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讲堂】熊文韵:学院之外“艺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6-11-16 16:15:50 谭娟
【视频链接】:
【雅昌讲堂】熊文韵:学院之外“艺术教育”的问题与困境
主讲人介绍:
熊文韵
熊文韵:那特艺术教育,艺术总监。1955.5生,女,四川邻水人。擅长中国画, 现居北京。早年下乡插队,1979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1983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专业。1987年,熊文韵去日本留学。1993年,她在筑波大学日本画专业取得硕士学位。熊文韵辗转的留学经历造成了她艺术风格上不断求新求变的特点,从中国画到日本画,从架上到摄影,熊文韵是一个勇于挑战自我的女艺术家。
熊文韵:下午好!我叫熊文韵,是一个艺术家,我早年毕业于四川美院,后来到日本留学,2001年回到中国,我今天的主题是学院之外艺术教育的探索与困境。
我要介绍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我的教学课程与实践;第二个部分是我们现在的困境,教学我有十几年的儿童艺术教育的包括青少年成人艺术教育的经验,这个课程实践包括三个方面,今天是儿童绘本启蒙教育的课程然后是成长期的转折期的困境,然后是不改不填成人零基础教育。下面我先介绍一下,我介绍一下我的这个儿童以绘本为核心的这个儿童艺术教育,就是因为我在日本看到了接触到绘本,所以我回到中国以后05年在北京有一个机构希望我写一个儿童,关于儿童的教材,当时我就选择了绘本作为这个教材的核心部分,大概就是这样的,就是这个核心部分就是老师先选择绘本,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国家大家都知道这个教学大纲是有问题的,我们没有现成的教学大纲,所以我们要寻找一个作为能够从中国的旧的教学大纲出去的一个东西,我选中了绘本。然后就是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绘本,我当时2004年在北京有了蒲蒲兰绘本馆,然后我当时在那儿选出了最好的绘本,然后我的教学方法是先老师熟读绘本,然后画出绘本里面的角色,为什么要画角色?因为儿童最喜欢的就是那个角色,就是他自己进入角色,然后变成那个角色的朋友或者把那个角色带出来儿童都有那种叙事的能力。然后我这个教材写完了之后在北京的几个幼儿园就是进行了实验的从3岁到6岁的,我们后来看到就是第一个阶段启蒙时期它都是乱的,就是说讲完课以后儿童画一个绘本,我给大家看一下,就是这样的,四折页的绘本,然后做一个封面把它夹起来,写上自己的名字,做上封面,写上年月日,这样儿童就有一个自己的一个完整的作品。
绘本
一般说来3岁到5岁,4岁期间基本上是涂鸦,但是只要老师一问他,他就会讲出故事来,然后4岁到5岁、6岁期间他会编出完整的故事,甚至可以写出自己的名字,然后进入学校之后他们的绘本就开始出现文字,这个文字开始很少,但是到了后来就慢慢文字量就开始增加,我认为儿童从5岁到6岁、7岁、8岁这个期间是他的儿童绘本的黄金期,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创造力是最发达的,而且没有其他东西的干扰。然后我们把绘本就是讲故事的就是把他们的绘画课作为故事的延伸,也就是说故事画一张画也是讲故事,不是让他们等于说要按大人的这种好像主观的一种意识,去画一个很漂亮的一张画,然后加上手工,包括一些立体的这些都作为我们讲一个故事然后他们来画一张画,这个就是之后我做了半年就是这个实验之后在有了冯博一策展在798和何香凝美术馆做了这个展览之后我后来没有因为这个商业机构当时的合作还是他们要迅速地扩张,但是我当时觉得时间还是不成熟,之后我个人在798做了工作室,当时我就做了一个小小的绘画工作室,这个时候我就观察我的那些学生的状态,他们开始进入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时候,他们的绘画作品,他们的绘本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就是颜色消失,图像缩小,文字增加,最后变成插图。就是文字是重要的,图像是次要的,然后也有没有文字的,但是图像相当得完整,而且是图像很小这个时候出现的很多状态,我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的每一个人小的时候都能画画,但是什么时候就不能画画了呢?就这个时候开始的。再就是儿童向少年的转折期,这个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就是他的文字进入他的头脑之后挑战他的形象思维,就是如果在绘画里边是不容易看清楚的,因为绘画他是把文字抹去了的,只有在它的绘本里面这个过程看得清清楚楚。
蒲蒲兰绘本馆
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继续往前的时候,他们的内容从普通的绘本的内容变成了对社会的关注,比如说上面那个他在描述一个人打工老板不给他钱,就是这是大人的内容了,下面他是描写的可能不太清楚,他们描写的是一种开始出现的这种对于异性的这种兴趣,就是说有一个鲸鱼一号很孤独,然后碰到鲸鱼二号,然后他们游到海底,然后他从来没有觉得海底那么漂亮,从此以后鲸鱼一号和鲸鱼二号生活在一起,就是说这个时候他们的作品表现的就是在这些特征的时候,他不是一天变成一个少年的,他就是通过这个过程最后变成一个少年。然后他们对政治有兴趣,比如说上面这个就是评论国际政治说中国受欺负,现在要反抗,要成奇葩,然后要让菲律宾和什么日本把那个岛拿回来,就是他们就是其实这些东西是大人的内容,然后下面这个他已经,他就是一种对于这种教育制度的一种反抗或者对于家长的一种逆反心理的宣泄,这个时候其实他们已经不是在画画了,他们事实上是完全在表达,所以我觉得在绘本教育里边,就是儿童我发现儿童的作品其实是反绘画的,这个反绘画不是说是反大人认为的那种绘画,大人认为绘画应该是这样子的,但是他们在画绘本的时候可能他们画画的时候没有办法,画绘本的时候这种就是他的这种很自然的流露就出来了,而且这个绘本因为有封面制作,所以他的设计才能手工包括他的就是整个的这种全方位的才能都表现在这个绘本里面,而且有那种很差的小孩就是后进的小孩一个封面把它夹住之后把他的自尊心受到重要的保护,在他们出来的绘本里面有几种:一种是按照老师的讲的故事来编;还有一种是不按老师的故事来编,还有一种是老师的故事和他自己喜欢的东西跨越了,还有一种就是乱画没有兴趣的,但是我觉得在我的课程里面我觉得都是可以的,因为他的绘本我可以完全知道这个小孩在想什么。
08年我到宋庄,到宋庄以后因为小孩就少了,我找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就是他的完整的变化,上面是他六岁的时候带拼音的这个绘本,他画画没有什么才能,我小的时候甚至认为他就非常一般,但是你看到了他二年级的时候这个文字和图像非常的纠结,甚至在博弈,再大一点画面完全没有任何就是说完全开始萎缩,画面也没有,就是整个兴趣就很少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总觉得我们小孩不争气,以前画的怎么好,实际上这个时候他是一种生理的。这个孩子我就等,我过一段时间把他叫过来看一看,过一段时间把他叫过来再画两笔,有的时候就玩电脑或者是我们两个讲故事玩儿,但是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的样子变了,就是变得有点矜持了,不像小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就试着给他做一些交流,后来我就试着用我的那套成人的方式开始教他,几天之内就是这样的,他总共就是说当他把这个画画的过程中,这个画画出来的时候我们非常直接,包括我们宋庄的陆宪庭老师都说他是色彩感觉最好的,完全没有发现他是这样的,而且中间他说他不想画,我说你写,写再画,总之我们没有给他施加任何压力,甚至有很长时间,大概一两年的等待,所以我相信就是从这个发现不是每一个人有才能,真的是人人都有才能。
宋庄
就是2006年我就做了这个儿童绘本的这个实验教材以后,我的学生画出了很多绘本就是这样的,当时我拿到这些绘本的时候,我就发现我有一个巨大的可能性,我当时不愿意把这个还给他们,但是没有办法,我就开始临摹,临了好些年,一出来我就临,大概我临了800多件,开始是临成跟他们一样的,后来我就为了保存也可能展示方便一些我就临成那种长卷,然后我从临到他们的作品中间我发现了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快乐,他们的幽默,就是说他们种种的一切,而且我发现他们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不改不填,他们的勇气,就是这个不改不填在我们的学院派教育里面铅笔是什么?就是又改又填,不断地修正,而且只有一个模式,儿童为什么有趣,就是因为他没有别的下手就是它,往往就是它,所以就是下笔即定,当时我就后来编写了一套石刻的成人艺术教材。
具体讲,我简单讲一下就是这个课程就是从一支笔,一个本子就开始了,就非常简单,就是从静物第一课,不改不填,一共六个原则,六个原则都非常简单,第一个原则不改不填、不要对称,跟学院派是反的;第二就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然后从前到后都很简单;第三就是封口封住,进来就没有余地,进来就进来了;第四是密度,第五是关于构图,第六是关于色彩,在那样一个标准就把整个我们的基础教育的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一个完全任何人都可以超越的东西,比如说我讲色彩怎么讲,就是说色彩就是找一个主角,找一个朋友,再找一个敌人,再找一个中间派,再找一个暧昧,我是这么讲的。第二个直入,从临摹入手,我把中国传统的东西结合起来了。第三画人物从艺术开始,两个画就是有关像不像不重要,所以这些人很快这个学生今天就坐在这儿,他几天就画成这样了,然后中国传统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因为我们中国传统有非常就是它讲究散点透视,然后平面的,而且就是不要光影的,而且也不是完全写实的,这个是一个很低的门槛,所以我觉得零基础的人可以从这个里边进去,然后我的课里面还有一个解剖,就是骨骼肌肉,但是画的时候不需要准确,应变就可以了,但是临完之后完全不一样,然后构图,构图我的讲法也很简单,就是把一个苹果放在一个画面中间向下向左移动,然后让四个角一变化构图就完成了,这个色彩,我没有从学院派的写实主义入手,因为我们所有的零基础的人都没有那么多材料,没有什么水彩,一进入那个水彩、水粉、油画他们都搞不定,所以在我的基础课程里面毕业的时候只用到儿童的水笔画24色。
(责任编辑:谭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