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雅昌专栏】西沐:勃然兴起的艺术品产业需要质量与标准
2016-10-10 20:30:07 西沐
当人们还在惴惴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个个难题时,中国艺术品产业作为一个新的业态,已在勃然兴起。据最近发布的《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5]》测算,中国艺术品产业核心层规模已经突破8000亿。
事实上,中国艺术品产业不仅仅具有迅速发展的规模,并且具有庞大的产品种类与复杂的产业构成与多元化的产业层次。中国艺术品产业的产品体系可以划分为书法艺术品、美术艺术品、工艺艺术品、民间(非遗)艺术品、古董杂项艺术品、以版权为中心的衍生艺术品、艺术品服务、顾问服务等类型。相应地,中国艺术品产业的体系构成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大的类型:(1)书法艺术品产业;(2)美术艺术品产业;(3)工艺艺术品产业;(4)民间(非遗)艺术品产业;(5)古董杂项艺术品产业;(6)以版权为中心的衍生艺术品产业;(7)艺术品服务产业;(8)艺术品产业的支撑体系;(9)艺术品产业的生态体系。同时,中国艺术品产业又是一个立体的复杂系统,从产业体系关联视角可以概括为四个相关的层次:艺术品产业生产体系、艺术品产业流通体系、艺术品产业消费体系、艺术品产业支撑服务体系。所以说,中国艺术品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最具生命力与群众基础的一个新兴业态。
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市场与产业,质量与标准化工作如果出现了缺位,我想大家都会理解其后果。在现代市场经济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质量与标准化工作是其基石与前提,也是竞争的核心。我们不能因为艺术品及其资源的特质,去否定现代市场经济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是要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去建构适合于艺术品及其资源特质的质量与标准化工作体系与方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艺术品创作本身的审美特质与个性化劳动,难以进行相应的标准化规范度量,而去否定创作过程中笔墨纸砚等材料的质量与标准化问题,去否定艺术品交易、流通、消费、服务及支撑体系的质量与标准化工作。我们必须要从理念上打破,以创作过程中的审美个性化特质来否定艺术品市场与产业发展中的巨大现实需求的思维定式;打破固守行业传统,对以前不熟悉、不明白的新知识、新事物、新业态,不学习、不研究、不体验就一概排斥、否定的态度;面对亟需的艺术品市场与产 业发展中的巨大现实需求,我们要把艺术品及其资源放在市场与产业的架构下,有规划、有秩序地进行重点实验、突破、示范,逐步建立起基于中国艺术品产业发展基础与未来需要的艺术品生产、艺术品产业流通、艺术品产业消费及艺术品产业支撑服务的质量与标准化工作体系,使中国艺术品产业的发展有标准、有质量体系的保障,从而推进中国艺术品产业快速、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我们理解,艺术品还更多地承载着艺术精神、社会美育、文化立场及文化事业的众多功能,但在全球化进程中,质量与标准化工作有利于推进中国艺术精神传播方式与推进文化艺术走出去的有效方式探索,有利于探索艺术品资源的深度体验创新,即在中国艺术品产业的发展中,探索推进用市场机制,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推动立足于艺术品及其资源这一战略资源,围绕价值发现,推进艺术与科技融合、艺术资源与金融融合,在打造强大的中国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同时,把传统文化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使艺术品资源真正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有力支撑与宝贵财富,不断在市场与产业业态的提升中,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身竞争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力量。
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与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呼吁标准化意识,我们迎接质量时代!
西沐简介:
西沐,本名贾杲,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大学)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陕文投)首席科学家,包商银行文化金融顾问、包商银行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潍坊银行艺术金融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著有《中国艺术品市场概论》(上、下卷)、《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引论》、《中国艺术品市场批评概论》(上、下卷)、《中国艺术品市场政策概论》、《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概论》、《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2011)》、《中国画当代艺术30年》等著作;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光明日报》、《科学学研究》、《美术》、《中国美术》、《哲学动态》等报刊发表论文逾300篇。荣获首届中国文艺评论奖(著作奖)、首届新华网中国收藏年度人物,2013美术报十大年度人物。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