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大卫·霍克尼个展伦敦泰特英国美术馆开幕 250幅作品回顾80年艺术人生

2017-02-13 10:03:13 未知

  

大卫·霍克尼

 2017年2月9日 - 2017年5月29日

伦敦泰特英国美术馆

  英国艺术大师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最大规模回顾展将于伦敦泰特英国美术馆(Tate Britain)开幕,并展出至5月29日。此次个展正值艺术家八十大寿之年,将以超过250幅作品回顾霍克尼六十年的艺术实践,其中包括艺术家不同创作阶段的重要代表作、珍贵的早期作品以及多幅几十年未曾公开展出的私人收藏品,作品涵盖油画、素描、版画、摄影、录像等多种媒材。

  霍克尼曾于五十天命之年举办回顾展时谈到自己并未将其视为“回顾展”,“我只是把它当作已完成作品的展览,就这么简单。五十岁对我而言并没有什么两样。”三十年后,这位八十高龄的艺术大师重回故乡英国再次举办回顾展时,则依旧轻描淡写地给出了“没有多好,也没有多差劲“的评价,并希望展览能为人们带来喜悦的感受。

  “他希望人们在看完这个展览之后可以更仔细地观看这个世界,”策展人克里斯·斯蒂芬斯(Chris Stephens)说,“因为人们能从观看身边事物之中得到的乐趣真的是太多了。”

  

霍克尼1967年代表作品“A Bigger Splash”在此次回顾展中Tate Britain展出 © JAMES GOURLEY/REX/SHUTTERSTOCK

  

霍克尼作品“Canvas Study of the Grand Canyon” © BBC NEWS

  

霍克尼作品1990年“Pacific Coast Highway and Santa Monica” © Photograph: Yui Mok/PA

  

霍克尼代表作“Mr and Mrs Clark and Percy” © AFP/Getty Images

  

霍克尼作品“Gregory Swimming, Los Angeles, March 31st 1982” © AFP/Getty Images

  

霍克尼1980年的作品“Outpost Drive Hollywood” © David Hockney, courtesy to Tate

  

霍克尼1963年的作品“Domestic Scene Los Angeles” © David Hockney, courtesy to Tate

  

霍克尼1977年作品“Model with Unfinished Self Portrait” © David Hockney, courtesy to Tate

  

“Billy + Audrey Wilder Los Angeles April 1982” © David Hockney, photo by Richard Schmidt

  ━━━━━

  拜访霍克尼 1987年 洛杉矶

  文/劳伦斯·韦施勒

  本文节选自《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作者:劳伦斯·韦施勒,译者:夏存、方怡菁,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每一次来到霍克尼的工作室,都能感受到一种“霍克尼范儿”的存在——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全神贯注地、激情满满地、毫不退缩地追求艺术的种种可能性。同时,他也是一位勤奋的工作者,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惊讶不已。而他的工作强度看上去又与他的知名度有些矛盾——除了安迪·沃霍尔以外,很少有艺术家能够像他这样经常在时尚杂志和艺术刊物中露脸。不过他的频频曝光也许是艺术上的需要。关于这点,令我想起了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恺郭尔和他那无从证实的轶事:据说,克尔恺郭尔会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哥本哈根式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以此隐瞒自己高产的事实。甚至他会用不同的笔名来瞒天过海。每天晚上,他都去看一些歌剧演出,大摇大摆地进场,又在演到一半时偷偷溜回家,在自己的工作台前奋笔疾书。

  我将这个故事告诉了霍克尼,还没等我说完他就急着说:“没错,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其实我并不在乎大家对我的看法,不过你的说法很有意思。比如几个月前在纽约,一个朋友邀我去帕拉迪昂夜店。当时我不愿意去,因为我不喜欢迪斯科,我无法忍受这种音乐。不过我最终还是如约和她一起去了。夜店里的人到处给别人拍照,也给我拍了很多。这些照片在媒体上出现了好几周的时间,其实我在那里只呆了半个小时。我能想象,看见这些照片的人一定会认为我每晚都在外狂欢,其实我很少外出。不过我并不在乎,这样也好,大家不会把我太当回事。”

  “为什么呢?”

  “你换个角度想想,如果大家很把你当回事的话,你会现在自己的圈子里无法动弹,这不是我想要的,人应该更自由。我的意思是,我会很认真地对待我的作品,但对于我个人,我不会太认真。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如果你用你的一生时间来从事一件事情的话,那就是一种认真。我工作时,不会把它当作娱乐或消遣,那样是没有意义的。”

  霍克尼又分析了为什么许多人看了他的相册会以为他好像一直在度假。“每个人的相册中都会有他和朋友在外度假的照片,这就是为什么我的相册看起来非常普通。尽管我的工作室后巷一直是我作品的题材,但通常来说,人们平时并不会浪费胶卷来拍摄自己家周围的街道。很多人觉得我是一个快乐主义者,因为我既会用相机拍摄我周围的场景,也会记录我旅行的内容。我不会因为无聊或者说需要新的视觉刺激才出去旅游。我认为无聊的人走到哪里都是无聊的。而我到处旅行的原因是想寻找一种踏实感,一种创作的踏实感。我的周遭时常吵吵闹闹的,让我觉得有些失望。所以,为了寻找宁静,我会选择逃离。”

  就像霍克尼所言,人们觉得他一直在度假,是因为他从当地带回来的那些作品:从墨西哥到中国、日本,或美国西南部等等。那些作品中的人被霍克尼画得好像在无意识地闲逛着。他画面中的世界好像都在睡觉,只有他自己清醒并努力地工作着。

  而大家对霍克尼生活状态的错觉并不仅仅是因为作品中出现的那些国家地区,“就像人们常说:‘没错!你一直在画游泳池!’但其实对我而言,画这些游泳池并非是因为纯粹的娱乐或觉得它有多么有趣,”霍克尼说,“我所关注的,是池水表面薄薄的一层闪光的波纹,我总是在思考:它到底是什么?有一次,我把游泳池的水抽干,用蓝色的条纹画满池底。当水再次被放满,水面变得十分平静时,你会发现这些条纹极其清晰而稳定。这时我让人进入池中游泳,这些线条立刻就不安分起来,开始不停地晃动。而如果潜入水下观察,无论此时的水面有多么地不稳定,条纹还是纹丝不动。于是我开始思考,它们晃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发现,这些晃动的条纹仅仅是一种视觉影像,它只存在于水的表面那一层非常薄的层面上。而这就是它吸引我的地方,这也是我画这些泳池的真正原因。”

  

霍克尼在水池底部画上“线条”,1986年纽约

  

霍克尼1972年的作品“Pool With Two Figures” © David Hockney, courtesy to Tate

  

霍克尼作品“Sunbather”, 1996 © David Hockney

  

霍克尼作品“Swimming Pool”, 1978-1980 © David Hockney, photo by Richard Schmidt

  

霍克尼作品“Picture of a Hollywood Swimming Pool”, 1964 © David Hockney, photo by Richard Schmidt

  和霍克尼在一起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他是一位非常冷静的艺术家。他的知识面很广,博览群书,并乐于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他的艺术尝试中。他不断地对描绘、感知、现实、目的以及限制和超越等问题进行探索。有趣的是,许多关注他的人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看着客厅里霍克尼作品的海报,还有那些印在科幻书和唱片封面上的复制品,我发现正是这些充满生气的艺术题材以及那种令人一见倾心的画面表现力,才令霍克尼得以在当代大众文化中扮演着标志性的角色。

  我问他是否介意总是被大众误解,或者作品不能完全被大家读懂。他说:“即使在尝试实验的阶段,我都会尽力将作品表现得充满魅力,这就是我的个性。我没办法不这样做,尽管很多人会说:‘啊,它们有些迷人过头了。’但是我并不在意,因为我知道,这样的画面会有很多有趣的充满可能性的时刻产生。”

  我问他这种魅力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他说:“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我不是一个容易绝望的人,最终我们的世界中还有美好的东西。比如莫里斯·拉威尔的歌剧,我为他作品中的故事和音乐着迷。我认为,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仁慈是我们生活的希望,它存在于每一个音符中。真实绝妙,我爱极了。我在为他设计舞台时,竭力想把这种感受生动地展示给大家看,因为我坚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而恰恰是因为我坚信,所以我必须这样做,这是我的职责。这样就足够了。”

  

霍克尼为莫里斯·拉威尔的歌剧担任了舞台美术设计

  “我的意思是,我不认为获得大众短暂的关注是一种快乐。这样的想法很天真,放下工作时我会觉得自己很孤独。那时我所有的想法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就好像干涸了一样。但当我重新拾起画笔时,这种孤独感又立刻消失了。我喜欢这里,只有我一个人,还有我的作品。对于艺术中的焦虑,大家一直认为梵高是最好的例子。我想说的是,梵高的作品其实充满着快乐,或者说,从他的画中能够看到梵高也有快乐的时刻。他并不是一个可怜或疯狂的人,如果他疯了,一定不会画画的。”霍克尼接着说,“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我认为人类会达到一个意识的更高层次。那是一种对整个世界变化的感知。艺术将在这种变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节选)

  忠于生活

  ——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

  著/劳伦斯·韦施勒

  译/夏存、方怡菁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文摘录自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忠于生活——与大卫·霍克尼25年的谈话录》

(责任编辑:罗书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