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3314期】冯梦波:一个“私人照相簿”的故事

2016-11-03 08:52:50 樊玮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冯梦波:电子时代下的艺术形式

  【雅昌讲堂】冯梦波:“游戏艺术“中的”艺术游戏”

  

  主讲人介绍:

  冯梦波:1966年出生在北京,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93年冯梦波的绘画作品入选威尼斯双年展,他也因此成为国内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第一人,同年,他开始对电脑产生浓厚兴趣,创作的注意力也开始渐渐转移转移。1996年创作《私人照相簿》,这是冯梦波本人也是国内最早的互动作品,第二年这件作品被邀请参加“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也成为了冯梦波创作生涯中的一件重要作品,本次“民间的力量“展览也在特邀单元展出了这件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做出大胆尝试后,冯梦波开始将个人的思考、经验和文化记忆与电子游戏融合在一起,创作了包括绘画、互动式光碟装置、大型电子游戏装置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重启:长征》等作品也都被纽约MoMA等美术馆收藏。2005年起,冯梦波开始回归绘画这一媒介,并借助数码和网络技术重新审视中国古典文化,同时冯梦波还涉足摄影等艺术门类,也曾在沪申画廊举办过摄影个展《私人博物馆》。

  

  冯梦波

  导语: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民间的力量三十年”系列讲座第二场——“我的私人照相簿”,艺术家冯梦波用诙谐轻松的方式介绍了这个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第一件互动作品的诞生和创作过程,并和在场观众一起分享了“长征:重启”、“Q4U”、“真人快打”等精彩刺激,同时又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互动作品。而他最后展示的大量有关“春丽”与“孙大圣”等童年经典角色相关的绘画作品让现场所有人会心一笑的同时,看到了一个创作精力旺盛的艺术家调侃而纯真的一面。

讲座海报

  主题:我的私人照相簿

  第一部分:一个“私人照相簿”的故事

  谢谢大家天这么热还跑过来。“私人照相簿”对我个人而言特别的有意义,因为它是我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作品。

  我记得最早知道“互动”这个词差不多是92年、93年,那会儿在我还没有电脑之前,突然在一个报纸上看到一个翻译的词叫“互动”。那会儿我也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再过了几年以后,我也是从一个报刊上看到有一种媒介可能叫做CD-ROM,那意思就是说基于可读光盘的媒介,它可能是一种互动的东西。到了1995年的时候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有个美国公司提供了一整套当时最先进的苹果电脑,还问我需要什么样的软件,我最想要的就是Mac Media 的Director这个软件,这个软件是当时唯一的能够用来制作互动多媒体的软件。这个软件学习难度系数非常高,当时有好几本手册,还有一本字典叫做lingo,所以我就一边读这个手册一边做一个实验品。

私人照相簿

  后来我就想我们家有很多老的照片、录音、录像,怎么样能把这个东西给保存起来,要不然就做一个自己家里的一个档案库。一般我们小的时候每个家庭里都有相册,来了朋友亲戚以后看一下自己家的相册,这是很好的一种分享。后来我想如果这个相册能数字化的方式做一个CD-ROM TITEL它就能够永远地保存下去,所以最初的想法是一边学习这个软件,一边用我这些设备做出一个家庭的档案库来,然后我就开始这样做起来。同时还有一些家里边留下来的一些书,一些杂志,一些文字,我都尽可能地做了数字化。我最早是从93年、92年的时候开始有摄像机,我也拍了一些录像,也把这些录像做了数字化。顺序还是按照代来分,我家最早能够有图像资料也就是我的祖父母那一代,然后一直到我的父母,再到我这一代差不多按照三代做了三个线索。

        后来又觉得好像缺了点儿什么,我就想起小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去看戏或者是去看电影,后来我做了一个东西叫做《红小兵电影院》,多了一个线索。这个档案库做了有1/4的时候,然后我就开始有了别的想法,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这个东西好像不太像是一个光是给我家里人留下的一个档案库,我觉得它好像有更大一点的意义,因为我所有这些朋友亲戚家的照相簿都跟我们家的照相簿一模一样,经常都是同一个工厂出的,排列方式也一样,一般都是从老人开始排起。后来再一看那些照片,照片都一样,都是在一个院子里面或者在一个公园里边,老人在这儿中间他们的子女在边上,然后再下边一排是孙辈,包括光线都一样。其实是一个中国人的私人照相簿,大家的照相簿,只要我做出一个好像就能看出中国整个这一代人还有上几代人的这样一个面貌,那就是说这个“私人照相簿”它其实已经不属于我个人了,它其实更像是一个属于我们整个中国人的一个记忆,我觉得它就很宝贵,也觉得很有动力,就花了九、十个月把这个给做完了。

私人照相簿

  做“私人照相簿”的那个时候,我们这辈是没有人用电脑这是肯定的。这个作品刚做完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作品会很重要,它不光是对我个人的生活意义比较重要,它在艺术上肯定是一个重要的作品。后来果不其然这个作品去的地方就非常多。后来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包括什么德国、奥地利、芬兰,包括以色列等等去过很多地方,后来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展人凯瑟琳·大卫很偶然地看到了这个作品,就说要邀请这个去参加第十届文献展,后来这个作品就算是中国最早参加这个展览的作品之一。

  从“私人照相簿”之后我就开始扎在互动媒体里开始做作品,后边做的第二个作品就是叫做《智取DOOM山》。我以前玩游戏是非常早,差不多84、85年的样子开始玩电子游戏,后来到92年从美院毕业以后就是开始画电子游戏,但是一直没能真正完成一个电子游戏,作为一个个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当时没有一种软件是个人用来做电子游戏的,你也没有这个团队,没有这个知识准备。我最早做的一些跟游戏相关的东西都是用幻灯片来做的,所谓的幻灯片也就是用软件做成一个一个的幻灯片,幻灯片之间有动画的过渡,这样看起来它就很像是电子游戏的粗略录像。完成了“私人照相簿”之后我就开始有了这个技术,就可以真正的用互动来做一个电子游戏,可能不是工业水平的电子游戏,我也至少要做一个这样的内容出来,其实内容并不需要100%的一个工业级技术才能实现。

讲座现场

  这个作品不是一本正经的叙事,因为我当时还在学习软件,所以我就想把里边所有好玩的东西都玩一遍,怎么把单帧剪成动画,怎么样把录像进行剪接,然后还有包括图像方面的处理等等,其实一直在摆弄这个软件本身,一方面想把这个内容记载得更详细丰富,另外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很愉快的把这些东西搞懂。其实“私人照相簿”里头还有一个就是很有线索的一个内容就说是我是怎么样学习艺术的,从小的时候怎么样自己在家里画画,后来上美校,美院,毕业以后再作为一个独立艺术家一点点成长起来的经历。

  每次展出“私人照相簿”的时候我都会要求主办方搭建一个小小的舞台,有幕布,有灯光,还有一个投影机。我觉得像这样的作品,如果拿一个屏幕或者电视挂墙上,会显得特别的不庄严,因为越是这样的一个东西我觉得越是应该把它特别堂皇的展示出来。其实这个作品一点都不酷,一般人都觉得用电脑不应该是挺绚的那种吗,但是我有这么一种毛病,当我用一个很厉害的媒体的时候,我老是不想按照这个媒体本身去做,比如说你觉得电脑应该是特别绚的,但是我用它的时候我反而用的特别低调,但比如说传统的一些什么东西可能反而会很冲地去做。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