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关于高贞白的笔墨

2016-10-26 14:34:42 许习文

高贞白作品

  在晚清以来的笔记掌故写作传统中,以“听雨楼随笔”闻名于世的高贞白(1906-1992)是其中的佼佼者。同样是掌故大家的瞿兑之曾经说:“贞白兄考订精详,下笔不苟,友人中惟徐一士能之,而笔歌墨舞,矫若游龙,则徐君不能及也。”又说,“(徐、高)他们两位却都是对于鉴别真伪一点不肯放松的,一字之差也必须追究根底,不容许含糊过去。自己所说的话也总是保持一定的分寸。如果有疑问而实在无法得到正确的解答,也必有一番交代。其谨严负责的态度,是符合学术要求的。”

  出自当时一位掌故大家之口的品评,可见对高贞白其人其文推崇备至。和瞿兑之、徐一士一样,高贞白也诞生在晚清大家庭之中。高家系广东潮汕地区望族,富于财,高贞白自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文化训练,及长,先后在广州、北平、上海等地工作生活,其间留学英国,主修文学。他虽然生长在商人之家,却独对文艺感兴趣,喜好与文人名士交游,他的艺术修养高,20世纪30年代便拜溥心畬为师,学习绘画,又从杨千里学习篆刻,其余学琴学书,徜徉艺海,乐此不疲。和晚清、民国重要人物的交往经历,都为他后来撰写掌故有莫大关系,而这些交游本身,后来也成为了重要的掌故。

  抗战军兴,高贞白避难香港,又逢大家族解体,既为谋食,亦因身经丧乱,遂发而为文,于香江及东南亚报刊撰写文章。前尘往事,以“听雨楼”为名,近世掌故,娓娓道来,直至终老,笔耕不辍,成为香江独特的文化风景。其间又创办《大华》杂志,为《大人》、《大成》杂志撰稿,并与大陆文化人如郑逸梅、陆丹林、瞿兑之、周作人等人往还,商量旧学,考订史实,约稿救济,先后与大陆各类文化人信札达千余通。此非仅仅是编者作者往来,而实为一时代一地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活动史料,为后来研究香港文学史提供了重要的讯息(许礼平先生语)。

  “听雨楼”引起大陆学界关注已经有二十多年,其中不乏有识之士的介绍、研究、推重,一代掌故大家渐为读者所知,而其人之不可忽视,置诸后日,更显其重要。高贞白之重,既在于文章之超迈时流,有史家识见、笔法,更在于其人所持的理念,与过去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念兹在兹的以文化为己任,相与契合。晚岁香江听雨,最感动人的,是身世之悲,也是乱世中试图为文化续命的遗民心态。

  高贞白的文章,已经收集为十卷本“听雨楼随笔”,洋洋大观。晚清民国以来的文化人,艺术创作是其一生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贞白亦是如此。他早年在北平时期便专注于艺事,拜名师,从名士游,所创作的书画作品甚多,师友之间笔墨应酬,藏品也颇具规模。多年来,作为书画家的高贞白并不多为人知。如果说,今天我们应该去了解一个全面、丰富的掌故大家高伯雨,那么,他的这批书画作品和藏品,便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材料。高贞白的书画作品,其笔墨、内容、形式,可证其艺术品位之高;在余事进行书画创作,也符合中国艺术的最高评价(没有功利的创作,逸品),而他的收藏品,其作者并非耳熟能详的民国人物,然而一经品读、索引,却故事无穷,并可以与他的文章互相参照。也许,这部分藏品,给了我们一个观看掌故大家的方式。如果说高贞白在香港撰写掌故文章长达半个多世纪是一个传奇,那么他在文字生涯之外的笔墨生涯更让我们惊奇。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