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昌专稿】“雾霾灰”来袭 看艺术家笔下尘埃笼罩的朦胧世界
2016-11-17 07:46:28 杨晓萌
“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17日0时启动橙色预警措施,中小学幼儿园停止户外活动,请公众做好健康防护,建筑垃圾车、渣土车、混凝土罐车停驶。”
刚收到这条通知信息,就知道雾霾又双叒叕来了!
我们的生存环境又变成一个能见度低、对比度低、饱和度底,没有层次感,甚至看不到鲜艳色彩的“雾霾灰”世界。
如果从审美角度来看,这种朦胧模糊还是能给人一种诗意与神秘之感的,但从生存角度来讲,它又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并且这种伤害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这种夹杂着伤害与“另类”美的雾霾天气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
【艺术品中的“雾霾灰”色调】
朱毅勇采用雾霾灰开创“灰尘感”画法
11月17日,中国当代艺术家朱毅勇个展“心境”在香港世界画廊开幕,展出艺术家近两年创作的10张《心境》系列作品。
2008年,朱毅勇因鼻窦炎引起的头痛彻夜难眠,为了缓解症状,他不得不每天往返三十多公里去做足部穴位刮疗,经过长达三年多时间的治疗,病症有所减轻,但还是随着环境的变换时好时坏。
心境 No.29, 120 x 160 cm,布面油画, 2015
心境 No.30, 110 x 200 cm,布面油画, 2016
也就是这段经历,让朱毅勇意识到自己生活的环境已不再安全,尤其是雾霾已成为冬季的常见天气,走在路上都能闻到刺鼻的气味,大街上都是戴口罩的人,中国迎来雾霾肆虐的艰难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朱毅勇的创作也从原来透过肖像表达人文诉求转到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011年朱毅勇萌发了要画《心境》这个系列作品的想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反复琢磨,终于在媒介和材料的运用中找到二者的关系。
心境 No.35, 80 x 163 cm,布面油画, 2016
心境 No.45, 180 x 300 cm (四联画),布面油画, 2016
技法上,朱毅勇摒弃了早期“先勾线、后上色”的乡村画作画法,改为今天的“先上色、后勾线”画法。灰色的毒气掩盖了世界原有的色彩,所以朱毅勇的“心境”也是没有任何的色彩,艺术家利用稀薄的油彩、细腻的笔触、灰色颜料,并采用堆积技法呈现出尘埃的颗粒质感,极为真实的描绘出中国现代城市中受到严重污染的黯然景象。
构图上,朱毅勇以独创的“灰尘感”油画画法将画面中的天空与城市分割开,在每个分界线上都画上一朵白云,对此朱毅勇解释道:“白云在此有两个暗示,一方面这是我儿时的美好记忆,另一方面白云代表了脆弱、瞬间即逝的纯洁。”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朱毅勇揭露了我们认为“美好的”生活环境的丑陋面。
画中风景逐渐褪色 指涉中国环境危机
朱毅勇的《心境》是对雾霾环境的写实描绘,苏新平的“灰色系列”风景也可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雾霾的影响。2012年,苏新平开始创作了系列《灰色》作品,最初创作时,苏新平的工作室就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每天,他穿越城市去城市边缘画画,越接近农村,那些不断冒出浓烟的烟囱就越多,这些景象就成为了画家笔下的风景,满目疮痍、破败荒凉,只有烟囱不断冒出的浓烟最有活力。因为没有生命痕迹,看起来像是末日之后的场景。之所以创作这些风景画,艺术家主要想指涉中国即将来临的环境危机。
苏新平《灰色14号》
苏新平《灰色15号》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的贾蔼力,在目睹沈阳发展变化的同时,也经历了当地环境的变化。废弃的钢场、冒烟的烟囱、戴面具的人成为他画面的主要题材,如《疯景》、《无名日1》等,色调上也多以灰色为主。
贾蔼力《疯景》
贾蔼力《无名日1》
中央美院的老师姚璐的摄影拼贴,是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传统山水画与当下的环境问题并置在同一个平面空间上。虽然画面整体看上去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但随着山水中白色云雾的增多,画面整体色调逐渐倾向于灰白色。此外,画中的山水与云雾也与传统中国画有所不同,那些重叠的山峦岩石,实际上是建筑工地上的绿色防尘布和废墟瓦片,而山水画中的缭绕云雾,则是工厂排放的毒气、废气和天空中挥之不去的雾霾。
姚璐《中国景观》
【以雾霾灰作为绘画材料的艺术创作】
雾霾除了为艺术界带来“灰”色调的作品外,它走后留下的粉尘也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材料。
20世纪90年代初期,意大利艺术家Ricci用湿棉花在大理石和塑料物品等表面采集雾霾“颜料”,然后直接在画布上作画,主题往往是街景,或是他采集雾霾的建筑物本身。他希望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人们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2009年10月25日起,佛罗伦萨的大教堂地区不再允许机动车通行。
郊区的晚上
工业风景
脱脂雾霾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艾莉森·考特森在看到阳光中飘舞的尘埃时,产生了用尘埃作画的念头。她先选定模特并拍照,然后根据照片在帆布上画一幅作品,接下来模特要将自己生活中的尘埃攒下来交给艾莉森,艾莉森再将其洒在已经喷了胶水的帆布画上,遍布主人公的周围,最后在画布上喷洒密封剂将尘埃永久定型。
艾莉森画作
2011年张震宇开始使用灰尘作为主要材质来创作作品,“灰尘是离我们最近的物质,是最自然的物质,无处不在,随着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循环。静静落下,堆积很厚,很脏,却又轻得让你忽略。”艺术家通过收集不同灰尘,经过反复落灰、打磨、抛光形成镜面效果的架上作品《灰尘》。
张震宇《dust130708》布面灰尘 100 x 100 cm 2013
张震宇《dust140221》 100x80cm 布面灰尘 2014
张震宇《dust160223》布面灰尘 直径250cm
【艺术家用镜头探索雾霾的来源及危害】
主要以环境污染为拍摄题材的摄影师卢广从2005年至今拍摄了大量关于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地污染这三方面的作品,其中《开发与污染》获2015年荷赛长期拍摄题材三等奖,图片中,许多钢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这也是导致中国出现这么严重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
2005年4月9日,多家高能耗高污染工厂位于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工业园区。
2012年4月17日,由于大量开采煤矿,科尔沁草原被毁,已经不能再放养牛和羊。为改善城市形象,当地政府在科尔沁草原建设了超过120樽羊、牛、马和骆驼的雕塑。
2014年11月17日,在迁安西部,为数众多的工厂利用烟囱直排浓烟。许多大型钢铁厂坐落于此,比如迁钢、九江、松汀、燕山钢铁。这一地区每天都被烟雾和尘埃覆盖,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河北邯郸武安市周围有多家钢厂、水泥厂、发电厂和其他高能耗的污染企业。这里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整个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
擅长拍摄建筑的摄影师崔坚,因为雾霾越来越严重而开始拍摄与雾霾有关的场景。“原来景物中轻微的雾霾,用UV镜可以过滤掉,现在雾霾已经变得更浓郁了,就是以前的优质UV镜已经无能为力了。”但雾霾下的景物即使是距离不远,也会因为被遮挡的程度不同,变得很有距离感,变得更有层次,于是他特意在雾霾大的时间去提前踩好点的地方拍摄森林、水边、都市街景,让这段历史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崔坚作品
艺术家吴迪用了一年时间聚焦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几个城市,对雾霾的成分、严重程度、形成原因、社会反应及生命健康等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后,到雾霾最大污染源实地拍摄了作品《风景》。
吴迪《风景》
眼前的“黑色旋涡”并不是自然景观,而是 XS区临江污水处理厂百万吨级排污管在向钱塘江排放含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
2014年,实名制摄影人网络社区平台四月风邀请了全国34个行政区首府城市中的46位会员,让他们连续40天(2014年3月中旬到4月下旬),每天于同一个时间(上午八点到九点之间),在同一个地点分别拍下当时当地的影像,并且记录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的真实情感,中国呼吸这个项目意图让观者体会我们生活在何种环境之中。
四月风·中国呼吸
为了让我们对雾霾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显微摄影师张超从微观角度切入,利用1000倍(目视)显微镜,将那些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雾霾颗粒呈现在大家面前。显微镜下,雾霾颗粒中不仅包含了矿物质、动物皮毛和昆虫的碎片,也有种子和燃烧后的粉尘等等。
张超 显微镜下的雾霾颗粒
三水《霾中国_大风车》 影像 68×90cm 2013年。(图 由三水工作室提供)
【结语】每年冬季,雾霾裹挟着大量粉尘如约而至,我们的家园也变得朦胧模糊,为了记录当下的生存环境,“雾霾灰”成为了艺术品中不可或缺的色调之一。雾霾走后,它所留下的雾霾灰又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颜料”。这是艺术家面对雾霾的无力表达:我该拿你怎么办,雾霾君!
(责任编辑:杨晓萌[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