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盘点2016】新媒体艺术和学院教育“翻篇”进行时

2017-01-16 19:37:34 张桂森

  2016是否可称为新媒体艺术的元年?在过去的2016年里,好像没有比新媒体领域更引人注目的了。(相关视频链接:【雅昌圆桌】“翻篇”后的新媒体艺术和学院教育

  此起彼伏的媒体艺术大展

  首先是,大家好像不再热衷叫新媒体艺术了,而是转向更加中性的词——“媒体艺术”。原因在于大多数人已经看到新媒体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原有的概念已经无法概括今天发展的新媒体艺术。有甚者说,新媒体艺术是时候翻篇了。

第三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伊夫•内茨哈默、伯恩特•舒尔  《云的陵园》  多屏幕镜面投影装置  2016

  令人印象深刻的有9月开幕的苏州金鸡湖美术馆的“从绘画到动画”艺术展将注意力集中在实验动画领域做深入探讨,从独立动画实验的范畴中寻找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以及工作方法来诠释这个领域多元共生的状况,为大众了解独立动画艺术打开广阔的视野。独立动画是一种具有独立艺术精神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随着新媒体介入人们的生活领域。而在2016年底举办的“时间无间”第三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也不拘泥于只是单纯动画的概念,策展人李振华说“时间无间”是一个通过身体体感和思维的扩延来完成的体验,必须在展厅内,感知作品延伸的艺术家的创作线索,通过身体运动和视角变化构建的经历时间和空间的经验。

第二届深圳新媒体艺术节,白香《While Googling—南方观测卫星》

  同样年底举办的“第二届深圳新媒体艺术节”以“南方::迭代::引力::”为主题,针对“南方”这一概念提出异质性 (heterogenity)永续性的说法,将城市作为实验场、系统与现场作为媒体 (medium)与媒介 (interface)。艺术节设置了颇有特色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时也是第一个版块支持实验精神;第二阶段也是第二个主展场版块是对不同媒介的运用思考、第三阶段(第三版块)则是对本次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继续观察与追踪。三个阶段都不会设立共同讨论问题的环节,最大化的维护每一个艺术项目的独立发展的空间,<南方迭代::G&G实验室>、<南方引力::汇港艺术中心>开幕后,<继续生长>版块除了自身的内容外,还将对以上两个主版块的发生内容进行继续的观测,随着这些项目自身的变化再进行一些节点式的呈现。

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人机共舞

  不得不提的还有“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该展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概念的媒体艺术。展览围绕“技术伦理”这一主题,集中呈现了艺术家在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基因和混合现实等领域的跨学科艺术实验,并邀请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和理论家来共同对科技在社会中应用的感性进行深入讨论,生成社会新知。

  作为总顾问,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说“未来已来”:“媒体艺术是跨学科、跨领域、高技术的综合,作为中国重要的艺术学府,中央美术学院在媒体艺术教学方面有着较长的历史,担负着媒体艺术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的重任。我们力求站在全球科技艺术发展的前沿并着眼于媒体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正是在科技文化发展的新态势下,在技术发展和艺术创新深度融合的任务面前所筹划的一个大型国际艺术展。以“技术伦理”为题,我们力求使艺术家、研究者和公众围绕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展开对话,从而形成新的主体意识。”

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池田亮司《普朗克宇宙》

  艺术X科技

  2016年还能感受的最大变化媒体艺术创作更加关注了科技和艺术交叉的一些实验成果。拿9月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展的“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来看,其中展出的当代艺术家部分均与科学技术、物理、数学都息息相关,比如日本艺术家池田亮司的《普朗克宇宙》,占据了几十平方米展厅的一件录像作品,镜头炫酷,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池田亮司是艺术界与科学家合作的代表,他在与欧洲原子研究组织(CERN)的科学家们的合作中受到启发,创作了这件作品。

  池田亮司的这件录像作品《普朗克宇宙》基于量子物理和宇宙天文学的原理,在超对称性理论指导下,以多媒体可视化的方式,呈现量子物理理论中不同的尺度和维度下的宇宙。他使用超大尺度投影艺术将建筑空间与声音环境构建成一个完全的沉浸环境,将观众带入普朗克长度视角,探索人们对于自然世界中极度微小和极度宏大的感知潜能。需要解释的是,普朗克是德国的物理学家,因发现能量量子而对物理学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由他得名的“普朗克长度”是如今有意义的最小可测量长度。

 

《鉎命》的形态

  同样是这个展览中,一件由清华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米海鹏副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刘静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交互艺术装置作品《鉎命》同样具有浓郁的科学意味。这是一件研究液态金属的作品,利用液态金属的奇妙性质,结合互动技术,呈现出一种“具有生命感”的新形态,在展出作品中,生活在装置里的液态金属像软体动物一样仿佛真的具又生命与自主意识,在与参与者互动时会表现出害羞、好奇、乖巧和淘气等不同性格。这件作品也代表清华美院参加了本年度的奥地利林茨艺术节。

  “革新”中的媒体艺术教育

  拿清华美院来举例,艺术与科学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主要以鲁晓波负责的“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和徐迎庆负责的“信息艺术设计系”,尤其是这个系科之下的X工作室,已经成为艺术与科学碰撞的巨大实验基地。

  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的系主任,徐迎庆并不赞同将艺术与科学分开探讨。在他所带的教师和学生的团队里,他们大多来源于不同于美院学生的教育背景:有的研究生本科是北大物理系,研究生在设计系就读;米海鹏老师是本科物理系、硕士电子系,博士是东京大学工程计算机系,博士后则主攻机器人。师丹青老师本科是中央美院、硕士、博士则读的设计。

  “教学中,我们鼓励的是团队的重要性,把艺术与科学结合起来;很少有人能够独打天下。”徐迎庆坦言,这一学科既有艺术家的思维,又要进行深入严谨的科学研究,所以在教学角度讲,学生需要掌握部分科学专业的知识,例如需要学习编程、硬件控制等,信息艺术设计系在成立之初便以“信息、媒介、交流”作为核心构成了专业教学的基础框架。他说,从学校层面来讲,更加鼓励交叉学科,也鼓励不同学科的人在一起工作,后来开始在“艺术与科学”交叉领域针对非艺术类本科生展开教学。

  无独有偶,在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的规划里,除了既有的“核心”——实验艺术,和他的“社会艺术”外,实验艺术学院将迎来“新生儿”专业——科技艺术。邱志杰把“科技艺术”细分为媒体艺术、互动艺术、生物艺术、生态和环境艺术、新材料应用、工程和制造等几个部分。在“媒体艺术”部分里,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普遍惯用的新媒体系的基本划分:摄影和数码摄影,实验电影、录像、声音、动画,声音装置、录像装置,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多媒体表演。而“互动艺术”有开源软硬件和编程,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感应器、动态捕捉、人机界面等内容。新鲜的是在“科技艺术”里出现的后四部分:生物艺术、生态和环境艺术、新材料运用、工程和制造。这些方向的即将集体亮相恐怕在国内美院都是闻所未闻的。

  “生物艺术我们需要跟清华的生物研究院,跟相关的科研公司肯定要建立起这种合作,因为他们本身的研发都是获得许可的;而生态和环境艺术侧重于能源、新能源、精准农业、都市农业这一类的东西……我们希望有一个学生天天研究太阳能,研究潮汐能,未来可能会做一个在海边的作品,是用潮汐能驱动的,或者他拿一个热气球录平流层的声音做他的音乐,或者某一个学生在森林里边做蘑菇,他是研究环境和生态的。”邱志杰说到。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张桂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