画室,一楼整个层面是180平方米,每一层60平米,我觉得家里这个生活都可以由了,还可以由画室,所以就买在了郊区,这个时候是98年,那么之后就发现什么一个月、两个月进城一次。
《十示95-B13》,粉笔、炭笔、手工纸,39 x 53 cm
发现整个的上海变得陌生了,因为那个时候98、99年是上海发展最快的那个时期,你一个月每走过这条路,就像今天武汉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个工地,98年的上海也是,你一个月没去过这条街,可能这条街又一栋房子出来了,所以让你觉得非常陌生,所以我当时就觉得整个的城市发展这么强劲,我要用我的创作表现出这个时代的正在巨变的这样一个时刻,所以开始寻找表达的方式,我觉得用荧光的颜色可能是最能够表达这个时代的,因为上海除了建筑的发展之外,还有开始有了灯光工程,有了大量的广告的霓红灯,然后是上海的延安路高架,都打着泛光的照明,整个的上海一片非常的眩目。上海这样一个状态,所以我觉得这些构成上海的这些元素,用荧光的方式可能是最适合的,所以这些作品都是用大部分用荧光颜色、金属的颜色来表现的。
《十示96-B61》,粉笔、彩色铅笔、纸,56 x 76 cm
我们可以看到像01年这样做有点儿像城市小区的规划图一样,所以这个实际上就是用这个来表现城市的一些特征。这里这一张有一些探讨关于材料,这里我们看到有很多不同的材料,刚才有一些像这个是丙烯,有一些水性的铅。这个是因为我很多纸张的作品的创作,像06年的这个时期的纸上作品,实际上是在计算纸上面对应于现成的格子图,用这样的方式。这个也是粉笔和木炭的纸上的作品,这个是在木板上的绘画和雕刻结合的这样的作品。
《十示手稿25》,2008,水溶性彩色铅笔、纸,27 x 39 cm
(责任编辑:雷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