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吕曦:穿透视觉去关注背后的思维和价值意义

2017-01-10 00:24:36 谭娟

第二集:【雅昌讲堂】吕曦:关于“服务设计”教学探索实施案例分析

  “重置/RE-SET”视觉传达设计与教育再思考学术论坛

  前言:2016年11月25日上午9时,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担当学术支持的“重置/RE-SET”视觉传达设计与教育再思考学术论坛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大学城校区多功能厅隆重举行。

  本次“重置”论坛活动由广州美术学院赵健教授担任主持,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邀请到国内视觉传达设计及互联网、大数据领域的知名研究者、设计师及管理者共计十位演讲嘉宾(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深圳国泰安金融大数据事业部群高级专家顾问崔凯龙,The Nine创始人熊超,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韩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方晓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五工作室导师、副教授王子源,态客民宿实验室创始人兼CEO吴伟,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吕曦,跨文化沟通艺术设计师潘剑锋,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辛向阳),与学者和现场观众共同探讨和分享话题。

  

  “重置/RE-SET”视觉传达设计与教育再思考学术论坛现场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吕曦

主讲人介绍: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吕曦。

  吕曦:各位尊敬的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会尽量用一个快的语速将我们这几年川美的视觉传达做的一些实践和一些探索。其实谈到视觉传达设计我们不得不谈到这样一个时间,我非常感谢当时还在四川美术学院当副院长的罗教授,把当时数码图像艺术设计合并到了视觉传达设计下面,这是我后面之所以我们这样探索实践的一个前提。那么也就是在传统的视觉传达的设计范畴里边,加固了媒介和技术的支撑,也意味着我们这两个方向正式地成为一个共同体一起去面对我们的未来。互联网其实我们一点都不陌生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将人与物、人与信息、人与人的直接关系开始转变成一些新的价值。我身边的一个朋友淘宝的大数据是非常吓人的,我觉得在他记录下他个人的一个消费足迹的时候也见证了个体和群体的成长的路径和生活的变迁。特别是2008年的6月在runAPP这个平台的时候的推出的时候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我们的消费、我们的娱乐、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各种生活方式真的是已经联动并再现。

那么接下来在2009年开始我们开始冒出一些问题:第一个除了传统的专业设计内容以外我们还能补充什么?第二个我们能否介入到更复杂的问题的探讨当中?第三个能否改变现在的角色定位跨入更广泛的行业领域。第四个我们这个专业能否为更多的人、为平凡的生活、为现实的问题而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这是我们同学的一张作品,其实这个作品我个人觉得是从侧面反映了我们这个专业作为最接近艺术的一个专业,其实特别讲究idea,在这个时候大家都会说同学们要有灵感、要有创意,我们善于用一些修辞,善于用一些叙事的方式,我们讲究视觉语言,我们也讲究形式风格,最关键的刚才方老师也提到我们特别有强大的图形思维,但是在2010年-2016年我们做的所有的探索当中我们的本意是暂时的忽略视觉的层面,接下来我们希望能够穿透视觉,去关注视觉背后的思维、方法、工具、路径、目的,以及价值意义。

  因此我们的第一个部分里边10年开始非常感谢当时还在香港理工大的新夏恩教授帮助我们从视觉架构与可视化设计开始拉入我们一次新的教材。其实可视化仍然是这个课程最终的一个输出结果,但是正要去理解的是数据是什么,作为不可更改的客观事实,如何去挖掘和采集,采集的手段和工具有哪些?第二个如何通过分析、归纳和过滤,在大量的数据终提取有用的信息?第三个我们如何通过信息间的层级和架构去看清分析数据的思维逻辑或者是主要观点。第四个在可视化进行数据和转译的时候不仅要呈现那些信息的关系和结构属性,而且所有的信息要素都要求有合理的匹配性和对应性。在所有的叙事逻辑和视觉逻辑下面这门课程里面我们不仅要呈现一些数据或者是信息的现象,同时我们要发觉数据背后的一些联系,以及背后隐藏的某些问题,以此为我们提供某些预测或者是决策的一些前提。

  这个是我们一个非常基础的训练,这个基础的训练已经简单地表达了从数据到信息、到架构、到多元可视化的一个路径。

  围绕课程我们同时也总结了几大类型的一些课题:比如说我们会去关注一些热点话题,重点的一些历史事件,其实我们是想希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和分析这些问题或者是事件,每一个图形的色彩包括它的形式、它的大小、它的线的粗细、它其实都是视觉元素在数据逻辑上的一个对应性和匹配性,而不是单纯就形式而创意的某种形式。当然我们也会引导同学们去关注和了解了一些他们不太熟悉或者从不关心的一些历史事件,并且学习在分析中挖掘这种有意义的或者是有价值的一些信息。当然我们也相信在这样的历史被重新梳理和表达的时候这段理事会被深刻地印在同学们的记忆里。同时我们也希望大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方式,将他们自己在网上购物、电话流量消费、时尚色彩包括阅读习惯上面去挖掘自己的数据,从中整理这样的信息逻辑以示视觉化来表达出来,其实在面对这些个人的最真实的数据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也会汗颜,力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激发他们最后的反思或者是形成的一些规划,比如说他们有时候会说哇我们的时间都浪费在这儿,哇我们一年居然没有几本书,或者是我们的电话被这样消费掉。

  从而第三类课题里面我们会关注一些空间的体验,强调个人在空间中的体验除了收集的一些数据非常客观的路线、天气、地理位置等等,其实我们还要引导他们的是如何关注如何在这种过程当中采集一些技术数据或者是不可量化的一些数据,比如说心情、氛围、程度等等这些主观的体验和感受,这个是关于重庆的罗汉寺,罗汉寺的一个个人的体验地图,你会发现同样是一个罗汉寺的体验地图,由于不同的人关注和采集的数据不一样,他会形成完全迥异的形式和表述。

  第四类我们会关注一些在文本故事方面叙述性的一个描述,当然文本故事的讲述会更依赖于文明本身的客观数据,从中如何梳理出有效的信息,这本身跟设计者的一个兴趣、认知、关注点相关,简单地介绍一下,《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的名著,而且在非常丰富的内容里边,学生是非常困惑去如何挖数据和寻找这个路径,其实这个同学是通过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希望通过这条线索来表达贾府的一个兴衰,在这些数据过程当中特别重要的是刘姥姥在行进过程当中她的一个心情和状态,而这个曲线的颜色高低起伏都取决于文本的文字数量。当然我们可以探索到说信息其实可能独立地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产品,这个是英国的一个伦敦地图,当然在信息化、信息可视化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又有一些什么样的可能呢?我有幸刚刚看到一块非常有意思的软件,作为我们一般的跑步的健康生活方式的APP,它主要可能会记录下我们行进的路程,我们跑步的频率,以及我们的运动状态,但是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视化选择,而且这些多样化的可视化选择里面最终可以通过再现的方式让我们形成一个定制化的产品。所以我们其实可以完全可以考虑当我们视觉传达里面这样的信息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价值产品,而且去思考信息如何和我们的生活相关联,并且能够转换为新的产品模式或者是商业模式。

  当12年开始,当我们建立了一定的逻辑思维以后我们开始了下一步的一些探索。所以从信息架构的可视化开始其实我们是想把它当做可用性研究的方法或者是功绩,并且为交互设计提供有力的支撑,让我们同学的叙事逻辑或者视觉逻辑逐渐过渡到对用户行为的逻辑理解里面去,这是10年新老师在我们学校化一起做的一个信息可视化的一个练习,这张图表里面当时还非常盛行的三星和诺基亚两款手机的对比,其实我们可以简单地看到通过一项主体的任务为什么三星可能要50步,而诺基亚只需要六步,以此来对比两款手机在可用性上或者是好用度上一个测试或者分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像这样的可用性研究是在帮助人们去发现问题或者说可以作出更好的判定或者是抉择,在同学做的我们还选择一些说明书的一些设计,其实专业的相机总是配厚厚的说明书,但是不同级别的使用者其实需求到底是什么,如何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组织这些内容,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会站在用户的情况下想,如果我初级使用或者是高级使用者,其实我想反正我是从来没有把这样的厚的一个说明书从头到尾地完整地看过,在我需要找寻某一种功能的时候我可能都很难搜索到,所以在这样的训练方式里边我们开始通过观察记录整理和比对学习如何做用户研究,在这一点上视觉传达性是非常微弱的,在我们和工业设计系的一些交叉合作里面我们是真的在向工业设计学习如何做用户研究,研究他们的日常行为、使用经验和认知习惯。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可视化去发现归类,分析和判定一些问题,引导下一步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去洞察用户的一些需求。

  在说到交互设计的时候我们经常非常困惑交互设计到底是什么,或者是我们在设计一些什么,到底有哪些设计要素。从12年开始我们在和工业设计系的一些长期的就每一年我们都会有一个两个专业甚至三个专业的老师、同学在一起做一些课题,做一个课程,这些课程里面我们共同地来发现一些问题,那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其实我们常常用的一些人机介入,不可否认能见面其实是我们认识交互设计的开始,但是大多数的人都常常把交互设计简单地理解为人机交互的界面或者是图形用户的界面,所谓的UI、GI、ICOM等视觉层面的一种美化,甚至在交互设计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一些工业设计的同学会告诉我说我们在做ICOM,在做UI,当时我还在想视觉传达还能做什么,但是在我们真正和人和机器进行对话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他不反映我,我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所以其实到底这个界面里边真的是视觉层面的设计吗?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界面里边所谓的视觉层面的形式设计,其实隐藏着下面确实是一个行为或者是一个动作,通过这种动作的设计我们会引发一个反馈,并且引发下一步的行为,借用交通设计的五要素特别是香港理工大新夏恩教授提出的人、动作、手段、目的、情境这样的定义关系来理解交互设计到底在设计什么,接下来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这是从iphone5到iphone6 plus到Ipad四款产品,由于它们的尺寸、大小、重量等物理属性完全不同,因此会限定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我们的操作方式会完全不同,比如说在特定的情境下一动方式的时候我们手握这样的手机我们是单手操作还是双手操作,静态还是动态都会涉及到我们在界面里边可控屏幕面和不可控的程度,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界面设计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视觉层级了,我们视觉设计,所有的行为方式在这个情境里面,我们如何能完成有效的正确的引导这个行为的发生和到位。

  这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教授叫理查德,他在90年代初就这样定义过交互设计,他会说通过产品实体、虚拟甚至是系统的媒介作用来创造和支持人的行为,其实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让同学从图形用户界面当中开始拓展到广义的交互设计的认知上面,在判定探索一些特定情境下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交互理念,因此我们在和香港技术研究院做一次交互设计的课题的时候我们会综合视传、数媒、产品和环艺多方面的专业的同学在一个实际的环境里边去探索这些家属他们的在学校的活动区域里边的行为与活动,然后通过用户研究的方式去分析不同情境下参与人的活动内容,以及不同的需求和目的,通过交互模型和概念定义来思考和尝试重新定义,重新设计人与物、人与环境和人与人的交互关系和交互方式,当然最终通过这样的概念设计会对环境、产品APP等多种设计思想来支持人的活动或者是行为,通过这样从用户研究、可用性研究到交互设计的一系列的这样的一些课程或者是课题的练习,我们的同学们可以逐渐地打开一些思路。

(责任编辑:谭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