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栏】罗怡:10%的学校教育时间转移到博物馆,你准备好了吗?

2017-02-04 09:12:09 罗怡

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宣传部主任演讲中

  在刚刚结束的中美博物馆教育论坛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教育宣传部的黄琛主任在他的演讲中向中美的两国的同行宣布了一个让大家兴奋的消息,也就是自2014年以后,国家教育部大力推动青少年到博物馆的学习,从2014年《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到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北京地界的学校和博物馆收到了教育部、北京市发布的至少7个文件探讨“全人教育”,探讨怎么样摆脱应试教育模式长期以来的影响,获得一种新的教育方式,适应于现在文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政策趋势下,北京市特别要求6-18岁的中小学生,每周10%的原课堂教育时间要走出校园学习。黄主任介绍说,在北京有130万这样的学生,而全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2亿+。这意味着在全国范围内,一个发展博物馆教育的蓬勃时代到来。

  事实上,政府在对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识,早在民国初年,就通过将博物馆和美术馆放在新设立的社会教育司管辖就能看出。在学界和知识精英界,也有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美育代宗教”的倡议高度。只是,积贫积弱的中国博物馆发展断续史,和长时间范围内被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左右和遮掩住的博物馆“全人教育”被靠边站了,教育与博物馆其他活动全方位结合的意识还没有在专业的美术馆工作体系中形成要求、习惯和规范。“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中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弄成今天这个模样,是美术馆文化和美术馆教育的长期缺席,被长期忽略、长期搁置的问题。它比国学的衰微更严重、更致命。”陈丹青先生一席话,放在他讲的2007年可能还被认为危言耸听或者一家之言,现在看来,已经被社会各界高度正式而且被正式的、大规模的在基层学校中推行了。

故宫宣传教育部副主任演讲中

  来自国家行政的力量是非常强大有效的。我在这个论坛上听国内各大馆的详细介绍我才知道,原来有超过50年历史的中国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部2004年才成立,百年历史故宫的公共教育部成立也不过几年,国家博物馆的公共教育部是2014年成立。一旦成立,发展异常迅猛,国博一年有380余场活动,为240余所学校18万人次提供教育活动,开发了三个套系数十本结合藏品的博物馆教材。故宫的公教部有60人,每年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活动辐射超过25万人次,走入三个学校开展了两百多个课时有6000多学生参与(故宫公教副主任果美侠介绍)。显然,这股馆校合作的高潮还没有深度开展到其他省市和其他博物馆,但有一点非常明显,即根据好几个不同博物馆、美术馆的案例分享,能发现中国目前的博物馆教育手段、方式、途径真是非常的多元。技术、技巧层面的事情,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似我族般灵巧、变通。不过遗憾的是,在股馆校合作的大潮中,从这个会议上大家的讨论和发言,我发现针对博物馆教育的几个基本观念对于有些参会的博物馆教育同仁来说,还需把观念再沥清一些,有些常识,则在系统的运用中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候需要有不同侧重把握。

维也纳当代艺术馆的展览中体现教育内容

  1)民族性或者世界性、宇宙性,价值观或者世界馆、宇宙观。

  不是反对博物馆中的爱国主义(比如:龙美术馆收藏的文革时期的绘画,我最早就建议申请爱国主义基地,建议和学校结合将历史课堂搬到美术馆)、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民族精神的培养,而是要明确博物馆的教育并不是因此而存在,这也不是核心纲领。什么是“全人”,我理解是并不是一种人,一种思想的人,一种主义的人,一国视野的人。虽然我国的博物馆、艺术馆不似原殖民主义国家有大量的他国馆藏,但可通过大量高质量的交换展览、比较研究、教育项目,让民众得到普世的三观,开阔的视野,这才是真正开民智、顺民心、利民益。

  2)什么东西可以互相借鉴,什么样的东西避免同质化。

  不是说这个博物馆搞了博物馆学校课堂或者手工坊形式,其他博物馆再搞这个形式就是同质化。博物馆教育包括管理的框架和套路其实是相对固定的,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博物馆是否真正把对自己博物馆内容的理解很好传达到策划的活动中,这样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才是有效的。内容不一样的话,相同的形式也难同质化。博物馆教育不能老关注些形式问题,应该想想自己博物馆的内容通过我们的工作传达出去多少。

维也纳当代艺术博物馆学习角

  3)博物馆教育的层面有哪些。

  博物馆教育其实不仅是我们观察所理解的组织个课程或者参观的活动,博物馆教育是贯穿在所有的博物馆行为中的。很多博物馆,尤其是美术馆,一个展览的展陈介绍和逻辑都云山雾罩,是不可能结合之做出什么好的活动。另一个方面说,博物馆的每个专业部门和对公众部门都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常常看到博物馆出版的图书设计和用纸的审美水准停留在上个世纪,博物馆的商店和咖啡厅,售卖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相当粗糙,就很难让人信服说此博物馆可以提供什么好的美育。

  4)博物馆教育可以做什么哪些做不到。

  艺术的学校教育(中小学普及艺术教育、专业美术院校及培训机构)是有计划、持续性的教育工作。根据不同年龄层、背景的学员,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采用不同的、复杂的强制性学习形式,这是美术馆教育不能完全取代的。不过,学校教育无论是课程设计或理念应用,大致上是较偏重于技巧训练。以“技术”纯熟为规范,忽略了艺术学习的批评与文化两大领域,也缺乏美感教育的丰富性和人性化的启发,使美育活动陷入有规律而定型的模式,其受众范围、学习时间、学习形式等均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局限性,因此无法满足全社会的美育需求,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也有限。因此美术馆教育不应该侧重知识,而应该侧重常识;不应该只是观看,还应该思考;不应该只是“让其接受”,而是在问题中互动。

维也纳当代艺术博物馆艺术教室

  5)立足在博物馆的教育比较合适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博物馆——美术馆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建立一个区别于正式、专业学习的教育系统。“不同于学校教育、校外教育,也不同于针对成人的社会教育,它对到博物馆来享受教育者而言是自主的、自助的。”它不受课程标准限制,强调在潜移默化间引导观者自发性参与的同时得到观念提升。“它的研究、教学模式也很特殊,小学到大学的学习是基于课本和图片的,而美术馆则是基于“实物”的:由物而生,围绕它展开,而具体方式则由物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决定,比如由什么尺寸的何种材质做成、以何种方式使用以及在哪些场合呈现(展厅或工作室等)。”([美]詹姆斯∙库诺(Cuno,J.)《谁的缪斯?——美术馆与公信力》(Whose Muse?Art Museums And The Public Trust)桑塔兰泰拉、张婷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丰富的收藏,真实的艺术珍品,让人在美术馆中能直接感受到艺术的慑人力量,实际经历美感体验。所以美术馆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刺激学生直观的审美兴趣和进行感官训练的最佳学习场所。除了感知层面的启发,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艺术史学者、艺术家亦借美术展览及学术交流之便,以美术馆作为活动核心,与本地的艺术人士及青年学子进行面对面直接的对话,其宽广的国际视野、精深的专业知识,可成为学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

  当然,关于博物馆教育与学校不可能在这篇短文一一尽诉,这里只针对参加中央美院主办的这次中美博物馆论坛中国演讲嘉宾反映出来的内容做一个场外互动了。感谢主办方给了我们这些博物馆人一个这么好的交流和了解行业——而且是非常细致的一个面——博物馆教育的机会。

  更多内容尽在[雅昌罗怡专栏]

  罗怡简介:

  博物馆顾问。策展人。曾担任今日美术馆副总经理(总编辑),今日美术馆设计馆的首任执行馆长,[东方艺术]杂志编辑总监等。

  有《美术馆》《文化造城》《像野狗一样生存》《在中国设计》《平面设计死了吗》多部著述(合著) 出版。是“社会能量”、“超级媒体”、“在中国设计”、“开放式原创”等多项设计展览与艺术活动的策展人。她参与过国内众多美术馆如龙美术馆(上海浦东)、设计互联(招商局与V&A合作设计博物馆项目)、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余德耀美术馆的筹建或项目顾问。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