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栏】葛本山:华丽背后的寂寞
2016-10-25 11:35:43 葛本山
解读谢海
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谢海的画》文献集于2016年7月初隆重面世,这是谢海在2016年倾力打造的大型文献集,是谢海致敬青春的回忆录。500多页的视觉旗舰,收录大量关于文化学者、艺术家、策展人、环保主义者谢海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此篇文章为本书的第十篇文章。
在常人眼中,谢海是一个令人羡慕的人:惊才羡艳,魅力无限,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只要有重大书画艺术活动的地方,几乎都能看到他那精瘦而充满活力的身影。他走到哪里,都是核心。他谈什么话题,都是新闻。他谦虚,出于肺腑;他傲骨,气场强大; 他和气,如春风和煦;他严肃,对事不对人;他解析,逻辑缜密通达流畅;他评说,准确精到资料翔实;他热心,力所能及;他坦荡,从不隐瞒个人观点;他豁达,即便对攻击过自己的人他也会表达应有的敬意;他敬业,不休不眠也要完成应做的事;他好友,不光年龄没有限制,职业爱好不是问题,连时间也没有约束,所以,常有彻夜的长谈和凌晨的宵夜。他头衔众多:报人,策展人,理论家,评论家,理论研讨会主持人,书法家,画家,美食家,玩家,等等等等。谁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名头多少爱好,反正除了麻将打得不好,其他都出类拔萃,成绩斐然。所以,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他耀眼华丽的一面,都惊叹于他的才华和取得的成就,都愿意与他交往做朋友,并以之自豪,但都忽略了他寂寞孤独的一面。
他的寂寞孤独,一则就来源于他的耀眼与华丽,二则来源于他对艺术的追求。
任何坚强的人都有一颗柔软的心。有华丽生活的人,也会有鲜为人知的寂寞孤独。在外人看来,谢海朋友遍天下,天天参加众多活动,接受采访,参加宴会,写文章,品茶喝酒,清谈论艺,热闹得很。但人们却不知道,他追求的不是繁华,是清淡;不是复杂,是简约;不是喧嚣,是宁静;不是浮华,是真实;不是肤浅,是真知......他的现实生活与他的理想追求相差甚远,甚至背道而驰,这就必然形成他内心的矛盾、痛苦与挣扎。他的内心世界很少有人懂,他的追求很少有人知晓,更遑论境界。所以,不可改变的现实生活与内心追求间的矛盾就形成了他特有的寂寞孤独。
都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不管大隐小隐,都是为了求道得真。当然,在隐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是以“隐”求“显”,而不是真正求道得真,还有一部分在“隐”的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不但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真正把自己“隐”没了,自己找不到自己了。连隐者都如此难以把握自己的目标追求,更何况本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人呢?在不隐中求隐,在显中求简,华中求朴,纷扰中求宁静,众说中觅真知这就是谢海内心的追求。于是,他就成了一个繁华夜市中的踽踽独行者,一个众人皆醉中的独醒人!
人的一生,都是修炼的一生,只不过有的人修名,有的人修利,有的人修权势,有的人修虚荣罢了。真正修道的人本身极少,而修道也分大道小道。只修个人之道者可谓小道,修已而及他人者才是大道。毫无疑问,谢海修的是既修自身也度他人的大道:他力求将纯粹的艺术推介给社会,使正确的艺术理念让更多人接受,让更多从事艺术的人多一份毅力与坚持,给更多犹豫彷徨者以鼓励,给更多迷茫无助的人以引导,使更多收藏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品,团结更多的人进入到艺术队伍中来。然而,这一切需要行动的影响而非语言的说教。所以,他策划组织一个又一个艺术活动,他参加一场又一场艺术研讨会,他编辑一系列又一系列美术出版物,他接触各类不同的与艺术相关的人和物,他出现于众多似乎与普通人没有区别的社会交际场所。他追求了太多太多,也背负了太多太多。他追求简单简约质朴纯真,但又无法也不能摆脱繁杂世俗及无尽烦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向目的地逐渐接近。他就这样矛盾着,坚持着,努力着,像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如逆流而上的追求正果的鱼儿,似无垠沙漠戈壁上的独行者。他忍受着也享受着这种热闹中的苦涩,他享受着也忍受着这份似乎永无尽头的华丽与孤寂。
鹰击长空,雀鸦不解其意;蛟潜渊底,鱼虾难知其图。谢海先生表面上流连浮生,其意除却发扬光大艺术之道外,不断深入地探求艺术真谛,攀登艺术高峰以求能“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是他的目标之一。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有艺术,都是社会这片沃土上开出的花,所有绘画,都是世事人情激越荡漾的痕迹。没有社会的基础,艺术是个人痴语;没有世事人情,艺术就缺少了思想和灵魂。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就在于能够发现一般人不能够发现的美并能够以美的、人们乐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发现能力的高下及表现水平的高低,就是艺术家水平的体现。而这种能力和水平,除天赋外,主要依靠个人后天的修炼与体悟。谢海在纷繁的社会活动和种种世俗形式的交往中学习,体悟并修炼自己的绘画艺术,同样是走在一条寂寞孤独的路上。
太多的精彩形成的光环笼罩在他头上,太多深刻的理论见解让人佩服赞成,太多的人脉人情希望能够回报于他,就形成了对他的艺术创作捧场者众多,而批评者几无的尴尬现象。面对他的作品,似乎人人都恨不能把世上最优美动听的赞语赠送于他,而不会有不开眼的人对他的作品提出什么意见。这样,他在自己的创作上几乎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艺术心得。因为,不管他说什么, 别人一定都会伸出拇指,甚至流露出恍然大悟或敬佩无比的神情以表示赞同。他的精彩使他在艺术上没有真正意义的朋友、老师和知音。当然,也没有同情者。他只能默默地探索,悄悄地体悟,暗暗地修炼,不断地锤炼。当他写出《我为什么死嗑齐白石》的文章时,人们了解的是他为接传统一口元气而努力,却忽略了他这个“为什么”背后的寂寞内涵。他只有以自然为师,以前贤为师, 以自己为师,以纯净心灵为师。所以,当人们看到他的传统折枝绘画作品时,都惊叹于他那种热情洋溢却含蓄隽永,笔墨至上而灵动飞扬,精心布置大胆布白却如浑然天成不加雕饰,语言简练意象单纯而内涵丰富意韵悠长,形、趣、味完整结合,以传统形式表现现代情感的当代文人画品格,而谁也没有注意或审视他是如何一步步孤独地走到今天的。这种难以诉说的孤寂之苦,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他自己享用。
几乎所有朋友都知道,谢海先生的几案静物是全国各大艺术机构收藏的重点。许多人在敬佩高兴之余,往往会认为,因为他与这些艺术馆关系好才有如此待遇。有这种看法的人忽略了几个问题。一是真正的有品位的艺术机构是不会以人情做馆藏作品交换条件的。二是谢海先生的此类创作确有重大突破。他将传统笔墨程式及点、线、面的运用,与不同几何体相结合,合理运用光学、投影、透视、背光、逆光、黄金分割律等规律或理念,创新出一种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语汇,营造出前人未有的语境氛围,表达心灵世界深处的细腻情感。他用这种独有的语汇体系践行着他“画 为无声诗,诗乃心中画”的理解与主张,以画的形式、诗的意境 诉说出了淡淡的忧伤,悠远的思念,温柔的春风,明媚的阳光,静静的月色,过往的总结,明日的憧憬,未来的希望。正因为他有独到如炬的眼光,大胆新颖的艺术理念,深厚广博的学识积累,忍辱精进的艺术坚持,才成就了自己的一家法度。三是在当今这个泥沙俱下,垃圾遍地,无赖艺术家、流氓艺术家、政治艺术家、经济艺术家等等形形色色的艺术家如过江之鲫的社会里,谢海的人品、艺品、学识及蕴藏于他作品中的那种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就显得特别珍贵。这种情怀与精神是高品格艺术产生的前提,是传统绘画艺术的价值所在。艺术境界是情感的真实,情怀是多年的人格、多方面因缘修来的结果。同时,艺术是真性情的升华。真性情的高低决定着艺术品格的高低。高远的追求与内心的孤寂痛苦形成了中国传统文人念念在兹的一脉相承,谢海先生也在这种高远追求与华丽孤寂的矛盾中成就着自己的艺术。
谢海是一个追求艺术纯净的人。他深知艺术的生命在于继承中创新,并在创新中延展。传统的元气只有在代代更新的正气、清气中才有生机。水墨表现程式的探索是中国传统绘画永久的命题。他更知道,创新探索有风险,不如守成来得平稳。但是, 他无法为不可知的风险而放弃责任,同时,内心的艺术冲动也使他只能不断向前。于是,谢海大胆进行了他的实验水墨探索。
他的实验水墨,在别人看来是抽象的,晦涩难解的,甚至是神秘不可知的。但在他实际创作中其实是具象的,明晰的,可赏可思的。他每一笔一墨都是当时具体思想和真实情感的记录或描述,没有任何“抽象”可言。层层地叠加勾勒,不断地积累渍染, 是岁月的沉淀,是思想的升华,是思辨的承载,是落寞孤寂的情绪发泄,是偶然兴起时以墨代酒的挥洒,是对传统艺术程式的挖掘拓展,是寻找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回归,是为艺术信仰而进行的自由创作,是佛祖的拈花在等待伽叶的一笑。对这种精神层面的艺术创作,似乎任何解读或解释都是多余的,只有有缘人才会为之动情动容。
对于这种勇敢的艺术实践,当然会有多数人看不懂或不理解。更有极个别的人以卫道士的面孔出现,利用他的热心,他的头衔,他的众多社会活动而对他进行诋毁攻讦。这种人认为,谢海是在利用自己工作的公共平台引导错误艺术方向,宣称谢海若非占据 当前的公共平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这不仅无知,而且无耻。无知是说他不明白,当今画家虽多,但又有几人是不以金钱名利为目的,兼具高度理性与浪漫情怀,且深怀人文情愫的?真正的艺术家往往只注重自己与创作意象的心灵交流与情感倾注,从不在乎别人是如何理解或是否理解的。连这基本道理都不懂不是无知么?指其无耻,是说讲这类话的人若非有点社会名头即是顶一方巾上面标明是教授或博导的人。这种名流,教授或博导不学无术,徒有虚名,尸居其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有学不究,有理不知,不但不纠不改,还取巧盗名,误人子弟,亡故是非, 恶意生事,不是无耻还是什么?然而,谢海对此却从不计较,他坚持罗盘原则,表面圆通,方向不变,曲直合一的仁之至道。胸怀太极,有形而无穷,心定八荒,目远而步坚。于大俗中求大雅, 于繁华中求至简,以隐士心处市井境地,以济世情怀对芸芸众生。这就是谢海的心胸,这就是谢海艺术之路上坚持的不变原则。
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从事艺术的人,如果没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殉道之心何以求道?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谢海就如同一个登山者,坚持做着一项绝对孤独的努力。他的每一步都在接近极限,但又不得不咬牙迈出第二步。在这个过程里,他与山对话,与风云对话,跟以前的自己对话,与另一个自己对话。当他越攀越远时,离众人也就越远,那种孤寂也就越强烈。虽然可能永远不能到达目的地,但他会一直追求。因为,他登山不是为了让人看得见,而是让自己看得远。
人常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谢海则是绚烂之中坚持平淡。他有平淡的心境,但有激越的追求;他有华丽的生活外衣,却掩盖着寂寞而奋进的心;他画着止水般的画面,表达的却是火一般的热情;他说的是白话,内涵则是哲言至理;他爱好众多,多方忙碌,实质只是耕耘一片艺术园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章 >’。”这说的,不正是谢海吗?
所以,谢海仍然会绚烂,同时,也仍然会寂寞而平淡。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