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冷热之间的风俗画

2016-11-15 09:52:39 回振岩

  不久前与一位刚刚参加工作的小“海归”谈到国内外的展览,他兴致勃勃地讲在国外看的一些展览,或者跟朋友度假的时候路过一些小镇和学校看的作品。他得出一个结论,国内的展览更“乏味”。

  开始我以为他在说关于实验艺术,或者说关于展示的参与性。但聊得更细致一些后,我才发现,对于一个艺术经验不丰富、早年的美育教育接受较少的典型90后中国年轻人来说,他喜欢国外展览中的“故事”。他们愿意欣赏作品,但是更容易接受的是电影样式的欣赏,在展览中,他们拒绝李安那样的艺术路线,更喜欢看漫威的情节。原来他们看得更多的不是表现,也并非情绪,但是他们愿意看《夜巡》中的服装与紧张的气氛,他们也愿意看日本人在江户时代是怎样演剧的,他们甚至愿意翻手中的《城南旧事》,欣赏旧时候的青砖黑瓦。原来,风俗画有着这样的魅力。

  国内的学术性展览多数是对风俗画有着特殊分类的,在文人画、表现主义交相辉映的现代中国艺术界,跨界、对话是基于这种“在东方古、在西方新”的途径的。不走入内心、画笔不照顾情绪的艺术怕是一动笔就把自己从艺术家的层次扔下来两个台阶。

  而另一部分艺术家的成就里,艺术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科技、关注精神、关注突破……务实的艺术也在做着更为宏大的描述、更为尖锐的揭露。摄影技术和摄像技术都成熟的时代里,“艺术家的记录”在大数据以外的价值或许更值得讨论。

  在不少“行家”眼中,《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更容易被评价为“画师”和“画匠”,对于“卖艺者”的态度,当今的“艺术家”们总是带着一丝轻蔑的,更少有人能说出《货郎图》的作者是谁。

  风俗画或许正面临更长时间的危机,但它或许真的不应仅仅属于历史。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英楠)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