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访谈】何森与他的艺术生活——何森访谈

2016-10-28 16:28:13 刘淳 何森

  刘 :我最早见到你的作品时是在1993年的《江苏画刊》上,作品给我的感觉与你的年龄不太相符,我一直以为你是一个岁数比较大的"老江湖"。今天见到你,感觉还是个精力旺盛的小青年,咱们谈谈你的成长经历和与艺术相关的话题。

  何:记得当年我一直都是瞎画,到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才知道有个美术学院附中,就决定去考一下,结果没考上。这件事情对我的刺激比较大,觉得是一个极大的失败。后来干脆就去考美术学院了。1986年毕业的时候我同时报考了好几个艺术院校,后来考上四川美术学院师范系,在川美师范系读了三年之后被分配到重庆的一所中学当老师,教了整整两年的书。

  刘 :你喜欢教书这个职业吗?

  何 :现在觉得挺有意思的,可当时少年气盛觉得受不了 :既要教书还要画画肯定不行。比方今天有一节课,你就必须到学校去上课,可能这一天就废掉了,除了上那一节课外什么也干不成,还有政治学习什么的,所以两年后就辞职了。

  刘 :辞职之后你干什么去了?

  何 :就是画画,开始在家里住了一段时间,然后搬到我同学那里去了。每天就是看书和画画。然后再去画一些广告和商品画,当时在重庆有一家画廊专门出售这种商品画,卖给来重庆的旅游者。那时就专门画这种东西,我认为画画应该可以给生活以保障的。

  刘 :画点商品画,再画些广告,说明日子过得还挺滋润的吧?

  何 :还是不行。那时觉得理想最重要呀,现实问题基本上考虑得很少,在这上面特别懒。最简单地说,吃不起饭的时候还是经常有的。

  刘 :什么时候开始有所好转的?

  何 :生存问题其实一直是大家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你既然选择了这种生活就该付出代价。1992年的时候香港汉雅轩的张颂仁来大陆选"后89展览"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把我给选上了,从那时起陆陆续续有了一些收入。其实大家都清楚纯粹靠卖画来生活是挺困难的,没有什么保障,说不清楚多久能卖掉一张画。

  刘 :你是1986年考上四川美术学院的,你上学的时候正好赶上中国现代艺术风起云涌之时,那时你都受到过哪些影响?

  何 :你要是不提我都忘了,那时对我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我还没有考上美院的时候就经常到美院去,是想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的信息。那时候美院有一个学生自选作品展,看了之后我们全都懵了,和我们传统印象中的艺术完全不一样。为什么我要考四川美术学院,因为77级、78级出了很多全国非常有影响的艺术家,罗中立、程丛林、何多苓、周春芽、张晓刚等让我们特别敬仰。当时在那个展览上第一次看到了使用现成品,还有最早做文字的,就是那种缺胳膊少腿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对我个人来说,我还不是那种从哲学的角度来介入艺术的,我的素质中可能没有这个东西。我记得那时行为艺术特别火,再就是使用现成品。我非常喜欢了解这些东西,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还是特别喜欢画画。

  刘 :有哪些直接的影响?

  何 :经常看中国美术报和美术思潮,了解了很多作品和想法。后来张晓刚给我们班上课,他作为85美术新潮的直接参与者给我们的影响不是简单地通过印刷品就可以体会得到的,而是一种直接的交流才能感受得到的。所以我觉得作为艺术家还是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你的观念、想法和感觉不是靠一张嘴来说,也不是完全靠哲学思想和社会学知识,还是要拿作品来说话。然后我们几个同学在学校就做了一个展览,张晓刚也特别鼓励我们去做。那时我们也特别勤奋,在课堂上画作业也是画自己的感觉,当作品画,完全可以很放开地去做。我觉得这一切都跟当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全国范围异常活跃的学术氛围有关系。

  刘 :那时你的作品有哪种倾向呢?

  何 :很受表现主义的影响,但受85新潮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作品中有许多个人因素在其中了,特别是形而上的东西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画同学朋友啊,画私人的物品等等,有一种私人的话语在里边。

  刘 :你从学校毕业之后来到社会上,一切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想你的作品不可能还停留在学校的那种语言样式上,那么都有哪些变化?

  何 :开始的时候还不是特别明确,只是有一种莫名的冲动,画一些普通的生活用品,如卫生纸、录音机、鞋、衣服等日常生活物品,最初的时候还懵里懵懂的,画到一定数量的时候才开始思考应该朝哪个方向走。那时很多人看了我的画以后非常感兴趣,并和北京的"新生代"联系在一起。这时我才觉得我这样画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私人话语,而是有一个社会精神状态在里面。

  刘 :你觉得自己的东西与"新生代"有相似的地方吗?

  何 :我觉得是有相似的地方,是这一代人在这一个社会时期共同的东西。我做的这批东西和北京"新生代"也就是一个时候出来的,到后来我才发现真的有社会意义在里边。

  刘 :那时你的创作跟你个人的情绪有关系吗?

  何 :肯定有关系,刚刚从学校毕业到社会上,有许多不适应的东西,批评家的理论跟我个人的感受实在太远了,还是应该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感觉,是你自己特有的一种情绪。因此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是心灵的某种反应,那种特别青春期的、特别冲动、特别直觉化和理想主义的感觉。

  刘 :什么时候开始有所转变的?

  何 :1994年的时候开始有所收敛,想用有点表现主义的手法画带有波普效果的东西,漂亮和进步完全是一种虚幻的东西,其实就是一个空壳,一个空洞洞的外表。理想主义在现实中逐渐在减少,社会变得很现实,很酷。

  刘 :我感觉你的作品还有别的什么东西隐藏在其中。

  何 :我内心深处是很拒绝成长的。也就是对现实的排斥,对自己的封闭。其实每个人都是自我的,只是他和社会接触的程度不一样而已。对我个人来说,成熟是挺可怕的事情。你给小孩一支铅笔他就能玩半天,而成人丧失了纯真的乐趣,怎么都觉得无聊。

  刘 :那么你所表达的这种拒绝成长是不是也是一种逃避?

  何 :呵呵,差不多吧。有一种对长大之后的恐惧。比如有人说 :你已经是个大人了,你对此可能就有一种恐惧感,因为你将要独立面对那么多的事情,自己去处理一切。你还没准备好就长大了,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本能上有一点兴奋,但更多的是恐惧。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会在某个时候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突然哪一天长大了,而且还要独立地面对社会,一下子把你放在某一个中心的地方去,你会觉得这一切你无法承受。

  刘 :在你的画面中,不管是自娱的还是自恋的,最终你传达的还是人的孤独,还是人的孤独和恐惧。既然不是从哲学和心理学上思考,你的思考点又是什么呢?

  何 :可能和成长经历或者心理因素有关。其实每个人都很孤独,可能你经常要有意无意地忽略它,人的孤独在每一个成长过程中是不一样的,只是没有去正面地关注和面对。比如我们现在没有以前的那种孤独感,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孤独了,毕竟我们已经长大了,多少有些强颜欢笑的感觉。只是我用另外的某种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刘 :这就上升到一个艺术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了,但我还是在你的作品中发现了关于社会的因素。

  何 :如果你看到了,它就存在。但它是隐藏在画面后面的,我不是在拿作品讲道理。

  刘 :那你怎么看待今天的艺术,你作为画家在当代艺术中是什么样的感觉?

  何 :我觉得今天的艺术多少有点像巴洛克音乐,很精致很顺耳很好听,但就是不感人。偶尔有吓人的但又让你觉得是虚张声势,不是有感而发。没办法,谁让这不是一个创造性的时代。你看90年代那几年装置那么火,现在我们能想得起几件有印象的作品?做艺术毕竟不是赶时髦,你最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艺术家 应该充满好奇心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画画目前是我唯一的手段,所有媒介面临的难度是一样的,能把绘画做好我就相当满足了。

  刘 :听说你非常喜欢音乐?

  何 :对呀,喜欢得挺疯的。最早当老师的时候,每月只挣六十元钱,我能把全部的工资从外文书店里换回四盒磁带。音乐对我这种枯燥的人来说,是和绘画一样的,甚至是比绘画更丰富和充满活力的东西,对于我而言,是习惯、是生活,也是享乐。

  刘 :我觉得你是属于那种文化型的艺术家,在你的作品中我看到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其实你的作品并不是在传达某种观念,而是在表达一种审美。是不是这样?

  何 :是不是气质型就没文化或者文化型就没气质,你怎么确定这种界限呢?艺术最终是表达感觉的、自己好玩的和提供交流的东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很有文化的人做的东西就是没感觉。从美院毕业这些年间,我变化比较大,也尝试了不少方法。很多人喜欢我以前表现主义的东西,问我为什么不画了,我觉得艺术家首先要尊重自己,对一个东西没感觉了即使别人喜欢也没必要继续下去。这几年目标也比较明确了,就是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

(责任编辑:张桂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