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于洋:图像叙事的时空穿越

2016-12-08 13:44:57 于洋

  作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代的历史意象表达,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特殊性结合在一起,凝聚为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神写照。或者说,这一特定题材的创作与这个民族的久远文明一样,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自足性与融合性。近日,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成果汇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引起了美术界与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以视觉艺术的方式凝聚时空、图写历史,以美术创作的表达承载历史的积淀,再次成为美术创作与理论界探研的焦点。

  中国传统绘画素有表现人物故事题材的传统,也在史传叙事层面积淀了丰富深闳的寓言传说,然而检视中国古代的文明历史题材绘画,多数作品都兼有伦理宣教功用,而场面宏大、表现重要历史事件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对缺乏。正如徐悲鸿1948年在《复兴中国艺术运动》一文中所说:“顾吾国虽少神话之题材,而历史之题材则甚丰富,如《列子》所称清都紫微,均天广乐帝之所居,大禹治水、百兽率舞、盘庚迁殷、武王伐纣、杏坛敷教、春秋故实、负荆请罪、西门豹投巫、潇湘易水、博浪之椎、鸿门之会、李贰师之征大宛、班定远之平西域,等等,不可胜数,皆有极好之场面,少为先人发掘者。”如今,当这些丰富而充满深意的题材资源被有意识、成系统地整理、发掘与转换创作,历史图像叙事及其内蕴的阐发,再次成为摆在所有创作者面前的课题。

  因跨越文史学科与艺术创作多个领域,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兼有文献性、记录性与审美性的特点。也正因这一特色,表现文明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以视觉叙事的方式记录、再现乃至评价历史,同时显现出不同于历史文本的特性,又与那些历史文本的插图补白拉开了距离。历史题材绘画与历史文本一样,通过视角的安排与情境的设置,具有叙事和抒情功能。艺术家凭借个人的艺术技巧与价值审美趣味,用个性化的方式演绎历史事件与人物性格,更为感性、生动和直接地展现历史的真实。如在此次“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创作主题中,从“大禹治水”、“武王伐纣”到“青铜文明”,从“孔子讲学”、“老子与《道德经》”到“庄子‘逍遥游’”,从“盛唐书画艺术”、“中华营造法式”到“中华医学”,从“《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程朱理学人物肖像”到“《徐霞客游记》”……从历史事件、文化遗产到思想人文,每个主题的表现,既体现了油画、中国画、版画、壁画、雕塑不同表现门类的语言特点,又呈现出艺术家们各自不同的个性风格。

  作为参与文明史书写的一种方式,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亦显现了宏观视角与个体趣味的结合。正如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绘画史上表现历史事件与个体人物的诸多名作那样,历史题材绘画与雕塑作品常常着力于形象性地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或事件,有的显现出清晰的国家意志与价值倾向,有的为展场或陈列场馆定制,受命于赞助人或委托方,使观者能够通过作品直观感知历史事件、场景及其相关人物性格。与文本性的历史文献相比,虽然绘画的纪实再现功能与文字相比无法表述与记录精确的信息,但视觉语言对于历史情感的理解与深化,则使这种创造更为生动、感性与直观。

  表现民族文化与历史题材的绘画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艺术家本身对于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思考。因其具有特定选题、学科交叉的具体要求,及多画种、多面貌、大体量的艺术特点,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作为一项系统文化工程与艺术创作课题,也同时兼具了艺术性、文献性与历史性,须从艺术形象的想象性、假定性,人物造型与情节叙事的丰富性,生动的表现力以及艺术语言的力度,思路构想的准确适当等方面,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切入主题。由此,“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便成为创作者们必须解决的课题。这不仅包含了以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衡量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将作品中具体人物形象的细节与相应的历史真实相对照,更意味着其艺术表现方式要与特定历史场景的“精神气质”相契合。这种精神的契合,并不是要求此类主题性美术创作必须处处符合历史记载或照搬现实场境,成为历史的简单图解;艺术与历史两个层面真正意义上的“有机化合”,是要求创作从社会历史的宏观背景中寻求人物形象的来源、事件发生发展的核心场景或充满戏剧性的关键“瞬间”。最为理想的境界,应是借由艺术创作的表现,暗含或揭示出历史人物、事件或特定主题背后的深层动因,既有感性诗意的抒怀,又要在相当程度上符合历史叙事与社会叙事,以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场境、氛围等综合因素传达创作者的历史思考。这是此类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重点与难点,更是其时代使命所在。

  图像叙事需要兼具“诗情”与“史心”,方能起到教化与感召的作用。文明历史题材作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其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正在于从历史事件的形象再现中,钩沉式地开掘地域民族的历史文脉,以艺术家个体的感知视角诗意地还原历史真实,从而更好地揭示艺术表现与民族性格、过往史实与当下现实的关系,凝结、升华为国族群体价值观的表达。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