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宋玉成:《亚威农少女》诞生始末及其价值疑惑

2017-01-09 16:12:26 宋玉成

图1.毕加索加利福尼亚别墅收藏品

图2.毕加索在巴黎画室中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人种学在欧洲的兴起,原始艺术开始在欧洲传播,并引起艺术家们的关注。具有前沿意识的艺术家们经常参观人种学博物馆和购买收藏原始艺术品。马蒂斯、毕加索、布朗库西、恩斯特、摩尔等都收藏过成批的原始艺术品,其中收藏颇为丰盛的就有毕加索。(图1、2)前沿艺术家们渴望能通过原始艺术启发而去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就曾借用了原始艺术样式,尽管他自己曾否认过。大约在《亚威农少女》创作后近30年左右,该作品被看作是最早具有立体主义因素的作品,甚至被看成是立体派开派作品,甚至西方有的艺术史论家把《亚威农少女》看作是“现代艺术的分水岭”,说这幅画“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等等这些评价,此后,《亚威农少女》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价值日益飙升,其价值几乎无人怀疑过。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在《亚威农少女》创作过程、画面因素以及理论家们对此画定性的分析中,得到的却是种种疑惑。

图3.《亚威农少女》第一稿,毕加索

图4.左《石刻头像》伊比利亚半岛

  右.医科学生水彩毕加索

图5.《亚威农少女》第二稿,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最早的大幅构图始于1907年2月底或3月初(图3)可能是在毕加索买到一件来自西班牙的石雕头像不久之前。他的伊比利亚风格自《两个裸体》之后,造型上的雕塑味道越来越少了,因此,此画的人物没有更多的形体塑造,明暗关系也显得生硬。在随后的研究中,毕加索综合非洲、大洋洲的“划痕记号”和“纹身”,采用了条纹和阴影的形式。毕加索在《亚威农少女》习作中的一幅医科学生水彩半身像(图4左),奇特的卷形大耳、不对称的双眼、整体上的粗糙感,无疑同伊比利亚半岛的石刻头像(图4右)有关。医科学生水彩半身像中的鼻子处使用的长条纹同石刻头像的发式相似,这便构成了生动的速写式的排线法,此方法在画面右上角帷幔上更为典型,它暗示帷幔色彩渐变。原始艺术手段的借用曾招致了批评,说他模仿木雕、非洲雕刻的“划痕记号”和“条纹”模式。然而,这种大胆的纹型是在他6月份看到部落艺术之前画的,基本上是他个人对传统的颜色层次渐变处理方法的原始化。当毕加索逐渐对非洲雕刻感兴趣之后,这种模式实际上同他收集的非洲面具和人物雕刻上的“划痕记号”、加蓬圣物盒的平行铜线以及所谓的“泪型”纹恰好吻合。与《亚威农少女》一画整体组合有关的几百张素描尚待进一步整理,但其发展轮廓已经清楚了。1907年3月,毕加索由伊比利亚艺术启发产生了一个方案,呈现出一个妓院接待室里,一位坐着的水手被姿态各异的五名妓女所包围,同时一位医学院学生手里拿着一本书(或头骨)从左侧进来。到了6月中旬,经过调整之后,第一稿又让位给第二稿(图5)。其中两位男性去掉了,构图改为垂直方向。这幅作品首次在画布上落稿的时间是6月初,其结果是稍微平了些和更具垂直感。毕加索仍不满意,6月下旬或7月初,又在画面的左右两边各作了些改动,即其中三位少女的头部被改画成了面具造型。这三位少女头像来源分别是刚果面具、象牙海岸面具和扎伊尔面具。(图6、7、8)此外,在毕加索的习作中也有类似的模仿(图9)。当然,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毕加索直接借鉴原始艺术的证明,如《头像》作品,是用油彩和沙子画成的,其来源就是毕加索收藏的加蓬(或刚果)的圣物盒人像(图10),又如毕加索的《马头》直接来源于《象牙海岸面具》。(图11)

  以上所述的虽然没有断言出“少女”的真正源泉,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少女”中几处与面具的吻合,衡量出毕加索对整个非洲雕刻那种总体信息的真谛和制作艺术品方法的掌握的功力。尽管上述作的比较的结果是偶然的,但却说明各种艺术之间通过各种方式成功地表现情意的近似性。在毕加索的艺术和部落艺术之间可以找到如此多的相近性,超过了其它现代原始主义的作品,这一事实反映了毕加索同部落艺术原则、特性的普遍相似,也反映了毕加索的精神同部落人精神的深刻一致性。因此可以说,毕加索否认他借鉴原始艺术是不成立的。但问题在于毕加索却没在意这三位少女头部与其他两位少女头部画法的一致性问题。

图6.左《亚维农少女》局部,毕加索

  右.面具,木,刚果伊托姆比地区

图7.左.画面右下面少女的头部毕加索

  右.面具扎伊尔桑伊部落

图8.左亚维农少女习作局部

  右.面具,刚果,木

图9.《左亚维农少女习作》局部

  右.面具,刚果,木

图10.左《头像》毕加索油彩和沙子

  右.加蓬(或刚果)的圣物盒人像

图11.左右.面具象牙海岸

图12.马蒂斯《生活的欢乐》1905-06年

  关于毕加索对《亚威农少女》第一稿的更改,斯坦伯格曾在一篇文章中证实:这次的改动是“性遭遇的创伤”在起作用。他认为画中右侧的“非洲人”是“纯粹的性活力的体现”。但是另一方面也同样程度地是被死亡的恐惧所激励才那么画的。确实,按弗洛伊德心理学意义上说,任何“以性作比喻”的画都包含着死亡的阴影。《亚威农少女》中那三个面具形象或许在当年真的让人恐惧过。

  毕加索之所以在画面中采用部落艺术作为灵感之源,除了当时他正在寻找直接传达原始恐惧的新手段外,没有别的原因。《亚威农少女》右侧两个少女灵感来自毕加索参观巴黎特鲁卡德罗宫的部落艺术展。参观完原始艺术展之后,毕加索在同友人谈话时一再用到“震惊”、“新奇”、“刺激”、“力量”等几个字眼。毕加索第一次宣称他在那些面具人像中表现了不可思议的艺术想象力。毕加索承认参观原始艺术展的触电式反映,无疑是他再次改稿的灵感之源,即找到了他极为需要的关于“恐怖”的视觉概念。他后来把《亚威农少女》形容为他的“第一张驱邪画”并非偶然。毕加索去世后一年,仅他的加里福尼亚别墅一处就发现了若干件他所收藏的原始艺术品。

  吸收和借鉴原始艺术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也是无可厚非的。正是因为毕加索巧妙的借鉴最终形成了《亚威农少女》作品中三个面具式少女形象,艺术评论界对此作品评估时又很少牵涉于此,多数评论者在此画与后来立体主义关系上大做文章,从而形成了今天普遍知晓的价值。

  然而,学术界对《亚威农少女》究竟是怎样界定的呢?我们不妨查实一下有关比较权威的资料对《亚威农少女》作品的品评:

  1.《现代绘画词典》中“立体派”词条有这样的解释:“·······1907年春天,毕加索完成了《阿维尼翁姑娘》(把她们斧劈成方形),画的右部强烈地简化成为无明暗的素描,更从历史方面标志着立体派的起源。”(笔者注:“把她们斧劈成方形”是原文所写的,事实上并没有看到什么方形女人体)

  2.同词典中,“毕加索”词条中对《亚威农少女》作品又有这样的解释:“这幅画的构图缺乏统一,颜色呆板生硬,指手画脚的人物没有体积感。不过,线条、夹角,画的鳞状重迭宣告了现代绘画的一个新方向。立体派的革命已经不远了·······”

  3.在《现代派美术史话》中,对《亚威农少女》又是这样描述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幅立体主义作品,这幅作品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4.在《剑桥艺术史》中有这样叙述:“到1907年,他的一幅画,使人大吃一惊,这就是他的《亚威农少女》,画的是一个妓院的情景,后来他成为立体主义绘画的最初楷模。”

  5.在《跨越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中有这样的叙述:“1907年毕加索受塞尚《浴女们》的影响,吸收伊比利亚雕塑和非洲雕刻的营养,创作了《亚威农少女》,立下了立体派绘画

  ……

  6.国外还有材料这样说:《亚威农少女》是毕加索原始主义观念的代表。“整张画作充满着野蛮和未开化的放纵,艺术家对此觉得既兴奋又释放,这件作品因此也成为原始主义观念的代表”。而且文中再也没有提到与立体派关系问题。

  上述六个材料品评总体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说“立体派的革命已经不远了”(即还没开始),二是说初步具有立体派因素(不完全属于立体派),三是说标志立体派的诞生。四是原始主义观念的代表。既然《亚威农少女》价值斐然,学术界竟然出现了不同口径,令人匪夷所思,可见其中存在着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性。

  追查最早对《亚威农少女》进行的评论固然重要,但追查究竟是谁首先将《亚威农少女》的绘画风格与立体主义联系起来的更为重要。这些问题的澄清对了解这幅作品有关键性意义。该作品第一次公开展出是1916年7月,是在萨勒蒙组织的昂当沙龙(Salon d'Antin),即《亚威农少女》完成后9年。当时毕加索倾向称这幅妓院绘画为《亚维农妓院》,但是萨勒蒙将其重题为《亚维农少女》以减轻公众对其的诽谤性回应。毕加索从来不喜欢这个名称。之后,这幅画被毕加索带走并留在身边,直到1924年,在布雷东与作家路易.阿拉贡(Louis Aragon)的劝说及帮助下,毕加索以25000法郎的价格将该画卖给了设计家雅克.杜塞(Jacques Doucet)。理查德森引用了布雷东致杜塞的信,其中关于《亚维农少女》方面写道:“通过它我们可洞悉毕加索研究的核心,再加上它是这场戏剧性事件的症结,是毕加索引发的所有永久矛盾的中心......这是幅超越我想象的绘画,它像剧院般把过去50年间发生的所有事都涵盖其中了。”我们发现这个评论是含糊其辞的,并没有指出该作品具体的绘画特征以及与立体主义的关系。

  杜塞买到该画几个月后,它的价格就涨到了250000至300000法郎间。毕加索在1924年时已经达到了世界艺术的顶点,并不需要把它卖给杜塞,但他还是以低价成交了这笔买卖。理查德森怀疑这是因为杜塞许诺这幅画将收藏在卢浮宫里。然而杜塞在1929年死后,该画并没有留给卢浮宫,而是像大部分其他杜塞的藏品那样被卖给了私人经销商。在1937年11月(30年),纽约的雅克.塞里格曼公司(Jacques Seligmann&Company)在其画廊举办了名为“毕加索20年的演变,1903-1923”(20Years in the Evolution of Picasso,1903–1923)的展览,其中包括了《亚维农少女》。纽约现代美术馆以24000美元的价格得到了该画。这一次的展览也没有任何关于此画的评论记载。

  纽约现代美术馆从1939年11月15日至1940年1月7日间举办了一次重要的毕加索作品展览。展览题为《毕加索:从艺40年》(Picasso:40 Years of His Art),由阿尔佛雷德·巴尔与芝加哥艺术协会(Art Institute of Chicago)联合组织。展览共包含344件作品,包括毕加索的主要作品,还有新作《格尔尼卡》及其素描,《亚维农少女》自然也位于其中。就是在这一次的展览中,阿尔佛雷德·巴尔(Alfred Barr)的观点最为著名,他的观点作为主流观点流行了几十年。巴尔是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的第一位主任,也是毕加索主要艺术生平回顾展的组织者。就是他认为该画可作为毕加索艺术转型时期的证据,早期作品中向立体主义风格发展的尝试。由此看来,阿尔佛雷德·巴尔可能就是将此画与立体主义相联系的第一人,而巴尔只不过是个美术馆的主任,他是否真的懂得绘画语言就不得而知了。

  具体详尽剖析《亚威农少女》与立体主义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史学家们认为《亚威农少女》属于立体主义发展三个阶段之一的“塞尚时期”,指的是立体主义者们受塞尚启发,把客观物体进行几何形体的处理。然而,从《亚威农少女》中又很难看出几何形,只是把形体归纳为平面式的片状造型。再说,塞尚提出的是万物可归结为“圆球体、圆柱体、圆锥体”,并非几何形的概念,“体”与“几何形”是不同的概念,至少应该说是“几何体”。《亚威农少女》与勃拉克的《艾斯塔克的房屋》(1908年作,被称为“最早的真正的立体派绘画”转引自《现代艺术的意义》约翰·拉塞尔著,江苏美术出版社113页)相比,怎么也看不出“塞尚时期”特征,也更不存在与“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相联系的特征。倘若我们将《亚威农少女》的表现方法同马蒂斯的《生命的欢乐》(图12)相比却发现了相似之处,即平面性处理方法。

  更大的问题与疑惑还在于,《亚威农少女》真的像艺术史上所说的那么有价值吗?我们可以从画面形式语言中寻求答案:

  第一,从作品直观角度看,这三位具有部落面具艺术特征少女头部的表现方法与其余两位少女以及整个画面表现方法大相径庭,就是说整个画面采用的不是一种绘画语言,毕加索因为参观完博物馆后受到震惊,找到了描绘“恐怖”的灵感,把其中三位少女该画成面具的造型。仅仅是为了表现恐惧感才这样画的吗?为什么其余两位少女并没有改为相似面具造型呢?难道只需要变动其中三个少女面孔就可以达到表现恐惧的目的了吗?被改动的三位少女的头部与身体的结合自然吗?

  第二,整个画面中的人物造型,只是强化了平面性,把人体简化成片状,最关键是并非几何形(更不用说是几何体了),因此与立体主义经历的三个阶段(“塞尚时期”“分析立体主义时期”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中任何一个阶段毫无干系,加上三个面具式少女头部造型,致使整个画面给人以极不协调之感。

  第三,从当时的现代派发展阶段上看,任何一位艺术家在绘画创新上都没有脱离画面统一风格的表现方法,即并不把表现方式差别很大的样式表现在同一幅画面中。即使是毕加索本人的所有绘画作品也都是具有相当统一的风格,如他的蓝色时期、玫瑰色时期、古典时期以及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表现手法各自都极为协调与统一。在毕加索本人的其他作品中再也找不到一件类似《亚威农少女》这种不伦不类的表现形式的作品。

  第四,毕加索对自己作品的态度更是问题的关键。《亚威农少女》画完后并没有立即展现于世,“毕加索自己似乎从未把它看做是完成品,而只是把它面向墙靠在那儿,另去创作别的画了。这幅画在它完成后三十年才与公众见面。”,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该作品完成后9年正式参加展览,即上文提到的昂当展览。即使是9年时间也够长了。试想:如果画家画了一幅自己十分满意的作品,能不积极将其公布于世吗?可见毕加索本人对此画价值心存疑惑。

  依据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亚威农少女》作品中三个面具式少女头像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一种拼凑,或者说是企望达到恐怖效果而又无计可施情况下饥不择食的试验。“一幅过渡时期的绘画,一个实验室、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尝试和实验的战场”既是试验就会存在成功与失败两种境地。《亚威农少女》属于借用原始艺术探寻新风格过程中失败的作品。

  2.《亚威农少女》中的所有部分,与立体主义并无联系,甚至连立体主义因素都不具备。把其当成第一件立体主义作品就更不准确了。

  3.《亚威农少女》地位与价值之所以被提到现有的高度,可以说是被某些理论家曲解造成的,至少可以说是被那些不懂绘画语言的理论家们误读后编造的。另外,许多理论家们将《亚威农少女》与立体派混同起来谈问题,让人们误认为该作品属于立体派,从立体派角度提升了该作品的价值,导致以讹传讹的后果。

  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亚威农少女》价值的基本界定以及与立体主义关联等问题。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