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文化体系基底下,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解读
2016-12-12 11:51:47 未知
Art Basel Hong Kong选在深秋公布2017年241家入选的参展画廊名单,媒体在看待这份名单当中,最瞩目是在於明年有10家亚洲的画廊是首度入内;不管是已进入北京一线的画廊之林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丶C-空间丶香港季丰轩丶上海的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丶台北的安卓画廊…,基础上,这些画廊都不算是多麽资深,但严格来讲这几家画廊都属於绝对以当代为主调来做运营的当代艺术画廊,它们的主持人也都是标准的新生代。但,虽然说是新生代画廊势力,在这几家画廊经营结构里面,还是能够读出当代画廊本身在面对国际竞争势力;他们又是如何提出能与人争的角力筹码。比较起来,北京的当代性画廊还是会拘泥在中国自身的当代艺术家推展,早些年韩国丶日本丶台湾,甚至欧美画廊的相继卡位,问题是这似乎并没有塑造出一个宽阔的艺术收纳视野,而随着外来的画廊纷纷卸甲归田,留给中国艺术环境的偏食现象则到新贵藏家兴起;才彻底翻转收藏的惯性。
这2-3年来,拜整体中国新生代藏家大力窜起,对艺术欣赏及收藏的习惯也有明显改变,从经典的印象派到现阶段逐渐踏上国际位阶的新生代当代艺术家,中国新生代藏家决然跳过自己本地画廊的中介角色,直接涉入与西方顶级拍卖公司与一级国际画廊的接轨,转换了艺术收藏的性格,主导了中国当代艺术消费生态的新局面,进一步也影响到亚洲拍卖公司开辟更多元化的拍卖专场,这些都是相当正面性的当代艺术宣告策略。
反观到Art Basel Hong Kong这次首度入选的亚洲画廊,季丰轩丶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丶安卓画廊,这三家画廊所推展的艺术家一开始就拉开自身本土的色彩,将艺术视野放置在整体全球性文化思维逻辑上,如此的做法,事实上也是极端典型新生代当代画廊的运营模式,它相当严肃摆脱上个世纪画廊的表现格式,不仅仅了解自己的文化本质;也能深谙他人文化的特色,积极开拓的不会只有所谓人际关系,而是文化的跨界性。简单讲,作为一位新生代的画廊,要懂得自己要说什麽话丶更得懂别人说的话。这句话也许讲得轻浅,但未必新生代的画廊涉入者就理解个中精义所在。
如果说,全球性文化思维是这个世纪的显学,拍卖公司;就可以说是最能将这显学落实的推手。拍卖公司能够藉由拍场的主题定位丶拍品的内容…梳理出一条明晰的文化发展轴线,甚至也因此拉宽艺术被阅读的方向性,这样的角色似乎在新世纪愈形清楚。在这个月的杂志内容里,我们尝试经由市场自身的经验来演绎出这个整体全球化文化思维模式,佳士得香港今年秋季提出「先锋荟萃」主题精神,结构落在对於新世纪钻研亚洲现代化艺术面向,已经能够从东西两方的美学理论上取平衡来作为全面性思考。这也就是说,思索全球文化体系是从文化的交流激发创造,进而影响精神或外相的传导。这样的模式,推翻过去在探讨文化影响的窠臼,不再以结果论来评断文化影响层面的孰轻孰重,而是以交流的过程所激荡出的文化落点与诠释。佳士得香港从广度来提显出艺术品相互参照性,这无疑也让艺术在现今被阅读的习惯能够重新被开发。另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量,已经落幕的苏富比香港秋拍,#TTTOP专场则提出21世纪以跨区域的文化来做基底,在这里能够看出新世代的艺术收藏根本已经没有所谓艺术疆界性,只存在艺术作品本身绝对自主选项的纯粹性,它可以是亚洲丶也能是欧美;艺术在扁平化的时代架构中,时空距离是不存在,只存在艺术品本身的质地优越与否。有趣的是,这样的逻辑思考也出现在亚洲艺术博览会的表现上。另外,一如之前所言,亚洲新生代的若干当代画廊,也有相当优秀的画廊负责人默默在服膺这项逻辑思维。
艺术,於现在的时代尺规底下,不再只参考理论性的美术史运动来作为圭臬,市场所爬梳出来的艺术史,并非是在定夺艺术的绝对性优劣问题,而是提出时代的选择性丶品味性,这不也是当代艺术发展最令人醉心的事吗?有自己的主见丶定见,才能让别人没有意见。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