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宝贝:火爆青铜器
2016-12-23 10:19:00 未知
2016年12月17日,西泠印社“金石同寿”青铜器专场推出汉代以前21件青铜器,绝大多数为海外回流,名家旧藏。最终21件全部成交,白手套的佳绩说明了国内收藏界对青铜器的追捧。期待越来越多的流落海外的宝贝回家。
西周早期青铜比丁爵
高23.2cm
成交价517,500RMB
阿瑟·赛克勒等旧藏。铭文:“比丁作父乙宝”。比丁合文,为作器者。作器用来祭祀父乙,这种格式常见于商末周初。
商晚期青铜兽面纹牺首鋬爵
高:20cm
成交价1,725,000RMB
戴福保旧藏。
商晚期青铜丮觚
高30.2cm
成交价862,500RMB
库克家族旧藏。圈足内侧有铭文“丮”,为徽记。装饰纹饰中的兽面、蛇纹、鸟纹,只突出兽目,身躯保留轮廓,内部皆以云雷纹填充,这在商晚期形成一种风格。
商晚期青铜耳丁鼎
高25.4cm
成交价2,070,000RMB
《西线无战事》作者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等旧藏。内腹底部有铭文“耳丁”,为祭祀祖先之铭。
西周中期青铜祖鼎
高16.5cm
成交价1,955,000RMB
戴福保、阿瑟·赛克勒等旧藏。西周初年,青铜鼎式样基本沿袭商代,到西周中期,开始出现大量变化,形成自身特色的造型及纹饰。腹部上层为三组对称的长冠龙纹,这是西周初年出现的一种新纹饰,盛行于西周中期。长冠龙纹取消了常见的龙角,代之以凤纹的长冠,头部回转,龙身细长,上部一足作鳍形,尾部下转,分叉似鱼尾。
商晚期青铜文父卯尊
高31cm
成交价3,795,000RMB
戴福保等旧藏。铭文:“文父卯”。尊与彝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代之后开始专指大中型盛酒器。青铜尊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尊口内部有铭文“文父卯”三字,属祭辞。祭辞格式有繁简两种,简式仅有被祭对象,繁式则有祭祀者族名、私名、官名、祭祀对象及器名。“文父卯”中的“文”为族徽或族名,父己为祭祀对象,属繁式祭辞。
西周中期青铜犭臣犬簋
簋高15.7cm
成交价4,255,000RMB
贾文忠制全形拓片,配老木座及嵌玉木盖。
商晚期青铜兽面纹牺首鋬方斝
高42.3cm
成交价1,725,000RMB
“嘉业堂藏书楼”主人刘承干旧藏。斝是盛酒行祼礼之器,又有称其兼可温酒。商代晚期是青铜斝种类造型最丰富的时期,铸造工艺也最为精良。此件是为数不多的有盖方斝,甚为珍罕
商晚期青铜三羊首兽面纹瓿
高27.5cm
成交价2,185,000RMB
日本藏家旧藏。瓿,即文献中的“甂”,为容酒器。青铜瓿出现在商代早期,流行于商代晚期前段,当罍普遍使用后,这类器物变逐渐消失。青铜瓿流行时间很短,存世量少。
西周中期青铜云雷纹甬钟
高25cm
成交价402,500RMB
阿瑟·赛克勒等旧藏。钟是两周时期青铜打击乐器,由铙演化而来,基本形式是在两侧尖锐的扁体共鸣箱上部的平面上,有可以悬挂的柄或钮,前者为甬钟,后者为钮钟。
商晚期青铜兽面蕉叶纹觚
高24.7cm
成交价483,000RMB
战国早期青铜绹纹敦
高16.4cm
成交价483,000RMB
阿瑟·赛克勒旧藏。敦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秦代以后消失。敦的基本形制为盖与器身合成一球体或卵圆体,有的上下不完全对称或完全不对称。绹纹模仿绳索绞结之貌,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根据位置不同,有两条至九条不等。
西周中期青铜尊
高20.3cm
成交价632,500RMB
著录于林巳奈夫《殷周时代青铜器的研究——殷周青铜器总览一》第239页,吉川弘文馆1984年。器身内底有铭文“作父丁宝尊彝”,为祭祀之辞。本器自名“尊彝”,尊的字体象双手奉酉形,彝象双手献滴血的鸡形,因此合起来当指尊奉酒、鸡的祭祀。宋人将一类酒器统称为尊,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三类。觚形尊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后段到西周早、中期,春秋晚期又有短暂的复兴。
西周早期青铜兽面纹簋
高14.2cm
成交价437,000RMB
本件原为美国著名古董商J. J. Lally旧藏,器底有其早年标签。
西周早期青铜牺首火纹方罍
高34.5cm
成交价460,000RMB
戴福保旧藏。罍为盛酒器,金文中自名为罍,在商代晚期前段开始出现,与瓿并存一段时间后取而代之。学者推测罍是瓿形体升高的结果。罍存世量不多,流行至春秋中期,分圆形和方形两大类。
春秋晚期青铜虎凤提梁盉
高23cm
成交价805,000RMB
王国维在《说盉》一文述:“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而和之而注之于爵。或以为盉有三足或四足,兼温酒之用。”青铜盉在商代早期已出现,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铭文中自名为盉的器物出现在西周,同时有铭文将盉与盘并称,担任了匜的功能。因此推测,盉很有可能是盛水用来调和酒浓淡之用。
商晚期青铜兽面纹觚
觚高29.6cm
成交价207,000RMB
原配木座及日本木盒。腹身下方高圈足,上部两条弦纹,分别开十字形孔,其中一孔较大。觚自商代早期出现以来,多在圈足近腹部处开孔,早期中期多为大十字孔,到商晚期前段,继承商中期风格。到中期变细十字孔,晚期有的十字形,不开孔,甚至取消形式。
商晚期青铜兽面纹爵
高19.6cm
成交价529,000RMB
上海博物馆退赔,器底录有博物馆编号,原配有老盒及红木底座。
商末周初青铜若爵
高20.3cm
成交价345,000RMB
日本龙泉堂旧藏。鋬下器身有铭文“若”,为徽记。
商晚期青铜亚又天鼋钺
长21cm
成交价368,000RMB
内上两面有族徽,一为“亚又”,一为“天鼋”。据金文研究,“亚”字铭多是商王朝周边方国。“天鼋”常见于金文,是周人姬姓之祖。郭沫若言之:“天鼋二字……器铭多见,旧释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周语》‘我姬姓出自天鼋’,犹言出自黄帝。”推测是商代晚期姬姓周人之物。
汉青铜上林行灯
高8.4cm
成交价230,000RMB
底部一圈铭文:“庙。为上林铜行烛镫一,容一升重二斤半。元封二年九月乙巳,水衡、少府、啬夫乐成于满意。工渭成胪曲里上造作毋故造。”记录其使用地、容量、重量、铸造年份、监工及造工。汉武帝元封二年即公元前一零九年,水衡、少府、啬夫都是官名。据考古数据显示,青铜灯出现于战国中期,在秦汉两代流行,式样众多,用途细化。行灯便是专用于夜间导行,多作浅圆灯盘,直口平底,下有三矮足,一侧有执柄,自铭为“行灯”或“行烛灯”。
(责任编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