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台北故宫展出历代名家书法作品

2017-02-09 16:39:55 未知

宋拓晋王羲之书《乐毅论》册

图1 宋拓晋王羲之书《乐毅论》册

传宋苏轼《书归去来辞》卷

图2 传宋苏轼《书归去来辞》卷

明王宠《诗帖》轴

图3 明王宠《诗帖》轴

清高宗《御临苏轼帖》轴

图4 清高宗《御临苏轼帖》轴

清刘墉书《入法界体性经》册(首尾)

图5 清刘墉书《入法界体性经》册(首尾)

  1月1日至3月25日,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笔有千秋业”特展,展出汉代至清代名家书法作品18件。

  秦汉时代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三代以来古文大篆书写、铭刻分歧的现象,归于统一,产生标准书体小篆;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代萌芽的新兴书体隶书,也在此际从篆书简省蜕化成熟,发展为汉代通行的书体。由于时代潮流趋向简便快捷,隶书又持续蜕变分化,遂有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形成。书体递变原非朝夕立就,因此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过渡型书风以及各体掺杂的混合书风时而可见。

  隋唐时代是另一个关键时期,政治统一带来南北各地书风会流,笔法发展臻于完备,从此楷书成为历代通行的书体。入宋以后,为保存前贤书法长远流传,刻帖日渐盛行。但是宋人并不以继承传统为足,书法取向表现个人情性、得其天趣。元代继起,转而提倡复古,晋唐书法传统得以延续。然而,不受传统束缚的意念也活跃起来,至明代浮现纵横跳脱的气息。明人书法面貌最为纷杂,行草书尤其活泼自由,与当时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其间突显个性自成一格的书家,也走出实现自己的路径,不为时代潮流所吞没。

  宋拓晋王羲之书《乐毅论》册(图1),25.3×12.9厘米。《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所撰,论述燕国名将乐毅之事。唐朝初年,王羲之书《乐毅论》入藏内府,经褚遂良鉴定为真迹,列为正书第一,与《兰亭序》并列为唐太宗最珍贵的书迹,并摹拓分赐大臣,故一般人罕见其貌。此刻选自《宋拓越州刻晋唐小楷册》,笔画精妙,字势逸宕,雍容典雅,为传世《乐毅论》之著名版本。

  传宋苏轼《书归去来辞》卷(图2),32×181.8厘米。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书法兼得二王、颜真卿、李邕、杨凝式之长,其书风充分流露潇洒奔逸、豪迈不羁的气概。此卷意态丰腴,结体稳密,笔画间皆苏字特色。然全作章法整齐,笔力略显不足,书写时亦稍嫌刻意,疑为后世仿作。

  明王宠《诗帖》轴(图3),84.1×29.6厘米。

  王宠(1494—1533),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履仁,又字履吉,号雅宜山人。书法初学蔡羽,后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与祝允明、文徵明被誉为“吴中三家”。本幅草书七言律诗二首,结字内敛少舒展,变化不大。用笔起伏顿按有力,线条凝重洗练,干净利落。笔画间鲜有连笔牵丝,单字间虽多不环连,全篇却气势连贯。

  清高宗《御临苏轼帖》轴(图4),99.7×32.2厘米。清高宗(1711—1799),名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皆颇有成就。天赋聪颖,诗书画无一不能,兼富收藏。热爱书法的清高宗在听政之暇常以翰墨自娱,晋唐以来书家多为其临写对象。本作虽写苏轼“砚铭”,然而却不见苏轼特有的结字与丰腴笔法,显然是出于己意之作,仍可看出乾隆传承自王羲之书法风格。

  清刘墉书《入法界体性经》册(图5),25.6×30厘米。刘墉(1720—1804),山东诸城人,字崇如,号石庵。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谥文清。其书法初从赵孟頫、董其昌入手,然后进一步学习钟繇、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等人书法,至中年融会自成一家。这件小楷册以泥金书写,书格气韵高古,线条凝练厚重,深受钟繇和颜真卿的影响,脱化之际足以显示见其功力与天资。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