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人的面貌,留在精致中
2016-10-12 10:22:10 未知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明代只是雨天玻璃窗外的景致:色彩斑斓,又看不真切。成化鸡缸杯、宣德炉、唐伯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除了这些影视化的片段,我们很难拼凑出更多的印象。比如,关于明代广东文人,你知道些什么?
广东地处岭南,然而唐宋时期海洋贸易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省会广州经济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相应地,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大儒陈献章建立的“江门学派”,影响了中国心学发展;广东书院的数量猛增,已经排名全国第三;顺德伦教梁元柱给自己画像,不忘把案头的佛手果画进去……
广东省博物馆的展览是这样介绍他们的:“明代文人,不再只满足于宋代内敛含蓄的清隽格调,他们热衷于生活中每一处有情趣的细节。”在朝堂之外,广东文人创建书院、加强宗族、发展文艺,追逐精致的审美。
文学博士、书画鉴赏家梁基永则认为,明代广东文人的特点是善于变通和不拘礼法。策展人牛晓琰则说岭南文人具有较强烈的个性,更多地关注到个体的独立精神。比如“江门学派”论学讲求“自得”,提倡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仅可以质疑老师所传授的内容,哪怕是读先贤圣哲的著作,也一样是在平等的立场上。“策划这个展览的本意,就是想向观众呈现当时广东讲学风气下的人文氛围,文人们如诗如画的艺术世界和精神风貌;感受那个时期广东文人的生活”。
精屋雅舍、水晶笔架、端州砚台,这是一面;创办书院、讲学研讨、刻书藏书,这是一面;结社论诗、饮酒品茶、闻香抚琴,这也是一面。当然,我们还应该看到,当时更多的是文人在贫寒中坚守——只是这一面的文物多是日常的柴米油盐,不易流传到今日。
知道得越多就越感觉自己的无知。明代文物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后面有着更多的门。
(责任编辑:何妍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