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缅怀与重构: “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进入第十年

2016-12-18 23:34:38 彭菲

“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的第十年以群展“一次集结:缅怀与重构”拉开序幕

  12月18日,由OCAT和上海浦江华侨城主办,方立华、李荣蔚、李彧莎、王景策划的群展——“一次集结:缅怀与重构”在上海浦江展区展出,展览是“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的过去九年的实践总结,也是对该艺术计划的发起人——黄专(1958-2016)先生的缅怀与致敬。开幕仪式现场,十位曾参与该项目的艺术家都来了,他们是隋建国、汪建伟、林天苗、谷文达、刘建华、爱德文·斯瓦克曼(Edwin Zwakman)、王广义、徐震-没顶公司出品、姜杰、展望(按参展日期排序)。

  相关链接:雅昌艺术网黄专专栏

  “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由OCAT的创始人黄专先生发起,是为浦江华侨城这一新型城区策划的一项长期公共艺术计划。该计划的主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艺术家隋建国的作品《偏离17.5度》,从2007年开始,艺术家每年在浦江华侨城预先设定的结点,以相同的间距树立起一个铸铁方体,至今已有十个“立方体”。这些立方柱将在这个城镇的建筑与街道系统中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矩阵。除此之外,主办方每年邀请一(或两位)中外艺术家,以个展的形式回应不同的展览主题。过去九年,主办方每年会收藏参展艺术家一至两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永久性地安放在这个新兴城区的公共空间。

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街道办工会主席姚爱军

OCAT理事会理事、OCAT深圳馆馆长、华·美术馆馆长栾倩

OCAT理事会理事、上海浦江华侨城总经理陈运根

艺术家隋建国

策展人代表王景

  OCAT理事会理事、OCAT深圳馆馆长、华·美术馆馆长栾倩在现场表示:“‘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已经深入浦江华侨城的公共社区,成为中国最大的一项公共艺术计划。在这十年中,这个公共艺术计划的背后,OCAT希望借助华侨城有利的公共设施资源,展示中国最具创造力的当代艺术,在作品和公众之间,搭建一条对话和讨论的通道,为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共艺术机制,提供一个平台。‘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在过去九年来由于黄专老师的坚持,和十位艺术家的参与和所有人的努力,使项目有生命力地持续下去。”

汪建伟作品《新物种——观看》

刘建华作品《遗弃》(局部)

谷文达作品《中园:功德碑共和广场》(局部)

展望作品《假山石125号》

林天苗作品《对视 No,6》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重要的不是合同》《运动场》

姜杰作品《小于一吨半》

  作为“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的第十年展览,本次展出的部分作品以重现和修复等方式纳入展览。比如,林天苗的六件名为《对视》的小型雕塑、徐震-没顶公司出品的《重要的不是合同》《运动场》等作品、姜杰带来另一个尺寸的《小于一吨半》、王广义和汪建伟的作品重新被修复。这些重置、修复的作品,意味着本次展览并不是对过去九年作品的复制,而是一次梳理性的回望。

王广义个展“冷战美学”文献资料

林天苗手稿

谷文达“中园”文献资料

姜杰作品《大于一吨半》手稿和照片

汪建伟作品《新物种——观看》文献资料

  除此之外,那些参展艺术家的未曾公开展示的手稿草图原件和相关的记录录像,更真实、系统地呈现“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的发展历程。

隋建国作品《偏离17.5度》

在《偏离17.5度》的立方柱上进行现场行为表演

  除此之外,艺术家隋建国带来最新完成的《偏离17.5度》。今年,这个新的“立方柱”位于新近开发的O’MALL华侨城商业中心。展览现场,隋建国表示:“十年前,我和黄专来谈这个公共艺术项目时,已确认要把《偏离17.5度》放在城区中,做一个十年的计划。因此,十年前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十年间,我除了两次不在国内,其他都和另一位个展艺术家一起站在这儿见证一个展览和项目的落成。如今,这些艺术家都在一起,我们开启下一个十年。我们的朋友、同道黄专和我们一起开启了这个项目,我们要把它持续下去。”

“八十年代剧团”表演《读诗剧场:游于艺》

  从2007年开始,“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迈入第十年,但这并不意味着项目在2016年的时候终结。黄专先生曾在他的计划中强调,这项公共艺术计划是一项“长期”的计划,它其实是以“十年”作为一个艺术实践的周期。而它将继续实现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倒数十年,“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经历过哪些历史时刻?

  2015年:展望个展“暂时什么都不是”

展望个展“暂时什么都不是” 开幕式现场

展望个展“暂时什么都不是” 发布会现场

  展览名“暂时什么都不是”是展望在描述自己创作时说的一句话,它概括的是他的艺术中“非确定性”的实验特征。本次展览在展示一件《应形》和一件《假山石》的基础上,呈现两件新作《拓地》和《幻形》。

展望作品《拓地》

  《拓地》延续展望在《假山石》使用的工业材料。《假山石》中对于镜像、反射的特质,同样折射在这件新作中。它反射出天空与物理空间的形态,也映照着观众与之的互动百态。

展望作品《幻形》

  《幻形》则被独立放置在漆黑的空间中。那些白色的、被撕拉的人形雕塑薄薄地贴合在一块块镜面箱子上。这些难以分辨四肢和五官的“人形”,或缠绕、或挣扎、或相互粘连。“这件作品是对我自己的破坏。”展望对雅昌艺术网说。据他介绍,此件《幻形》是之前作品《应形》的进一步延伸。其中,“幻象”取自他的“假山石”的反射图像——几年前,他裸身拍摄了《假山石》中不锈钢下的自己,并用电脑制图软件将照片局部细节清晰化,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形似“太岁”的《应形》;今年,他进一步推进,3D扫描了人形,并进行推、拉、扯等动作,充分地“破坏”它(身体),为充分表达作品的延展度,展望使用了类似“面”的材料。

  2014年:姜杰个展“大于一吨半”

  姜杰个展“大于一吨半”开幕现场 嘉宾合影

  姜杰作品《大于一吨半》

  《大于一吨半》是2014年度姜杰创作的大型综合材料雕塑作品。就该作的视觉界定和象征指向而言,它介于“这是什么”与“这不是什么”之间。《大于一吨半》从现世报的阴郁日常气息,带出了节日般的、具有纪念碑性质的隔世感,它像是一个三千里浮花的中产阶级镜像,一个太息般的真理,一个困惑,一个缩略,一个西蒙娜·薇伊式的神恩与重负。

  观者可以借助这件杰作,反观潜伏于自己身上的古老文化焦虑,是如何变得迫切、逼仄、喧哗、眩目,但又似乎到处都在闪避,在虚拟,在假托,在解构。比如说,《大于一吨半》的命名本身,就是一个策略性的躲闪和回避,对单义性解读、对传统观看方式的躲闪和避开。(文:欧阳江河)

  2013年: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重要的不是合同”

  “重要的不是合同”开幕式现场 嘉宾合影

  “重要的不是合同”开幕式现场

  “重要的不是合同”展览现场

  艺术家徐震带来的“重要的不是合同”分为两部分:一是场地室外现场改造成一个花园,这个花园的路线由各种革命运动路线组合而成,观众可在里面散步和欣赏作品;第二部分是在路线花园内竖起30-40杠旗杆,每个旗杆上挂一幅旗帜,每幅旗帜上印了一份华侨城(OCT)员工合同,并有每个员工的签名,每根旗杆内置吹旗的风扇,这些合同组成的旗帜定时飘扬。

  2012年:王广义个展“冷战美学”

  王广义个展“冷战美学” 新闻发布会

  王广义个展“冷战美学”展览现场

  王广义的大型群雕近作《冷战美学》代表了他对冷战后世界政治、文化格局的重新思考,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2008年它作为《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大型回顾展的一部分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展出,随后又以《王广义:冷战美学》之名在英国著名艺术机构Louise Blouin Institute展出

  作品《冷战美学——躲在防空洞中的人》《冷战美学—带防毒面具的人》以及《冷战美学——防空洞剖面图》,其图像都来源于“冷战”时期官方印制的宣传画,这些作品重构了当时备战的情景,其所提示的仍然是历史、战争与政治的问题。

  2011年: “无所遁形:爱德文·斯瓦克曼-刘建华对话展”

“爱德文·斯瓦克曼-刘建华对话展”开幕现场

  2011年的“上海浦江华侨城公共艺术计划”首次邀请两位艺术家一起参与。荷兰艺术家爱德文·斯瓦克曼和中国艺术家刘建华提出各自的方案——《虚假但却真实》与《遗弃》。

刘建华作品 现场细节图

爱德文·斯瓦克曼作品 (局部)

  爱德文·斯瓦克曼使用包括仿真照片、现场装置和场景等多重复合性手法,在世界各地展示过他对想象世界和真实世界、历史意象和当代问题的严肃思考。他为“上海浦江华侨城公共艺术计划”创作的作品是其视觉影像计划的延续。刘建华以仿真形式模拟了两座“考古-考今”发掘现场:水下陶瓷发掘现场和古代陶瓷藏坑,古代陶瓷残片和现代陶瓷残片的混合,为现场带来了某种迷幻般的仪式意象,使我们无法在历史与现在、幻象与真相之间作为经验意义上区隔。

爱德文·斯瓦克曼与刘建华的合作作品《虚拟事件》

  另外,中意广场还展示爱德文·斯瓦克曼的标志性作品:被改造的推土机,它与刘建华的古-今发掘现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

  2010年 :谷文达个展“中园”

谷文达个展“中园” 开幕现场

  2010年正值上海世博会举行,为回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邀请旅美艺术家谷文达带来当年新作《中园》(CHINA  PARK),这是艺术家专门为浦江华侨城设计的公共艺术方案,其观念着眼于“园林”这一中国传统最著名的公共艺术形式的历史和未来。

  《中园》是“绿色书法公园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是谷文达将其长期从事的中国汉字书法观念和形式,和东方园林结合的一项大胆实验。它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未来城市的理想的生态美学。

谷文达个展“中园” 展览现场

  在此基础上,广场水池及三块草坪上安置了四季绿色书法公园模型及环境模拟。其中,绿色书法公园是以自然界的常青树、河道、池塘和湖泊等为媒材,以中国汉字书法结体的神韵结合来创造气象万千的当代东方园林格局;其次,广场的室内展示方案草图及大型水墨动画作品,它以动漫方式 视觉化地介绍《中园》这一“绿色书法公园计划”;另外,在广场中心还安放着谷文达为上海新浦江城创作的公共作品《碑林-新浦江城》。《碑林-唐诗后著》是谷文达最重要代表的作品之一,它以中国传统碑石形式和《谷式楷典》书法结体传达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和前景,为上海新浦江城创作的碑石是之一史诗性作品的第一次延伸。

  2009年:林天苗个展“对视”

林天苗个展“对视”开幕仪式现场

  “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2009”选择了女艺术家林天苗,她为计划提供了三组展品,分别是《徽章》《诞》和《对视》,这三组作品是林天苗为当年公共计划创作的新作品,也是她第一次以公共艺术形式展出自己的作品。

林天苗个展“对视” 展览现场

  “对视”表达了林天苗艺术中的美学:它不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凝视”(male gaze)的一种简单的反凝视,而是希望通过重组一种超越性的互视,改变主体凝视建立在性别差异基础上的权力本性,使其成为一种交流和反省的互动机制。

  2008年:汪建伟个展“征兆”

  汪建伟个展“征兆”展览现场

  2008年,汪建伟带来“征兆”,其主题是关于“身体”如何演变为“个体”的生产机制与过程。它包括身体的物理性与生物体属性,与教育、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历史与寓言之间所产生的相互制约,互相纠缠的混合体.在一种网状结构的,不断变化的矛盾中发展。这些”身体”介于日常与异常之间,时间是循环交叉的,空间是同时并存的,他们不被明确性界定,游离于事实与虚拟、记忆与现实的中间地带,他们在某一时间所产生的“片刻”现实感,使整体变得更加暧昧与无意义。他们提供了一种征候性阅读的现场。

  2007年: “点穴:隋建国艺术展(1987-2007)”

“点穴:隋建国艺术展(1987-2007)” 开幕现场 艺术家隋建国与黄专

“点穴:隋建国艺术展(1987-2007)”展览现场

  2007年10月20至2008年1月20日,由黄专策划的“点穴:隋建国艺术展(1987-2007)”揭开了“OCA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新浦江城十年计划”,展览集合了艺术家隋建国二十年来各个时期代表性作品20余件,是当时最全面的隋建国个展。除此之外,隋建国开始启动《偏离17.5度》项目。

  (本文部分资料图片和文字由“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提供)

(责任编辑:彭菲)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