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3441期】aaajiao:人需要保持模糊性

2017-01-05 08:29:13 哈晶晶

  相关链接:

    【雅昌讲堂】袁晓如:数据可视化 一图胜千言

    【雅昌讲堂】付巍玮:科技与艺术 让生活更美好

    【雅昌讲堂】冯梦波:反向工程(上)

    【雅昌讲堂】冯梦波:反向工程(下)

  【雅昌讲堂】王郁洋:人机共生

  【雅昌讲堂】刘佳玉:用不同的语言 说相同的话

  【雅昌讲堂】商澎:时代推动科学和艺术

  【雅昌讲堂】罗欢:人脑不是被动处理器

     【雅昌讲堂】吴珏辉:媒介即内容

  【雅昌讲堂】陆扬:科学妄想(上)

  【雅昌讲堂】陆扬:科学妄想(下)

  【雅昌讲堂】贾洪涛:近年来革命性生物技术初探

  【雅昌讲堂】尚暾:玩具超市是不会倒闭的

  【雅昌讲堂】李轲:为艺术创作提供技术支持  

 

        主讲人介绍:

  aaajiao是徐文恺的网络化名,代表其媒体艺术家、自媒体、网络活动家等诸多身份。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科技想象及文人情怀,切中了与互联网相关的新思维、议题及现象,探索数据处理、自媒体领域和信息过滤。aaajiao近期创作中的跨领域协作(建筑、电子音乐、表演、产品设计、医学等)聚焦于今天的消费网络技术,以及生活于社交媒体中的青年一代。2014年,他荣获第三届三亚艺术季暨华宇青年评审大奖,亦入围首届OCAT皮埃尔·于贝尔奖。2015年获得第九届AAC年轻艺术家提名奖

aaajiao

   导语:

  本次新艺见讲座涉及的科技领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当下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及互联网大数据。一方面,计算机早已成为一种普通的日常工具,普遍介入艺术家的创作中;另外,随着近几年“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技术的突破,机器在“智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无疑将改变未来人类社会,也注定将影响当下及未来的艺术创作。表面上看,秩序是科学的特征,狂想是艺术的属性。事实上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都必定是秩序和狂想的有机结合。

  20世纪最著名的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说:“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人文领域,凡是能把握自己行为的含义,凡是能把握当代新知识含义的人,都是艺术家。”今天更重要的是,无论科学还是艺术,甚至在其他任何领域,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重要。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而艺术在某种程度上矫正各种感知的比例,最终形成一种“整体意识”。

  为了达成这种“整体意识”,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力邀科技界和艺术家代表,分享各自研究的领域,看似风马不接的交锋或许能打开彼此思维的边界。基金会也将长期推动艺术与科技的交流与合作,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为未来更深入的跨界、耕耘打下基础。作为此次论坛的联合主办方,《Scope 艺术客》杂志也在众多艺术现象当中,敏锐地抓住了艺术与媒介关系空前交融的节点,并将持续关注和推进基于艺术现场的更多跨界实践。

  主题:艺术·科技跨界论坛:秩序狂想

        第十三集:人需要保持模糊性

  aaajiao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ID,所以我的很多作品都是跟数据跟互联网的文化或者说背景有关系,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张海报其实是我上周在可能就是差不多三四天前在西安做的一个个展,在西安的OCT美术馆,然后讲的是叫电子遗留物这个是一个大概的现场,然后在电子遗留物的这个项目里边我想有两个作品:其实是最简单的屏幕其实里边呈现了一个网站,这个网站自己叫做space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这个网站做了一件什么事其实这也是整个项目的来源之一,我其实读过很多文章在讲在当下的一种网络的现状,其实出现很多所谓的僵尸网站,就是在互联网上大概有20%-30%的网站是没有人访问的,它可能是有某种形式或者是他可能是一个免费的服务的空间,有可能是你续了十年的服务期其实没有管它,有大量的网站是没有人访问的。

        所以这个作品其实就在讲当网站跟我们失去一种关联性的时候,当它不再被人所能阅读能认知的时候它到底以什么样的方法存在,所以我就做了这样一个网站来呈现这种现象归纳出来的一种可能性,所以当你真的去访问这个网站的时候你肯定会发现这个网站是空的,但是它有它的UI,但是你会发现它只有滚动条是在自动滚动的,其实原理很简单,我们写了一个程序来控制这个滚动条,它很像一个访问空白的网站,但是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想跟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到底一个数据的存留到底跟人失去价值之后它以什么方式存在,这种存在到底跟人会不会有下一阶段的可能性,可能这样的,我的很多方法都是只是提出一个问题,这种开放性可能会让大家想到比如说人的数字遗产的问题,比如这个所谓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到底有没有一个完整的私有化的问题,都是用一个开放式的作品来说明的,这是其中一件我想讲的作品。

  另外一件这个其实说实话是今年做的最只能叫科技它不能叫科学了的一件作品,我觉得刚才西北大学的那个院长这件事讲得非常好,就是他帮我们重新理清了科学、科技,我觉得包括艺术,在概念上其实应该重新梳理,我们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利用科技,我们并不是直接地利用科学,我们跟科学思维的方法或者说在跟科学的严谨系上跟一种思路上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这种距离是相通的,是可以贯穿在一起的。

3D打印的一小块“风景”利用磁悬浮技术展示

  然后这件作品是今年赶了一个流行,真的是赶了一个流行它其实就是用深度转基因神经网络的算法教机器来写一个鼠臂,因为这个展览是在西安做的,而且我作为西安人所以对碑林是有感情的。虽然我真的是30年来上周是第一次去碑林,但是一直是受这个东西的影响,所以就是我们在教计算机写这个书法的时候我们要找那个范本给它做范本,我们这次写了九个字每个字我们的范本是起码64个字,其实大量的字的范本就是来自碑林的碑帖的,所以这个是现场展览的状况。

        我们用了一个墙纸来描述这个计算机写的这些字,用了刚才我们看到的一块小的屏幕来呈现他的一种学习的过程,然后我这里其实有一个小的GIF,这个GIF其实就是我们用的这套机器学习的语言他每个结点都会有一张图我们把这张图做了一个小的GIF,然后有意思的其实是这个项目完全是来自于互联网的,原因是它的代码是开元的,然后我们继续他开元的代码只是让这个机器去写字的事,我觉得我做它的意义在于就是我想讲一个观点就在这个展览包括这个展览里面包括这几件作品我想讲就是说不管是科技还是科技带来的这些现象并不是我们想的这种理所当然的,其实他有很多细节,这种细节是你值得去研究的。

        但是你也会发现科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单向度的,所谓他的单向度就是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我讲的方向性不是指他的具体的方向性,而是它从中呈现出来的没有一个大概的就是他不一定说我在做恶,他也不一定说我在做很多事情,他是一个根据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演进的方法,这是我的理解,所以我也觉得科技不应该是想当然的事,可能在某些时刻我们要停下来重新做选择,我们不一定我们现在在做的这种推进式的方向就是正确的,或者说我们要把它提出来变成一种更社会化的讨论。

        因为我觉得在这种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失掉了很多我们可能不应该失去的东西或者说我们失去了很多科技带来的这种高效之后带来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些都是应该拿出来做一个开放式讨论的,所以其实这件作品他真正想做的并不是去教计算机去写书法,而是我去做了一个计算机写书的这个字的字体它对于人来说是没有含义的,原因是当我们看到字帖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的背景跟我们的知识我们一定会有一个感觉尤其是书法它还带有这种艺术跟这种最基础的一种审美,但是对于计算机来说他阅读完这个数据他学习完之后他写出来的这些字其实如果在人的逻辑里是完全没含义的。

aaajiao作品

        所以我们等于是在用一个特别认真的过程去塑造了一个没含义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停下来做,停下来去想,停下来去讨论的这个价值所在,然后这个项目就是我们因为学习成本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只学了九个字,随着这个项目的发展我们会学更多的字原因是现在的学习是因为他基于GPU的,所以我们虽然配了一台还算是可以的机器,但还是慢慢的,所以他会一直地学下去,他也会发生在不同地域地方,我觉得在不同的地方我们会做不一样的字,但是计划上我们只会做24个,不像冯梦波老师他是和方整合作,所以他做的是中文的全码字,我们反而只是想做24个字放在英文的字体里来做,也凸显他这个没含义了。

        然后同样他在里边是可以找得到的,你也可以基于它开发别的东西,这是我们一贯这种做作品或者是做跟技术相关的东西,我们一般都会把它开原放出来,下面另外一件就是一个大的项目我想讲的实际上是我去年在做的一件事,但是今天面对这么多生物科学上的科学家们我觉得这件作品显得非常更有意义了,它其实是我和一个我中医的朋友的十年之约,我们十年前我们说一定要合作做一件东西,他说你做艺术我做中医,我们可能在某种方面可以去合作,然后到了去年我们真的把这件事做了,这件事如果用一种技术的层面的描述它就是我们利用了就是用离子系统来做了经络的运动的轨迹,最终把它变成了纹身回到了一个人的腿上,就是回到了我的腿上,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其实这件事是我想讲在一个量化自我的当下我们到底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一种生物的自己?

  我们先讲一下技术的流程然后我可以再细节地去描述一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我们看到了现在的这条腿就是我的右小腿,我们先把它扫描下来,然后跟医生沟通过之后我们把这个穴位放回到了一个真的3D模型里面,我们基于几个中医上一定叫假说,因为他们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然科学,所以他的假说我们其实基于的是分数为和现代中医他们看待人体同样他们是靠了一个方法,他们把人当做一个分数来处理,以及有福州的一家研究所和美国人都在做的叫做间歇夜显影,所谓的间歇夜显影就是他们我觉得讲的简单一点就是他们在尝试用显影的技术来显示经络到底是什么,你可以看到经络的最终的样子,当然这是都是建立在假说之上。

        然后我们在这套基础上我们就发现离子系统原来其实和这个,就是和中医的假说非常契合,所以我们在图形学上的处理就是做了这个离子系统,然后把大的穴位,其实穴位我们其实知道你看到这个穴位他指的是一个区域并不是一个明确的点,我们构造离子系统的时候其实每个穴位都有一个不同的所谓的分属位。唯独不同我们给它的所谓的吸引力不同,我们把所有的运动都看作一个颗粒其实它就构成了一个最基础的带引力的离子系统,当它运动起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可以去追踪一个所谓的经络的轨迹,然后这是一个说明图,然后最终我们拿到了这个3D的轨迹我们把它从3D变成2D之后回到腿上,最终把它纹在了我自己的腿上,后边会有一个差不多五分钟的纪录片是讲这个项目,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当时在现场做纹身时候的样子,这个是来完成这个项目的纹身式。然后这个片子其实里面有一些小的细节,比如说我们在选空间的时候就是在我上海的家里做的3D的这个扫描也是用最简单的01:46:05用一个现在开元了当时还是一个付费的程序来完成的,也是想说明一下在这个当下我们想量化一个非常视觉化的自己是非常的简单的。

《物5》

  这个是当时最早记录的,因为我的朋友在杭州,是在杭州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医生,所以我们在杭州拍了他跟他所有的沟通都是在杭州发生的。这个就是跟我合作的女生,其实她是儿科和内科的中医,但是她有一些朋友是做针灸的,其实我们并不是跟一个医生简单的沟通。这是我们把小腿部分的穴位放回来的部分,因为最终要纹在我身上,所以就是针灸的过程就留给了我工作室的同事了,就是由他来被扎,然后他是肠胃不好,所以帮他弄肠胃。其实就是为什么因为最终成为一个艺术项目也有展览我们为什么会拍这个片子,一部分是记录,一部分是其实作为一种对比,因为按照中国中医的讲法就是现代中医其实是由早期的巫医来变化的,但是当年的巫医同时做纹身也看病,所以反而到了近代把他分成了两个功能性,所以拍这样的过程也是一种像对称一样,我们想交代就是这件事到底是如何发展的。

        然后中医的所谓针灸就是他有扎的部分还有灸的部分,就是他有很奇怪的宗教神圣感,这个应该很像早期巫医的这种行为的一种延续,当然这个其实是更功能性的了。然后这个就是离子系统在腿里运动的状况。然后其实纹身是一个真的跟中医相似的非常传统的东西,他们的工具都非常的简单,然后我们其实是把图形做出来之后给到他,他用更传统的方式在做他的手,这是在运动之后的细节,就是他用笔会补一下,因为说是先是转移铁贴上去之后他会做一些细节,就是把他没有贴好的部分重新用手绘,但是按照我们给的这个内容来做的。这个是开始记录轨迹了,我们选了其中一个颗粒记录它的这个轨迹。还是很疼的,而且六个小时。其实纹上去之后大概是这样,这张是模拟图,真的在我腿上,大家有兴趣待会儿来看。

  其实我想讲的就是为什么做它?其实这个就更像一个个人化的宣言,就是说我觉得人要保有一种创造力或者是自我的时候我们还是要保持一定的模糊性的,就是我们对自身的了解是必须的,但是我们是有权力来保有是否接受这样的那种量化或者说是数据化的过程的,但是我非常个人化的我是觉得我们只有饱有这种模糊性,保有一种生物的人才有一种更持久的或者说是更意想不到的可能性,而不是说明晰我们之后,我觉得明晰之后当然变成工具之后我们就失去了那个存在的价值了。

《枯山水》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