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栏】何光锐:“暗流”涌动的寿山石市场
2016-11-17 11:54:41 何光锐
作为寿山石市场“风向标”的福建东南2016秋拍刚刚落槌,虽然少数高端精品仍出现较热烈的竞逐,无庸讳言,寿山石雕的整体行情仍然处在“下降通道”之中----从拍品征集看,由于藏家惜售,中高端作品上拍数量持续减少;从拍卖结果看,低端作品的价格进一步走低,出现与电商价格趋同的势头。
根据雅昌艺术网公布的拍卖数据统计,2011年寿山石拍卖市场达到最高峰,年总成交额为4.1亿元,2012年以后总成交额开始逐步回落,至2015年为5年来最低,仅比2010年略高。可以预计,今年的数字有可能回到2010之前的水平。
近几年来,寿山石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低靡,出现地摊人流量减少、商铺关门、集中性市场倒闭、从业人员转行等一系列现象,行业人士用“冰冻”一词来形容寿山石市场的现状。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分析寿山石市场的罕见“滑坡”,除了受国内外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老挝石的外来冲击,其深层次原因是反腐败对“雅侑”行为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原本作为市场主要推动力的礼品需求急剧萎缩。与此同时,社会上投机性的“热钱”消失,艺术品市场普遍受到影响,收藏投资者信心不足,“观望”心理浓厚。
然而,艺术品行情的调整,往往伴随着市场格局的重大转变。寿山石市场在“冰冻”的表层之下,实际上有各种不同动力与方向的“暗流”正在涌动、冲突与交汇。
首先是寿山石电商、微拍的“遍地开花”,迎合了艺术品消费潮流的兴起,互联网巨大的传播力量,对寿山石文化的推广,对新生代寿山石爱好者的培育,都将在不远的未来得到体现。据了解,这些寿山石电商、微拍的主要客户群体都在福州以外。同时,由于寿山石价格的回落,一部分沉寂多年的老藏家重新活跃,包括一些台湾的收藏者也再度进入市场。
寿山石经营队伍出现分化趋势,一部分经营不善的商家必将转行退出,而那些综合素养较高的商家则崭露头角,因为艺术品行业毕竟需要一定的文化“门坎”。寿山石的经营模式也正在改变和提升,个别有实力的商家开始尝试以艺术机构的形式策划展览,介入创意设计环节,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推广自身。
老挝石的大量涌入,打破了过度强调材质稀有性的“神话”,整个行业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石轻艺”的倾向正在扭转。一些徒有虚名、工价高企的“大师”遭到市场冷落,而一大批年轻有活力的雕刻家获得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他们注重创新,热衷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人士相互交流。
随着市场降温,大量不具备欣赏与收藏价值的石雕“礼品”,被挤去“泡沫”,沉淀在市场底部,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消化。而那些承载着寿山石文化中的材料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作品,更加吸引收藏投资者的视线。许多有远见的寿山石收藏者与经营者,已经开始介入老工艺与篆刻领域。
实际上,许多新的市场理念,以及价值挖掘过程,都是在近几年完成的。例如,在寿山石雕历史上堪称“殿堂级”的林清卿薄意,逆市而上,成为拍卖场上的“明星”作品。而林清卿薄意的后继者王雷霆长期被埋没,2015年东南春拍,一件材质普通而雕工精湛的“枫桥夜泊”摆件以48.3万元成交,一举奠定了王雷霆的市场地位。此外,老工艺板块、“郭家工”板块等等,都在低靡行情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与体现。
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清代董沧门刻恭亲王龙凤对章以8524万港币刷新了田黄拍卖纪录,更是提振了行业信心,也让市场参与者看到了顶级寿山石藏品坚实的价值支撑。
也许现在预言寿山石市场何时走出低谷,还为时尚早。然而,这一轮比以往都来得漫长的行情调整,却犹如一场磨炼,让收藏投资者更为理性,让那些守望“阵地”的经营者通过反思摒弃浮躁,打开视野。而那些暗中涌动的潮流,正在为未来的寿山石市场拓展更为广阔的基础,酝酿更为合理的格局,让原先因“雅贿”而变形的市场回归艺术品收藏投资的内在规律。
(文章原载于福建日报)
何光锐简介:
1971年生,媒体人,长期致力于古代书画研究与艺术评论。
(责任编辑:杨晓萌[已离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