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RON LOGO](http://pubunder.artron.net/pubimgs/news/artron_logo.png)
闻松:危界 自媒体的兴起与批评环境的荒漠化
2016-10-28 11:15:25 闻松
毫无疑问,自媒体的兴起理应是当下实现艺术普及、交流的极佳方式。近年来,自媒体渠道的艺术批评现象值得关注,“短、平、快”的艺术批评特色弥补了传统媒体信息相对滞后的一些不足。微信群平台相比其他自说自话的发布渠道,增添了不同观念交流和碰撞的可能性,但是在争论过程中,也会导致批评观点论述的碎片化特别是争论言辞的无底线。在缺乏共识的基础上,还极有可能有失去学术性、客观性的危险并直接导致语言暴力。
最近一个多月以来,“闻、朱、俞自媒体网络争论事件”已经涉及很多方面,包括批评界长期忽视或不愿意直面的文化人群体中人性之恶和学术造假等问题,也折射出很多艺术圈的乱象,虽然此事件双方争论的焦点如俞氏经历是否刻意掩盖、个人成就是否名副其实、美术作品是否造假等,已被汹涌的自媒体口水和众说纷纭的刷屏所淹没。
可以说,通过此次自媒体论争事件,凸显出艺术批评生态之恶化于今尤烈。自媒体的自由交流和便利沟通并未给一些艺术从业人员以正面的帮助,反而赋予了侮辱和诽谤他人的机会。当然,这背后与少数艺术从业人员的教养缺失,以及在学术交流中对批评者人格的不尊重等问题有关,更有被批评方因被“动了奶酪”捍卫自己的利益而采取极端的手段。当下批评中的文本化如何确定及如何去面对,如何忽略自媒体中的口水化而关注其中有价值的闪光论点等问题值得我们深究并思考。
艺术批评不是策划案,不是供商业销售的推介词,不是朋友之间的美言赞誉,更不是把鸡毛说成凤凰的口吐莲花,它提供给艺术界的是前瞻性的思想观念和精准的艺术判断力,更是直面问题的批判态度。商业炒作、画作造假、天价作局等国内艺术界此起彼伏的批评话题背后所隐匿的,正是不得不去面对的人性之恶。若是我们仅仅看到众多事件的表相而无视其内在人性之劣行,去所谓的“就事论事”,或者刻意淡化及回避事实,甚至仍旧著述当代艺术的风花雪月史,而看不到周遭艺术环境的恶劣,那么,这种不疼不痒的批评就不可能触及到人性的灵魂深处和艺术精神的层面。若是那样,当下的批评不可能称得上是客观和公正的,当代史的意义及相关著述就变得极其可疑。例如,此次争论中的一方俞心樵和梁克刚等人不仅刻意伪造简历,作为基督徒的俞氏更是为了掩饰昔日罪行而杜撰出其为政治迫害的被判刑缘由,企图美化其犯罪事实,其中暗藏的险恶用心和人性之恶令人愤慨。
自媒体批评中的文本化如何取证或采纳呢?虽然在今年10月1日后规定微信群中的聊天记录及朋友圈发布可以作为法律案件的呈堂证供,然而,艺术批评主要是基于学术性,考虑到批评的理性原则,自媒体的即时和快捷也会带来很多错误和不慎重,因此,像聊天记录等作为批评采用的来源就显得有些唐突,至少是不严肃的。如何去伪存真,提取有效的论据而不是偏颇的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上述事件参与其中的王某、吴某等批评人,根据网络口水战及经过夸张的造谣帖,断章取义追究网聊中词语运用的准确性来针砭,甚至带入与当事方的宿怨,以至于他们的评论带有明显偏袒的观点。最终,不但未能体现出他们对此次事件前因后果的熟谙和基于客观立场的批评,反而暴露出了他们批评的短板:偏颇、少智及相关美术史学训练的欠缺。批评的粗糙可见一斑。
作为证据的批评文本应该严肃。一般情况之下,批评论文是业界公认成熟的文本,它毕竟不同于自媒体口水战中的即时观点,而具有深入探讨的可信度。多少年后,网络口水只会不见踪影,而作为批评文本的文章会留存下来形成信史。
当下的中国,从事艺术批评的风险是极高的。高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的艺术环境已经使得纯粹的学术批评退居到近乎边缘地带。大量艺术批评从业人员从事有偿写作和商业策划案,面对不正常的现象,几乎都会三缄其口,已经极少有批评家会主动涉足这种得罪人的行当中。再次,人性之恶难以回避,人格批评不可罢黜。若是不基于真相,而着眼于是否符合反现今体制的“正义”目的而任意歪曲事实。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如今互联网之下,批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批评的受众不再仅仅局限在艺术专业人士等精英阶层,而更多是普通民众。一些参与此次论争事件的批评言语中,不仅透出粗鄙和戾气,更显示出极强的反智倾向。它表明我们周遭的艺术圈充斥了太多缺失社会公义和基本理性判断力的庸众和反智者。这也提醒我们,学术从来就不是象牙塔中的单纯所为,而有着来自社会的折射。外部环境的废墟化甚至荒漠化是值得警惕的,这种情况是从事学术研究及艺术批评所不能回避的事实存在。否则,不仅有良知的批评家被妖魔化和污名化,正常的批评言论被泼粪化和反智性理解,最终带来的只能是整体艺术生态的堕落和萎靡。
正常批评不彰,中国现当代艺术就是一堆物欲化产品的罗列和销售图册,艺人们就是一个个混江湖的黑道袍哥及马仔,而毫无学术尊严可言。当下批评环境的荒漠化时刻在提示着我们:中国文化现代性之进程何其难哉!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