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被脱胎换骨
2017-01-05 07:20:00 未知
16世纪,中国瓷器很偶然地被带入英国。因为数量稀少,所以中国瓷器被认为是珍贵而特殊的财物。当时,许多有着高超技艺的英国银匠被委托为这些瓷器作镀银镶接装饰。“脱胎换骨”后的瓷器,有些被用作赠送贵族的礼物,有些则被用来装饰华丽的家居。
到了18世纪的法国,瓷器镶接工艺又有了更极致的发展。这一时期,铜鎏金工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功能性和装饰性角色。在王公贵族家庭中,铜鎏金被广泛应用于铁制柴架、家具五金、壁灯、烛台、枝形吊灯中。当然,它也被用在亚洲和欧洲瓷器的架置装饰中。尤其是洛可可艺术兴起后,瓷器的架置装饰变得更加富丽堂皇,而这种风格正好符合“法式口味”。
洛可可艺术是流行于18世纪前期的一种艺术形式,又称“路易十五式”。它从大自然中吸收养分,运用各种贝壳、莨菪叶饰相缠绕形成涡形纹饰,花卉、流水般的曲线。同时,也受到东方纹样的影响。洛可可艺术在构图上强调不对称,造型的基调常用S形曲线、卷涡、波状和浑圆体。
18世纪的法国人,对中国瓷器十分推崇,他们也经常邀请金匠为瓷器量身打造铜鎏金的架置装饰。这种装饰,一方面可使瓷器变得更为牢固,另一方面,器物风格也更贴近法国人的审美趣味。
比如这件18世纪法国铜鎏金镶接中国瓷瓶(图1),尺寸为38.3厘米×27.6厘米×15.9厘米。中国青瓷中部为一“寿”字。引人注目的是,巴黎的金匠在瓷瓶原始高度上,截去了一部分,然后为它装饰了带有卷涡、穿孔手柄以及底座的铜鎏金架置。
另一件16世纪英国伦敦镀银镶接中国瓷盘(图2)高10.2厘米,直径36.5厘米。为摩根基金会旧藏。可以看出,经过伦敦银匠的一双妙手,镀银镶接的架置让这件东方瓷盘变得异域风情。无论是赠送贵族的礼物,还是点缀家居的装饰,它都是独特的选择。
而图3的18世纪法国铜鎏金镶接中国瓷瓶尺,寸为59.4厘米×34.9厘米×31.8厘米,是莱斯特曼夫妇旧藏。铜鎏金架置的制作可谓价格不菲,十分昂贵。像这样一件瓷器,其拥有者为此付出了一笔不小的数目。18世纪的拍卖目录显示,装饰有铜鎏金架置的器皿经常会出现在贵族收藏中。而且他们认识到,这类器皿的价格恰恰是它们价值的真正体现,因为这种装饰风格已经走在了时尚前沿。
来源:中国商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