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 《美术文献》杂志原主编刘明:它要活着,它会延续

2017-02-02 16:37:19 洪镁

  导言:2016年12月15日,《美术文献》杂志通过微信号“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发布了一条题为《美术文献艺术中心重要事项发布》的通知,宣布了《美术文献》杂志的重要变动、《美术文献》编辑部全体人员辞职声明、《美术文献》杂志主编声明。

  曾参与了《美术文献》创刊的杂志主编刘明在回应这些变动时表示,“《美术文献》创办以来,一直以客观、平实的姿态关注和记录当代艺术。杂志多次面临死亡,活到现在实属不易。以前我希望这本杂志我可以做30年,那时候它可能会有一些成绩,但是现在《美术文献》要调整、要改变、要去适应市场,这和我们当初的理想是背离的。2017年,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为延续杂志23年来的学术理想与独立精神,将以其他方式继续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为艺术史积累文献资料。《美术文献》会活着,它的学术和理想会延续下去”。

《美术文献》杂志原主编刘明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会终止与湖北美术出版社合作《美术文献》杂志?

  刘明:其中涉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现实原因是出版《美术文献》是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杂志社和湖北美术出版社的一个共同事业行为,后来出版社一方进行了转企改制,成为了一个需要承担盈利和商业指标的企业,尽管杂志为出版社带来了积极的文化效应以及大量的艺术收藏,没有直接的经济数据增长仍然让杂志不断地面临各种窘迫的状况。在今年期刊整合的大背景下,出版社对杂志的改版和调整与《美术文献》的办刊理念逐渐背离,《美术文献》编辑部全体成员在共同协商之后发布了《〈美术文献〉杂志的重要变动》、《〈美术文献〉编辑部全体人员辞职声明》、《〈美术文献〉杂志主编声明》。

  《美术文献》自1993年创刊以来,始终关注、整理、记录着中国当代艺术,希望为将来撰写艺术史提供详实客观的背景资料,所以《美术文献》杂志在这20多年中的定位一直坚持着学术性、前瞻性、文献性这三个原则,这与当初参与筹备的彭德、鲁虹、吕维维、谢鸿辉和支持杂志的老领导贺飞白、周韶华对《美术文献》的规划始终是密切相关的,也和我们的编辑团队在这23年中的学术专业积累和理想主义态度分不开。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重要事项发布

 

《美术文献》编辑部全体人员辞职声明

《美术文献》杂志主编声明

  雅昌艺术网:《美术文献》杂志在1993年成立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刘明:成立《美术文献》的大背景是80年代末中国当代艺术还处在一个很边缘的状态,既没有形成一定的系统,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展览、画廊以及二级市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而武汉曾在’85新潮时期诞生的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唯一一本杂志《美术思潮》停刊了,武汉本地的艺术家、批评家纷纷离开,武汉的艺术氛围也慢慢沉寂下来。湖北省文联的周韶华老师、湖北省美协的唐小禾老师和湖北美术出版社的贺飞白老师认为在当时的美术大省湖北应该有一本美术刊物。

  那时候鲁虹老师在湖北省美协做编辑,我在出版社做编辑,也因为是同校校友的关系,平时多有走动,在做美术刊物的计划上大家一拍即合。很快,鲁虹做了一份美术刊物的策划书,经过几次讨论和补充,我们定下了这本杂志的大致体例,湖北美术出版社和湖北省美协确定下来作为共同主办方,周韶华老师为此还卖掉了一部车来支持杂志的启动。商定杂志名字时,有提议说叫《中部美术》、《美术大师》,最终,彭德提议说叫《美术文献》,名字一提出来大家都说好,也就是这4个字决定了《美术文献》的宗旨和发展方向。

  很快,《美术文献》第一期在1994年正式出刊,建立了当时中国的杂志中少有的独特体例,每期研究一个主题,注重刊载艺术家的背景资料,出版后很快引起广泛关注。后来,由于美协是非营利机构,变成了湖北美术出版社来独家承办这个杂志;彭德、鲁虹、吕维维也因为工作的原因外流,大家的理想必须有一个人来继续,领导就安排我来做这项工作。

  做《美术文献》的这些年对我来说是责任大于爱好,我把自己做艺术家的理想暂时放了下来,去定主题、审核稿件,但是我想对于武汉当代艺术,这个从一开始就肩负着一些年轻人理想的平台是在这里落地生根的。

1994年,《美术文献》第一期封面

《美术文献》20周年期刊展示

  雅昌艺术网:伴随着《美术文献》的成长,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也诞生了,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对武汉当代艺术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刘明:2003年,我们启动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这时候《美术文献》已经创刊十年了。相对于和湖北美术出版社合作的《美术文献》杂志,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是一个由我们独立经营的空间,举办展览和讲座、做一些收藏,支持年轻艺术家、支持实验艺术项目,出版文献,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机构。

  成立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动力是武汉从来都不缺优秀的艺术家,但是在2000年初期,这里还没有一家公立美术馆,也几乎没有画廊,非常缺乏好的展示平台,我们就在2003年度美术文献收藏展上启动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同时,当时也有另一方面的考虑,在出版社转企改制的节点上,杂志的经济效益成为它能否在未来生存下来的重要考量因素,我们希望通过成立艺术中心的方式以社会力量来支持这份杂志。

  在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成立的这几年,我们举办了很多非盈利的展览和学术讲座来进行青年艺术家和实验艺术家的推动,每一次的展览都有非常大的观众流量。在当时没有美术馆的背景下,我们承担了类似美术馆的功能;直到2007年湖北美术馆建立、2008年武汉美术馆新馆开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作为参与者,同时也是支持推动者,非常高兴地看到了武汉艺术生态的形成和成熟,以及地域艺术力量和艺术家的丰厚积累。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新空间

  雅昌艺术网:在这次的变动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将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到武汉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中?您对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后期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刘明:作为隶属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一本刊物,未来的刊物会延续《美术文献》的重要部分,并对《美术文献》进行刷新。因为以做当代艺术文献为起点是我们的一个优势,所以我们会继续进行文献方面的整理、积累和沉淀,继续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为艺术史积累文献资料。

  而作为武汉第一个当代艺术机构,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将继续推广当代艺术,研究古代艺术,进行展览收藏、文献出版与研究等工作。即将在2017年将举办的第四届“美术文献三年展”,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也仍然会与湖北美术馆联合主办,让这个展览品牌得以长远地、健康地、有保障、有水准地持续下去,为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和文献积累做一些贡献。

  我曾经思考过这么多年我们在做的工作,从杂志本身来说,严肃地筛选每一期的主题,反复挑选每一篇稿件,对得起“文献”两个字;从武汉乃至全国的当代艺术生态来说,我们是忠实的记录者,积极的推动者。中国生存了20多年的当代艺术刊物不多,每往后走一年就更显得珍贵;止步在第23年,我们有很多遗憾,但是也将是我们在未来继续秉承《美术文献》成立之初的宗旨的动力。

  雅昌艺术网:谢谢刘老师!

“2014武汉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展览现场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洪镁)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