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护好水利文化遗存 一桥一石述说治水故事
2016-11-08 15:22:41 未知
浙江德清护好水利文化遗存,一桥一石述说治水故事。 宣宏 摄
金秋时节,走进浙江德清钟管镇蠡山村,“西施画桥”亭亭玉立,与马路对面的蠡山水文化公园融为一体,吸引了许多村民前来散步。
“相传当年范蠡与西施来到这里居住,每天早上西施都要在此画眉打扮。”当地村民张家林(化名)说,不久前,这里还是一条杂草丛生的臭水沟,小桥完全埋入路基之下,直到今年夏天,才随着治水露出“真容”,经过修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仅我们本地的人喜欢来,外地的人也喜欢到这里看看西施待过的地方呢。”
像蠡山村这般,在治水中显露的水库、堰坝、河道、堤防等水利遗存在德清还有很多。
地处太湖流域的德清,有大小河道1211条,总长度1706千米,水域面积79.9平方公里。千百年来,丰富的水资源为德清留下了许多水利文化。
近年来,浙江省开展“五水共治”工作,德清也掀起一股“治水热潮”。随着治水进程的推进,德清县境内的水利遗存逐渐显露,德清老百姓除了努力治水,还全力保护这些水中瑰宝,让河流的文化记忆代代相传。
在德清县东三十里的东苕溪大堤的迎水面,有一个向水面延伸十几米的石砌三角形结构。
据当地村民李来顺介绍,这是古人所建的“鱼戗石”,“发大水时,这里的水势非常湍急,像鱼戗水一样。”
原来,东苕溪流经此处形成急弯,古时洪水常常从此处破堤而入,故有“险塘”之称。古人治水时,就在堤坝上修筑了这个“鱼戗石”,以减缓洪水对险塘的冲击力。千百年来,“鱼戗石”就这样,一直默默守护着一方安宁。
两年前,东苕溪开展了河道整治工程,“鱼戗石”的去留也成了问题。
“它还承担一定的水利功能,更是先辈科学治水的见证。”德清县水利局工程师施伟强告诉记者,经过研讨,众人决定在险塘处建一个反映水利历史文化的景点,修缮‘鱼戗石’,使其恢复原貌。
而今,溪水迢迢东去,“鱼戗石”也依然伫立一方,讲述着德清水文化故事。
随着治水工程的推进,古代石拦龙、大闸石雕、石蟹等越来越多的水利遗存揭开历史的面纱。为了让这些沉睡千百年的水中文物更好地讲述德清的河道故事,德清大闸管理所在收集保管这些水中文物的同时,还在计划专门施工建设一个水文主题小公园。
“我们在这边放上一艘小船,模拟过去大闸使用时的样子。”施伟强介绍,公园建好之后,他们还准备在长廊里放上相关的图文宣传,让前来休息的老百姓了解家乡丰富的水文化历史。
(责任编辑:吴建荣)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