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刘晓春:潘德海——昆明、后山与掰开的苞谷

2017-01-23 11:48:46 未知

  “85美术新潮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群体性”,而在遍布全国的各类艺术团体中,张晓刚、毛旭辉、叶永青、潘德海等艺术家的“西南艺术群体”无疑最具有代表性。这群艺术家将云南、四川土地上那些茂盛的生命景象视为自己艺术存在的实在状态,其表现出的作品充满了对于生命内在本质的挖掘与强烈激情,因此又被喻为“生命之流”。

  

  潘德海 《昆明》 铅笔、水彩纸本 27×38cm 1988年

  1987年,潘德海开始在纸上进行“苞米”这一特殊图像的实验和探索。潘德海发现,如果将苞米团块进行再次分割将演变为不可胜数的颗粒,而将这些颗粒组织成一个个没有规则的图像——经常是人的脸和肢体,构图就会呈现出一个神秘的世界:繁复、怪异、难以琢磨。在发现这一独特的构成与观看方式后,潘德海创作了一系列以“苞米”为题材的实验性绘画。

  

  潘德海 《后山》 铅笔、水彩纸本 27×38cm 1988年

  这些作品的画面结构通常极为复杂,苞米拥挤在一起,如同宗教图腾一般排列展开,构成了极为繁复的装饰性效果。从图像中,我们依稀可以分辨出植物的形态以及那压抑的生命情绪。潘德海将苞米作为构成世界和生命的基本要素,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方向的苞米不断繁衍排列,仿佛生命可以在其中流动,精神可以在其中蕴育,最终成为了画家寻找生命问题的一种形象假设。正如批评家栗宪庭所说:“(潘德海的苞米系列作品)仿佛把人、自然环境的表皮剥开,裸露出密集的细胞状态的空间,使人感到了一种神秘的生命的想象”。从成熟的苞米系列开始,潘德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符号形态,而一旦在视觉语言上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思想也就找到了载体与归宿。

  

  潘德海  《掰开的包粽子》 纸本水彩  26x38cm  1988年

  潘德海作品的炫彩以自然、叙述为特征,云南乡村小道、田间苞米、城市交通,少年时的连环图书、故事片和纪录片都是其作品的讲述主题。作为85时期的代表人物,潘德海的作品常常被争论是以今讽旧,或是以旧讽今,但他的绘画从未脱离开人的形象,他一直在给人的形象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真实状态。他的作品概括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准确表达了更广大人民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面貌,耐人寻味、语重心长。

  

  文章编辑:刘晓春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