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的故事:《达娜厄》《弹鲁特琴者》

2016-12-28 12:55:32 未知

  艺术的故事......娓娓道来

  艺术的故事,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

  

  卢卡斯·凡·莱登

  《治愈杰里科的盲人》1531

  油画,从木板转移到画布

  中间画板:115.7×150.3cm

  两侧画板:89×35.5cm

  这套三联画,色彩鲜明,人物形象光彩夺目,是冬宫博物馆内收藏众多的作品中,唯一一幅出自荷兰绘画大师卢卡斯·凡·莱登的作品,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色彩画家、绘图师和讲述者。这幅作品的中间部分描绘的是传播福音的故事,而两侧的画面则描绘了委托作画的人及他的妻子,他们都在炫耀各自的徵帜。这幅三联画很可能是要被安置在莱顿的医院里,这与作者选择的“耶稣帮助一位肓人复明”的创作主题相一致。

  这幅作品所描绘的场景受到意大利艺术的影响,在三联画的中央部分,一位盲人由一名小孩陪同,耶稣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是该作品重点描绘的部分。他们被惊奇的人群包围着,分别在对称的两边,为画中主角留出足够的空间,好让观者一目了然,当旁观的人群看到耶稣让盲人复明的奇迹发生时,做出了惊讶、夸张的动作,同时也表现出他们的纯真。

  卢卡斯的作品,通过印刷传播广为流传,他的确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这幅三联主要描绘神圣的片段,尽管三块画面有不连贯处,但作品本身还是令人赞誉不绝,在意大利也广为人知。北欧绘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对色彩进行分区,这幅作品中主要分为三个色彩区域;褐色 (画面前部)、深绿色(五棵石梓)与蓝绿色(背景以及远山、建筑物)。

  

  马腾·范·赫姆斯科克

  《耶稣受难图》约1543

  中间部分由木板转移到画布,两侧为布面油画

  中间画板:100×58.3cm

  两侧画板:100×28cm

  1532年起,赫姆斯科克在罗马居住了大约四年时间,为自己成为透视风景画家的身份打造出了良好的声誉。赫姆斯科克同其他的北欧画家一样,对罗马教皇所在的城市着迷,特别是被罗马众多的古代遗迹深深吸引,而这些遗迹也见证了赫姆斯科克描绘罗马废墟、风景和古老雕塑的草图及素描,数量超过百件。在罗马,他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以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交流,这段绘画经历让他记忆深刻,即使后来回到了祖国也难以忘怀。

  这套三联画原本是一扇拱门的顶饰,作者巧妙地将佛兰芒画派的传统与从意大利吸收的新颖之处互相融合。画面中,对于躯体力量与活力的表现,显示出作者熟知米开朗琪罗的艺术手法;而细节的刻画与场景的布局则源自佛兰芒画派。这意味着北欧艺术家的技法也传给意大利的艺术家们,赫姆斯科克成了两种艺术传统交融的代言人。

  背景中可以看到部分耶稣受难的骷髅山,整个画面笼罩在悲剧性的阴霾中。那些长矛集体指向耶稣,十字架上的耶稣在整个画面中尤其突出,虽然他低着头,但是他的灵魂并没有被死亡击败。赫姆斯科克对救世主这种英雄形象的处理手法,是他在意大利时从文艺复兴的大师们那里所学习到的。

  就在耶稣死去的那一瞬间,伴着日食突然出现,天空变暗了,也描绘出福音叙事过程中的各种瞬间,例如一名士兵手持长矛剌向耶稣的肋骨,伤□处流下了鲜血和水。

  画面中,两位委托制画的夫妇捐赠者带着孩子,还有两位女守护神陪伴在左右。在他们的后方,左侧有邪恶的强盗在造反,右侧的强盗则低着头忏悔。虽然画中人物众多,但从整体来看,这幅画的简约结构值得赞赏。

  

  提香

  《达娜厄》1546—1553

  布画油画

  120×187 cm

  提香多次以神话人物达娜厄为作画主题,这样的画像在当时的欧洲宮廷极为流行;文艺复兴时期,关于达娜厄的相关典故还没有达到众所周知的地步,这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是一项挑战。达娜厄是国王阿克驭西俄斯的女儿,国王一直对她宠爱有加,但是某天一位先知者预言国王将死在他未来外孙的手上,为避免预言成真,阿克里西俄斯把女儿达娜厄关进一座铜塔。后来,天神宙斯经过时爱上达娜厄,他化身成金雨水,来到达娜厄的身边。最后,达娜厄为宙斯生下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帕修斯。

  冬宫博物馆内的《达娜厄》与提香在1554年为西班牙菲利普王子的创作非常相似,因此这作品曾被许多人认为是复制品;西班牙的那幅《达娜厄》是奥塔维奥•法尔内塞订制的,画像中达娜厄的身旁还有一个贪婪的人,画像曾收藏于马徳里的普拉多博物馆,现在则收藏于那勒斯的卡波迪孟德博物馆。

  画面中,一名女仆正在用她的围裙收集从天而降的金雨水。一方面,女仆的形象与达娜厄的年轻美貌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也凸显出女仆在奇迹出现时的贪婪表情,而身困铜塔的达娜厄也渴望着救世主的降临。

  

  丁托列托

  《施洗者圣约翰的诞生》1554—1555

  布画油画

  181×266cm

  丁托列托想将自己的绘画创作,建立在米开朗琪罗的构图设计和提香的差色基础上,从《施洗者圣约翰的诞生》表现形式上的各种元素来看,可见作者充分掌握诸位绘画大师的绘画秘诀,能够合理表现出作品的强烈视觉效果,使作品能够恰当地展现出丰沛的生命气息与纯真同时,作者的绘画笔法迅速而大胆,在构图设计上技艺精湛,这两方面都是作者画风的典型表现,使作品呈现出双重魅力。

  1953年,罗马及托斯卡纳地区的矫饰主义文化向威尼斯发展,丁托列托也从中吸取了经验,在创作中应用生动韵律的构图,将作品中的人物标准尺寸适度拉长,并加以适度的矫饰性弯曲,以展现出优雅的姿势。

  该作品场景所依托的情节,在人物活动中充满柔和的对比,显示出画家对矫饰主义的应用十分纯熟。对家庭环境题材的爱好,是画家艺术敏锐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够将现实主义的描绘手法应用在家庭生活的的细节里,让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处于同一时期,并带给观者特有的日常生活感受。

  圣伊丽莎白在她老年时生下儿子,画面中,年迈的伊丽莎白躺在床上,她儿子从乳母那里喝到第一口奶水。画面场景是在卧室内,从室内的布局和装饰可以看出,这是16世纪威尼斯富有人家的住宅。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位怀抱新生儿的女儿头上有一圈象征圣人的光环,因此可以断定她是圣母玛利亚,她出现在表姐伊丽莎白的分娩现场,而伊丽莎白就是施洗者圣约翰的母亲。

  画面底层的物品和动物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空着的铜盆,暗指圣约翰未来的施洗者身份;小公鸡报晓,就像圣约翰宣告救世主的降临;而猫咪则相反,象征死亡;脸盆里装着烧焦的动物骨头和灰烬,是用来净水的,这与后来施洗者圣约翰的殉难有关。

  

  保罗·委罗内塞

  《圣殇》1576—1582

  布面油画

  147×111.5cm

  这幅《圣殇》的场景并没有完全符合福音中的讲述,这里描绘的是把耶稣从十字架上放下来以后紧接着的场景。这是为威尼斯圣彼得和圣保罗修道院祭台上的装饰屏所创作的油画。在16世纪中叶,委罗内塞来到威尼斯,从事在天花板和墙壁上的湿壁画工作,同时也把光辉奢华的世界描绘在大大小小的画布上。在保罗艺术生涯的成熟阶段,依照惯常的创作才华与着色手法,他开始绘制死去耶稣的肖像画,画中的耶稣被搀扶着,对耶稣之死而伤心的人物陪伴在耶稣身旁。

  这幅作品的画面朴素,三个人物出现在黑暗的背景中,并集中在画面的中央,致力提升作品的精神层面。画面中,光与影、明与暗的对比鲜明,同时乳白色的线条在耶稣遗体旁交织,虔诚门徒心中的悲痛被定格在这一刻,大大增强了悲剧效果。

  这幅作品的构图建立在两组肖像人物的基础上,一组是圣母玛利亚搀扶着耶稣,另一组是一个或两个天使陪在耶稣身旁。

  

  艾尔·葛雷柯

  《圣彼得与圣保罗》1587—1592

  布面油画

  121×105cm

  16世纪末,艾尔·葛雷柯出生于希腊克里特岛,在罗马接受教育,后来到托莱多生活,直到1641年去世,去世前完成了作品集《福传活动》。作品集共13幅画作,描绘的是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在这一幅作品中,圣彼得和圣保罗两个人物一起出现,从人物的尺寸和类型上来看,都与《福传活动》相似。

  这幅作品描绘两位圣人的半身画像,在昏暗的背景下,鲜艳的服装颜色凸显两个人物形象。从调节装饰的角度以及人物面部的苍白描绘,仍可看出葛雷柯的绘画特征。在轮廓处理方面,依旧坚持传统的肖像画法,以真实的人物形象为主。

  画面中,圣彼得躲在角落里,姿势谦恭,温柔的目光与圣保罗坚定的表情形成对比,此时,圣保罗那双锐利的眼睛正注视着外头。年长的那位圣人想藏起来的象征物原来是一把钥匙,代表着耶稣基督授予他的权力;而那位年轻的圣人,则很肯定地把一只手放在敞开的书本上,象征着从师徒书中获得力量。

  这两位圣人之间展开一场安静的对话,画面中的手显得十分干瘦,但手势却不失优雅,也展现出两位圣人在雄辩过程中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假设两位圣人的会面地点设在安塔基亚,可以确定在信仰方面,圣保罗的雄辩观点会占上风。

  

  卡拉瓦乔

  《弹鲁特琴者》约1595

  布面油画

  94×119cm

  在17世纪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卡拉瓦乔是一位极为重要的绘画大师,为当时绘画潮流的先驱,当时的绘画风格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卡拉瓦乔”。《弹鲁特琴者》是这位来自隆巴尔多地区的艺术家年轻时的杰作,他出生于1571年,逝世于1610年,这幅作品见证了卡拉瓦乔绘画技术的成熟与文化水平的提升,并开始在罗马这个大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幅作品中,爱情主题与音乐相联系;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严密的现实主义,且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人物与物品的布局上深入琢磨,从画面外部引入光源,调整好光与影的最佳位置。画面中,逼真的材料摆在桌子上,好像是在镜子里。在翻开的曲谱上,可以看到那首流行于16世纪的情歌,曲目是“你们知道我爱的是谁”。这位年轻的音乐家有可能是作者理想化的自己,抑或是卡拉瓦乔朋友的画像,画中的人物一边弹奏鲁特琴一边吟唱。她借着情歌,反复在诉说着什么,同时也是在跟欣赏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阿尼巴尔·卡拉齐

  《逃往埃及途中小憩》约1604

  布面油画

  直径82.5cm

  这幅作品画面中的空间、人物形象、渲染出的微妙气氛以及色调,是此画最迷人的组成要素。这幅画作在17世纪初由阿尼巴尔·卡拉齐完成,他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艺术家,为意大利绘画的革新贡献卓著。

  在阿尼巴尔看来,真实的绘画与成熟的文艺复兴遗产才值得推崇,他反对绘画中哀弱无力的矫饰主义,主张将现实所呈现的无穷变化与理想的美融合在一起。在《逃往埃及途中小憩》中,这个《福音书》中的片段被放置在一个多山的地区,风景非常优美,属于经典的构图方式,超出了原先较为死板的构图范围。画面两侧高大的树干对画面进行分层,河流的拐弯处恰好从画面的中央穿过,并把观者的目光指向远处的大海。

  关于圣家逃往埃及的故事仅在《马太福音》中被提及过。在《伪福音书》和中世纪的神经注释中,对这个片段的描绘增添了一些特别之处,其中就增加描绘了天使跟随圣家族一起逃亡的情节。

  这个创作主题,将神圣的片段嵌入迷人的自然风光中,让艺术家们充分展现出在风景画方面的绘画才能。

(责任编辑:谭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