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民间传记看山水社会变迁
2016-10-11 16:12:17 未知
中国传统文明的价值体系,是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延续,并在此之上建构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系。“山水”话题则以艺术之名体现了这样一种关系。对于“山水”的探索一直是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所持久关注的。2015年5月,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主办的“山水社会——测绘未来”展览作为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官方平行展项目之一亮相威尼斯,以“山水”的意境,展现对于城市化的反思。该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并被评为中国文化部2015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自2016年3月起该项目在国内展开巡展,先后于重庆美术馆、西安当代美术馆展出,并于9月28日回到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之后将巡展至北京,完成2016年度全年巡展计划。展览希望通过对“山水”话题的不断深入讨论,引起更多对中国现状的关注,以山水艺术测绘未来。
此次亮相上海的“山水社会”展被重新命名为“山水社会——民间传记”,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做指导单位,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喜玛拉雅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上海证大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赞助,得到重庆美术馆、西安当代美术馆、山水美术馆等多家单位的支持。展览在原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项目“山水社会——测绘未来”基础上,新增“民间传记”板块,探讨“艺术介入乡村”的议题,并展示正在发生中的“民间传记”。“山水社会”展览由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投资创办人、证大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戴志康发起,王纯杰策展。展览通过影像、摄影、水墨、装置、文献等不同的媒介呈现,展示了近百位国内外艺术家动静结合的作品,给观者带来丰富的互动体验。“测绘未来”由“桃源历史之境”“蜕变现实之境”及“山水社会未来之境”三部分构成:从谢时臣、何海霞描绘的山水古时之境,发展到杨泳梁、王南溟和袁顺等提出的问题之境,马岩松、陈伯冲又以建筑的方式提出带有山水文人情怀的解决之道,“桃源历史之境”“蜕变现实之境”及“山水社会未来之境”三个板块,在威尼斯展出期间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媒体的关注和报道。继威尼斯之后,策展团队持续着对于“山水社会”的探索和研究。重新审视、反观当下的社会景观,我们是否正在丢失或者自我抛弃自己的山水家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在逐渐消失,而消失的不仅只是那山、那水,更是那群人,这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乡村的解体,随之而来的是失去家园的精神危机。基于此,策展人在原有展览基础上衍生出“山水社会·民间传记”,以“艺术介入乡村”等实践项目的展现,全面呈现山水精神。
渠岩的《许村计划》立体呈现了他十多年来对许村的艺术实践。艺术家靳勒是土生土长的石节子人,于2008年被村民选为村长,把整个村庄作为一个美术馆,通过每年做一些艺术活动,邀请国内外艺术家、戏剧表演家等根据石节子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村民一起改造村庄。冰逸、蓝正辉、秦风、张明明等艺术家则用水墨致敬“山水”景观社会,呼应中国书画大家谢时臣、张大千、何海霞、丰子恺、谢稚柳、朱屺瞻、古元等的经典山水作品。谭盾、李博等用声音的方式,表达古典与现代的“山水”情怀。而何海霞《青山楼阁》、白雪石《皖南春色》、丰子恺《几人相忆在江楼》、费新我《江南新绿》、关山月《老虎滩鱼港》、娄师白《山居柏屋图》、刘开渠《大寨新貌》、吴一峰《山区变样》、周怀民《京城八景》、钱松嵒《大同一景》等一批名家作品在展厅中更加显示出中国山水的独特魅力。(附图为此展展品)
丰子恺《几人相忆在江楼》
蓝正辉《山水社会》
娄师白《山居柏屋图》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