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观察】2016 绘画的“回归”意味着什么?
2017-01-03 20:01:49 罗书银
导言:绘画真的在2016年回归了!从前那些看不懂的绘画在过去的2016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欣赏者。进入现代艺术以来,“绘画过时”,“绘画无用”的言论总是不绝于耳。国内当代艺术发展的几十年间,绘画也一直是尴尬的处境.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绘画中的两种前卫逻辑:社会学的前卫及美学的前卫二者始终在彼此砥砺、博弈,随着80年代“新潮美术”运动兴起,至90年代“玩世现实主义”与“政治波普”的所向披靡,在当代艺术内部,“重要的不是艺术”的观念几乎完胜,相反,有关绘画的美学前卫,或来源于语言学的变革长期处于边缘地位。2016年,无论是展览的数量及品质,还是一、二级市场的表现,似乎都在预示着这类具有“美学前卫”绘画的“回归”。
什么是所谓的绘画?从近一年多来有关“坏画”的讨论,到将“坏画”的审美趣味逐渐放大,回归绘画的本体,很明显,这类绘画作品不同于所谓的写实、观念等具象绘画,更与抽象绘画相距甚远。这一类艺术家也有明显的特点:他们大多在很长的时间内从事绘画语言的研究,且本身以“手工”的方式“生产”艺术,有相对明确的个人风格,并从不同的角度回应了艺术史上的绘画。即扎根中国现实,又寻不着明显的观念痕迹。也许简而言之:绘画就是绘画的本身。
王音作品:《俄式列车No.2》(2015)《俄式列车No.3》(2016)
绘画的艺界共鸣
谈到2016年印象深刻的展览,一定有几位绘画艺术家的个展绕不开。对艺术家毛焰来说,他今年印象深刻的几个展览便是:王兴伟、王音、段建宇的个展。
段建伟作品: 《持剑者》 1998 布面油画 180×110cm
年底,段建伟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时隔三年的个展,这几乎成了艺术界的一次大聚会:除了王音、王兴伟两位绘画好友到场,张慧、刘野、马树青、仇晓飞、冷广敏等艺术家也都前来观看展览,另外,还有汪民安、朱朱、鲍栋等批评家,及中国嘉德总裁胡妍妍等拍卖行人士到场。大家在段建伟作品前彼此交流的景象,在近几年的展览上,似乎并不多见。
王兴伟作品:《小何同志 NO.2》2008 200x154cm
王兴伟作品:《无题(大划船)》2006 200x260cm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艺术界各种聚会上,八、九十年代那种讨论艺术的热情已经不再。大家默认艺术创作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已难以引起群体的共鸣。尤其步入新千年,当代艺术“圈子化”现象更加明显。很少有人在公开场合明确地表达自己对某一位艺术家的喜爱。但在今年不同艺术家的绘画展上,以段建伟的展览为例,我们似乎又重新看到了这一景象。
段建宇作品:《杀,杀,杀马特》,No.3, 2014
段建宇作品:《杀,杀,杀马特》,No.4, 2014
总的来看,从2015年开始的所谓“坏画”热,至2016年以来,几乎重要的绘画艺术家都举办了个展。从年初段建宇个展“杀,杀,杀马特”到王音个展“礼物”、廖国核个展“一万幢房子”;到年中马轲同名个展;下半年王兴伟个展“荣与耻”;年底段建伟个展“地粮”等。包括去年举办个展的谢南星,以及张恩利等为代表的艺术家,在批评家何桂彦看来,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致力于绘画语言的建设,在很长的时间里抵制庸俗社会学的渗透,远离宏大叙事,拒绝被意识形态编码,并与所谓的波普的、图像的、符号化的绘画拉开距离。”
王音作品:《芒果No.4》2016年
今年年初在艺术界好评如潮的王音个展,无论是艺术家低调的为人,还是他一直以来对绘画的执着与坚守,都让许多人为之感动。他的艺术,回到日常,回到生活,回到微观,回到形式,回到绘画本身,对于绘画的人而言,极易产生共鸣。
段建伟作品: 《三少女》 2016 布面油画 180×150cm
这种共鸣不仅停留在彼此欣赏,更体现在艺术家之间的彼此收藏。让艺术家段建伟比较欣慰的一点是,他的许多作品都被同行艺术家收藏。这类现象在绘画类艺术家中很常见。如曾在林大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的孙大量,毛焰、王光乐、仇晓飞、罗荃木等都是他作品的收藏者。
2016西岸艺博会参展作品:王兴伟,《抗日神鹅 3》,2016,布面油画,240 x 315 cm
绘画的市场进阶
除了展览,今年市场的表现也再次证实了绘画之风的强劲。
首先来自艺博会上的表现。2016年上半年举办的艺术北京,绘画类作品的销售已经呈现明显优势。据雅昌艺术网现场统计,在艺博会上产生销售的作品类型中,绘画类作品的销售占据约五分之一,仅次于之前市场火热的抽象类作品。
2016西岸艺博会参展并销售作品:马轲 《无中生有》
2016西岸艺博会参展并销售作品:爱丽丝·尼尔 《哈特利》 帆布油画 140.3X110.5X4.4cm 1978
2016西岸艺博会参展并销售作品:亚历克斯·卡茨 《日落》5 布面油画 174.3X487.7cm 2008
2016西岸艺博会参展作品:乔治·巴塞利兹《没有床》,2016,195 x 300 cm
这一现象进入下半年,在上海西岸及ART 021艺博会上,首先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画廊在作品的选件方面,绘画类作品占据了绝对优势。比如西岸艺博会中,香格纳画廊、麦勒画廊、站台中国等展位上,就能见到张恩利、王兴伟、马轲、刘晓辉、毕建业、贾蔼力等艺术家作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内画廊,不少国外画廊也都带来了大比例的绘画作品,其中不乏许多国际知名的绘画艺术家:爱丽丝·尼尔(Alice Neel)、艾利克斯·卡茨(Alex Katz)、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等。据画廊介绍,这类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比如其中比较具有代表的站台中国,其带去的多位艺术家作品都在艺博会上成交。泰勒画廊带去的卡茨作品,除了在艺博会上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同时期举办的艺术家个展上的作品同样引起了藏家的关注。
谢南星《无题(有声音的图像II)》,成交价:736万元 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
绘画作品市场真正亮眼的表现则是在今年的二级市场。今年现当代艺术的拍场,以王音、王兴伟、段建宇、谢南星为代表的四位绘画艺术家,成为拍场最新的“四小天王”,是这一阶段价格成长最快速的中坚力量代表。
王音《月是故乡明》,2008年作,布面油画,320×150cm 成交价:207万元人民币 北京保利2016春季拍卖行
王音《栖栖》 成交价:184万元人民币 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
四人中有三人在今年刷新了个人拍卖纪录,其中,王音在今年保利春拍上拍的一件2008年创作的《月是故乡明》以207万元成交,刷新个人拍卖纪录,紧接着秋拍上拍的同类型作品《栖栖》,以184万元成交,成为艺术家作品的第二高价。
王兴伟《进化的步伐》,成交价:644万元人民币 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
段建宇《他的名字叫红2》,成交价:241.5万元人民币 北京保利2016年秋拍
除此之外,今年秋拍保利“新绘画夜场”,谢南星的作品《无题(有声音的图像II)》以736万元刷新个人纪录,王兴伟的作品《进化的步伐》则以644万元成交,成为艺术家成交价第二高的作品。段建宇的作品:《他的名字叫红2》,成交价:241.5万元,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成交纪录,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件作品的成交价占据了该夜场前三的位置。另外,马轲也在今年创下了个人拍卖纪录。
谢南星作品: 《肖像No.1》 布面油画 120 x 160cm 2012
谢南星作品:《自画像》 布面油画 100X80CM 2011
这几人中,除了谢南星是在2015年11月在麦勒画廊举办的个展,其他几位艺术家都在2016年举办了个展,王音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是其艺术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展览,在展览结束之后的春拍中,艺术家便创下了个人的成交纪录。对比2013年曾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个展的王兴伟,并没有在当年的拍卖市场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也许从另一方面表明当下绘画的强劲势头,以及因此所带动的市场反应。
王音作品:《东北》2015年
王音作品:《西北》2015年
绘画的“回归”意味着什么?
绘画在当下的“回归”究竟意味着什么?从艺术本身的发展来看,在批评家易英看来:“如今的当代艺术不是受文化霸权的支配,就是被消费主义淹没。现当代艺术以来,以美国为代表,形成了一套艺术的制度。艺术被简化到极少的形式,甚至是无个性的高度工业化形式。这一类艺术已经在当代艺术界形成了一种霸权。要打破这种局面,就需要让艺术回归自然,回归到身体本身。对绘画而言,回归身体就意味着回归不受制度与理性控制的身体的自然状态。当人被制度化以后,要回到前制度的状态似乎是不可能的。但这种回归是有意义的,它实际上是向人的自然本质的回归。”
王兴伟作品:《济公》2015 240x200cm
因此,在当代艺术已经趋于体制化的当下,这类从事绘画的艺术家就显得另类。“观看这些从事绘画的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自己坚持的艺术史”。何桂彦表示:“艺术家考虑到既有的绘画系统,立足上下文,并以个人的方式推进,从而使作品在审美、修辞与叙事方式上与已经体制化的艺术拉开了距离。”
王兴伟作品:《汉奸》2015 200X240cm
可以说,艺术家从不同程度回应了绘画本身发展的问题,各自从艺术史中吸取养分,比如段建伟对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及中国古典造像艺术的借鉴;还有不少艺术家受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的影响;以及现代艺术以来意大利贫穷艺术,德国新表现主义等对不同艺术家的影响等。在此之外,这些艺术家都从各自的角度回应了中国的现实。批评家鲍栋谈到:“王兴伟是以主题创作的方式来画画,而这种主题是脱离官方体制与体系的,他一直都保持着自己的这种风格;王音则是针对绘画的各种问题做出了整体性的回应,其中加入个人的理解;段建宇、段建伟的创作结合了中国农村中的不协调因素,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格。当绘画从西方引入,面对中国问题,这些艺术家的创作给绘画带去了新的内容。”
谢南星作品:《同时性的真实》 布面油画 150X130CM 2010
在戴卓群看来:“绘画在现代主义革命之后,将绘画本身变成了绘画,从印象派,到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新具象、新表现···至后来的超越绘画,反对绘画,绘画革命,到如今所说的绘画的回归,我们得出的不是绘画已死的论断,而是绘画自身的解放,是关于绘画的绘画,绘画自身成为绘画的对象。”
段建伟作品: 《抱瓜》 2014 布面油画 100×80cm
无论是2016年绘画类的展览,抑或由此引起的艺术界共鸣;还是绘画类作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在艺术家段建伟看来,都证明了绘画有其他艺术类型不可替代的一面:“它的平面性、手工性都体现了这一点。以前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绘画的局限性,近些年来,大家都觉得绘画其实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段建伟作品: 《抢救》 1993 布面油画 106×125cm
对此,戴卓群谈到:“今日绘画风气与观念的激荡,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自觉、可能性与蓬勃创造,我也对众多艺术家个体的实践与求索十分心仪,他们所迈向的崭新领域,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对此我坚定不已。”
也许如今这一“绘画的回归”从另一侧面表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进行艺术史补课的过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对于艺术的理解终于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观念、体量、题材、新媒介、价格、市场等因素,而是开始回到艺术性,艺术语言,艺术本身甚至艺术史,去追寻属于一件作品真正的价值。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