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匠作展:太庙艺术馆唱响古今工匠精神之歌
2017-02-15 16:12:42 张亚萌
珊瑚盆景两件套(天然大漆) 1932年至1955年
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太庙再度回荡起“文明的回响” ,大批精美绝伦的古代工艺品和别具匠意的当代艺术新作交融并置,展现出“中华匠作”的精神气象—— “文明的回响·第二部:中华匠作”于近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艺术馆举办,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与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由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太庙艺术馆承办,展览将持续至3月20日。继第一部“穿越敦煌”之后,第二部“中华匠作”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各种工艺品种,涵盖金属工艺、石雕、玉雕、纺织、印染、造纸、陶瓷、木器、竹器、漆艺、剪纸、泥塑、皮影等多领域,既有堪称稀世之宝的古代器物,也有当代艺术家妙用传统工艺的最新成果。参展艺术家中,既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有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当代艺术家。既有工作在产业第一线的匠人名师及职工创新工作室,也有学院中洞悉古今的研究和创作者。
朱炳江30平方米的青铜作品《宋画迷宫》 ,张德峰的《好山好水好地方》 《师说·起初如荷》以景泰蓝做枯山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和彰显的工匠精神,为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匠人营国”到“匠心造物” ,“匠”的意涵既是文化理想与审美追求的载体,也是精湛技艺与制造标准的体现。天工造化、物华天宝,“意匠”“哲匠”“巨匠”等都是对工匠精神的美誉。正是基于此,本次展览立足于传统工艺的现代转换与创新,形成传统与当代的并置与交融。
“中华自古重匠造,不以下里巴人轻之。 《考工记》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是故高明泰斗,尊称巨匠;谋篇布局,辄曰意匠;匠人营国,匠手治艺,均心怀天下,目及物华,以锦绣喻文章,以国器喻良才。盖中华学问,一以贯之,渔樵耕读,皆悟道之途。故君子即物穷理,不耻匠作。而大匠一艺在身,尊严具足,陶然其中。故心物相融,道器相通。艺用相洽,风雅相从。于是虚怀大器,见素抱朴;冉冉物华,溢彩流光;名家争起,良匠代出;作治作新,惠此中国。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展览总策划范迪安在前言中如是说。在中华匠人眼中,金石玉帛,竹木牙角,漆陶革纸,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好的工匠,必定是深刻理解物质材料的特性,穷尽材料的可能性,甚至材料的脾气性格,绝不是随心所欲违背物性的强扭,绝不是粗暴的对物质的征敛。中国匠人坚持的始终是物尽其用,一枝一石,经他们深刻理解之后,用得其位,都能焕发出惊人的光彩。
年画(古代)
本次展览中,从鄂尔多斯出土的古青铜器,到福州的精美漆器,再到当代艺术家的瓷器,从一张琴到一把椅子,从一双草编的鞋子到一枚雕版的活字,中国器物既构建了丰富的日常生活,又盛满了中国精神世界的富足。“真正的中华匠人对于器物的态度是敬重、持重和珍爱的,而不是今天的快速消费。器物中凝聚着自古以来中华匠人的谦逊和深沉。 ”本展策展人邱志杰说,“每一件以匠人之心精心造就的器物,故而器物是有尊严的,器物是神采奕奕的。 ”的确,吕胜中的剪纸《太平安》以2.3米×9米的巨大尺幅一改剪纸小尺幅、平民化的刻板印象,邬建安牛皮刻画的《九重天》则以中国传统图式探索当代艺术的边界;在展览中,既有传统夹缬的老物件,又有艺术家吕越以夹缬手法创作的极具时尚感的服装《蝴蝶夫人》 。中华匠作之美,既是物材之美、形象之美,更是技艺之美。中华匠人追求技艺,追求其恰到好处、顺理成章的运用,却鄙视雕虫小技的卖弄和奇技淫巧的表演。那是因为中华匠人深信完美的技艺必须引导人通达世界的真理。他们夜以继日地磨练,直到熟能生巧;他们孜孜不倦地研究,直到游刃有余;他们乐此不疲,从不偷工减料;终于,纯熟的手艺成就之日,就是真理的顿悟开启之时。在此展中,我们既能看到不可思议的剪纸者在正反的形象中展现形象的秘密,也可以看到让人叹为观止的木雕和石雕技艺之美,更能看到中国古代不可思议的泥塑手艺,在当代雕塑家手中依然生龙活虎。
“古人烧金砖一般需要30到40天,我的陶艺作品《金砖》烧了3天。在这次创作中,我揣摩了古人造物的过程和心得,想要达到古今对话的状态。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吕品昌说。展览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恐怕就是由孙景波担任艺术总监、王颖生任主笔、 30多位画家共同绘制的《帝释天梵天图》 。在这件39米×5米的巨幅壁画上,十大明王、二十诸天护法、十二元辰、十二圆觉菩萨栩栩如生,线条与色彩展示着千年以降的中国寺观壁画系统与当代壁画创作的平滑连接。可以说,仅有宝贵的物材和熟练的技艺,并不足以使匠作通达艺术的意境。中华匠作,从来不是循规蹈矩的例行公事,匠心独运的别出心裁,从来都受到敬仰和激励。日复一日的手工劳作,并不是有口无心的数量堆积,而是在用心良苦中不断洞察世事人情,不断地摸索和等待别开生面的机缘。因此,在中国,劳作和创造从来没有完全割裂,劳动者和艺术家一样,在熟能生巧和技进乎道之后,创造的机锋锐不可当,最终将超越匠气,巧夺天工,成就独特的面目。“我从不担心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缺乏动力;其实,有当代艺术家的参与,传统手工艺会有足够的活力面向当代和未来。 ”吕品昌说。
神兽(泥塑) 2015年 欧阳宁明 王春生 苏德志 陈少华
“中国的匠作文明,是各民族的创造,也是文明交流、积极融汇借鉴外来营养的过程。而今欣逢盛世,社会创新活力竞放,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受到热议与推崇,绝非一种简单而转瞬即逝的时尚词汇,而是真实的时代精神、现实需求和未来方向。 ”邱志杰表示。何为匠?心灵手巧之劳动人民也。何为作?——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都差点忘了本次展览最大的一件作品——太庙本身呀。太庙是古代帝王宗庙,今天则是劳动人民文化宫——所以,正如范迪安所说,中华匠作,荟萃于太庙,不亦宜乎。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