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学科的评价标准在哪里

2016-10-31 09:20:18 未知

首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现场

  编者按:

  2011年2月,国务院第28次学位委员会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议,把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由此,艺术学从原来的一级学科提升为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独立成为学科门类,对于我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和艺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年过去了,艺术学学科建设与教育内涵日新月异、持续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学科发展方向、艺术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机制、教研评价体系、学校综合改革等诸多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

  为此,10月23日,全国主要艺术院校的负责人与各艺术学科评议组代表共50位专家齐聚中国美术学院,出席首届中国艺术教育论坛。同日,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揭牌成立。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经过讨论,就艺术学科的未来发展达成了4大共识:进一步兼顾高等教育的共性和艺术学科的特性;艺术创作成果应当成为评估艺术学科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构建多中心并存,多层次共进的发展格局;弘扬中国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的主体意识与自主精神。

  其中,构建艺术学科的评价体系成为了不少专家关注的焦点。目前,无论是申报职称或是学生毕业的指标判断,还没有形成适合于艺术学科的特殊的标准,缺乏艺术学科的独特性。会议讨论认为,艺术学科评估应重点考量那些最能体现艺术学科特色,且得到国内外同行公认的艺术创作与展演的指标,如艺术家代表作品,重要艺术平台的展演,国家重大艺术创作任务等,做到定性与定量并重,突出高水平、代表性成果的权重。

  本期,我们选取3位专家的发言,就艺术学科的评价体系做简要探讨。

  以绘画的经验学习英语

  曹意强(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人类的各门学科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可以相互转化。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艺术因更强调整体性而具备更灵活的转化潜力。创作一件艺术作品等于创构一个完整独立的世界。这种整体论创构可以转化到任何其他研究领域。不论学习哪门知识,不论从事哪类研究,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下述思想与技能:观察、想象、抽象、认知、模式建构、造型、移情、空间思维、身体思维、游戏、类推、转化、综合能力。艺术创作必须联合使用以上所有的思想和技术工具,因而有能力为教育提供有效模式。

  兹举一个令教育界和艺术教育界特别头疼的例子:外语教学。我国教育似乎格外重视外语,研究生考试,要是外语达不到规定的分数线,其他科目考得再好,也不得录取,外语具有一票否决的威力,这在全世界都罕见。于是,外语,特别是英语成为最受重视的功课,早则从幼儿园就开始学,一直学到考进研究生或博士生。然而,花费如此漫长的时间所学结果如何呢?所掌握和运用外语的能力如何呢?教育部历年所划的分数线即已反映出事实情况。艺术生考研也是外语一票否决制,其分数线定到低至32分。一张100分的卷子,划到30几分为及格线,这样的考试沦落为碰运气的游戏,流于形式,根本无法反映考生的外语水平,更与学生的艺术才能无关。其结果是不得不录取碰巧撞上分数线而毫无艺术才气的考生,而放弃有艺术潜能但却未上外语线的学生。教育部照顾艺术考生而放低外语分数线呼应了社会上的流行偏见:艺术生天生学不好外语。从这个偏见又演化出这样的论断:学好外语者也学不好艺术。仿佛外语和艺术是天敌,只能取其一个阵营。这种误解,以及我国外语教学的状态,可说是我国学科人为分化、评价体系教条、教育机制僵化无效的缩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如此重视外语,但外语却一直是横亘在人们求学,甚至职称评定上的障碍,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国外语教学的问题。

  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中国整个教育的问题:专业分化,将普遍的文化知识与专业课程分等级,甚至对立起来,以所谓的按部就班的科学方法,从易渐难地教授科目,把完整的知识或相互联系的科目捣碎为一串串不连贯的知识点,将之灌输给学生,让其头脑塞满一大堆一知半解的专业知识与概念,使之全然失去学习的乐趣。

  我们学生能不能学好英语跟其主攻专业没有关系,而与语言认识与教学方法直接有关。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可以为外语教学提供有效的参照模式。笔者在本科学版画阶段,受社会偏见的影响,认定学艺者无学好外语的天分,放弃了这方面的学习。后来因工作需要,从零开始自学英语。两年之后,虽然听说有困难,但已能阅读英文学术原著,撰写出比较地道的英语文章。当牛津大学语言研究中心的专家问及何以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仅靠自学即能基本掌握这门语言时,笔者回答说:以绘画的经验学习英语。这个答复起初令问者纳闷,随后使之心悦诚服。

  创作一幅绘画即是用线条、明暗、色彩等媒介构造一个独立完整的世界,而媒介的规则只有在画面的整体性中才显现意义。换言之,艺术创作的关键在于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即使如现代艺术那样追求不和谐效果,最终也必须将不和谐组合为不和谐之和谐。绘画的结构性整体思维启发我们认识到,语言中的单词、句式和语法规则只是意义的零件,零件唯当契合其所为之服务的语言整体时才起作用。这犹如艺术创作,以整体统摄局部时,所有的细节都会各适其所,反之,如专注于抠局部,那么,细节就会颠覆整体,画面永远难以形成。

  强调实践类硕士教师学历的重要性

  刘伟冬(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教育部现在抓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评价标准或者评价体制,但是唯独艺术是缺项没有,因为艺术很难量化。我们的艺术教育评价应该体现在我们的艺术创作、作品、展演等各个方面,但是实践评估标准在指标体系当中目前是没有的,艺术教育失去了特色和鲜活性。我认为这个事情并不难,把几个不同类型的学院结合起来,增加一项艺术创作与讲演的一级指标,包括艺术基金、演出、获奖、收藏等等,这个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可以不量化。所以在指标体系首先应当有两大块内容:一是内部结构,学科建设本身有它的规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有些符合高等艺术教育规律的部分是可以量化的。二是外部影响,即社会声誉,比如国家重大艺术活动的参与度,为社会服务的参与度,形成社会美誉度,这个有时候不好量化,但是通过表述可以来实现。

  在现有对师资队伍的评价中,其中有一条是总人数和博士占教师的比例,这个问题如果放入艺术学院学科的评价,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果要符合高等艺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在高等艺术教育当中最能体现我们鲜活一面的是实践创作和成果展演。如果承担这一批教育任务,绝大多数应该是专业硕士而不是博士。所以一定要强调高等艺术教育的专业硕士老师这种学历背景的重要性,专业硕士是艺术教育当中的终极学位,很多国外的知名大学里面在教授实践类很少有博士,绝大多数都是硕士学位的。像这样的问题可能要尽早考虑,而且在评价指标体系当中要明确把它提出来。

  因为艺术类的评判标准没有一个现成的标准,牵涉到不同的艺术形态,不同的文化传承,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审美的差异性,有必要讨论出具有中国特色,而且符合高等艺术教育规律的评价体系。

  淡化垄断性的评估指标

  王廷信(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学科评估最关键是对于教师的评估,经常说一个大学好,好就好在有好的教师。教师的评价最关键的是对职称的评价,职称的评价虽然小,但可以造就不同类型的教师。目前的职称评价其实有一些弊端,总体来说太注重显性指标而轻视隐形指标,具体来说,重科研轻教学,重成果轻修为(品德)。经常会在教师职称评价的过程当中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个品德很好,但是成绩并不一定有多么突出,尤其是科研成果不那么突出的人往往评不上职称的。我们目前的这种评价体系当中基本体现不出对于一个大学教师的较为隐形的指标评价。

  涉及到学科评估问题,建议评估指标应该多样化。要淡化垄断性的一些指标,比如说国家社科项目,学术期刊的评价,包括各种各样垄断性奖项的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往往会影响到一个大学的走向,我们的指标过于同质化,会导致大学本身办学特色的同质化,希望能够大力鼓励富有较强个性和特色的优秀学科。另外要协调好学科评估和社会上各种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比如学科评估跟人才评价的关系,跟学术成果评价的关系,跟教学成果评价的关系等等。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