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艺术再长征,学院艺术创作组织机制的当代变革

2017-02-16 11:11:15 未知

  “接力”系列展:艺术再长征不仅是中央美术学院以长征精神为主题描绘出的史诗画卷,更是中央美术学院几代人前后接续的艺术气度、学术精神和文化理想的集中体现。为了全面整合中央美术学院的创作力量,集中展示中央美术学院当前多学科并举、跨专业互动的最新创作成果,在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创建并推行了全新的创作组织机制,通过群策群力、集体创研等方式反映了中央美术学院在重大主题创作上的时代新象。在新的形势下,中央美术学院设立“接力”系列展这一创作研究课题,推动创作机制的创新,一方面为此次“艺术再长征”展览提供了组织工作的优化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它为高等艺术学院在今天多元多样的艺术环境中的艺术创作身份的确立与道路探寻,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可资借鉴的路径。

▲“艺术再长征”展览现场

  就总体而言,“接力”系列展创作机制的学术目标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层面:一、以“接力”为品牌打造中央美术学院的集体创作生态。二、创造出一条与当代中国、当代世界关联互动的学院路径,从思想和学术两个层面实现对优秀传统的传承与接力。前者是以学院艺术的当代意义探索为课题,力图为艺术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借助美术教育工作实现对个体的导引与启益;后者则以身处学院的中青年艺术家为观照对象,在全球化的文化视野中,以学院资源搭建艺术个体与艺术世界沟通的渠道。不难发现,无论是对学院内部的结构性整合还是面向外部的多向性探索,都需要这一创作机制能够实现多个层面的关联、促进与协调作用。本文将分别从创作传统、创新环境以及组织方式三个视域中探讨“接力”系列展在创作组织机制层面正在进行中的自我革新。

▲“艺术再长征”展览现场

  学院路径:历史维度下的艺术创新

  1918年,国立北平艺专的成立开创了现代美术教育的新纪元。近百年来,几代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前仆后继、薪火相传,成为中国美术进程中的一支非常活跃的力量,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书写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伴随着中国美术现代化演进的复杂状貌,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几次集中探索与路向转变过程,反映出中央美术学院历经时代浮沉自我创变的适应能力和开放态度,同时也奠定了中央美术学院以现实主义精神积极参与、反映社会变革的学院传统,她的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始终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0世纪50年代,中国艺术领域学院教育在法国学院派和苏联的教学体系的影响下全面进入学院化时期。这一时期,中央美术学院老一辈美术教育家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与时代精神相适应、与学科特性相符合的教学体系。中国画系在50、60年代建立起一套以写生为核心、以临摹为援补、以创作为目标的写生、临摹、创作“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油画系以马克西莫夫油训班的举办和组织师生深入生活、下乡写生进行新的教学创作与改革。这些在摸索中逐渐形成的教学创作方法,不仅在当时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适性,更作为中央美院的学术传统,对今天中央美院教师的教学与创作发生着持续的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快速的版图扩张,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已经形成了学科完备、兼容并包的“大美术”格局。这与中央美院时刻和时代发展、社会转变紧密联系的创作传统相关,更是由几代央美人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艺术征程艰难成就。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一个突出问题置于我们面前,即如何在多元多样的世界艺术格局中找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立场与发展路径?如果说20世纪80、90年代我们把参与全球艺术文化交流作为彼时的迫切诉求,那么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如何能够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挖掘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而推动全球文化发展,则成为当下我们所要面对的新的文化命题。在历史的维度中回顾学院艺术的路径探索,可以将它作为管窥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昭示出丰富多元的艺术样态及其底层思想观念的暗潮涌动。基于丰厚的传统学养、相对独立的创作身份以及一定高度的学术水准,学院艺术的路径探索和当代创新应当被置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复杂图景中,将其作为当代中国艺术在应对一系列新的文化命题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多态互动:当代语境下的形式探索

  相较历史,今天的中央美术学院显然已经在院系建设和学科设置上有了很大变化,发展成为全面自足、系统完备的“大美术”概念的美术院校,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化趋势,同时也是推进“双一流”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所需要完成的必要准备。显然,中央美术学院在新世纪以来的一系列学科建设工作并非为了学院学科体系上的“大”和“全”,能够在学科全面构建中赋予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以宏大视野、开放观念、创新动力才是围绕艺术创作更为重要的办学目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构建全面发展的学科体系仍是推进学院艺术创新、构建一流美术教育格局的第一步,而形成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让不同专业之间产生相互影响与促进,进而形成范迪安院长所强调的学院“艺术生态”,则是当下面临的更为艰巨的挑战。

  近年来,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在内的全国主要艺术院校已经出现了令人注目的综合化趋势。从文化层面来看,这一趋向体现出学术界对20世纪科学主义知识观所构成的学科体系划分的反思。从学院教育的层面来看,学科之间交叉互动、边界跨越和知识整合,作为学科知识演进的重要特征和环节,为学科蕴蓄着进一步发展的能量。从创作个体的角度来看,多学科、多形态互动有利于个体跳出已有的专业结构划分格局,从多维视角审视艺术创作的方式方法、形式语言的多种多样。

  此次“‘接力’系列展:艺术再长征”正是在这一后学科化趋势中,中央美术学院以多学科、多专业的方式实现的对全校各院系创作力量的一次整合与展示。中央美术学院在持续推进原有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对适应时代所需发展成型的新学科的发展潜力同样予以足够的关注,并且通过建构平台、实现互通的组织机制创新,削弱了学科之间“中心-边缘”的惯常二元思维,使得造型艺术、人文学科的丰厚传统与设计、建筑学科的巨大前景形成互补与互动,也使得更多的艺术问题进入我们的学术视野。结合此次展览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打通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互通至少有以下三点作用:一、在跨学科思考的过程中,感受、理解、体验、表达当代人的长征精神成为师生创作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对于形式语言的选择则是基于对这一首要问题的应答而进行的自主选择。二、在呼唤艺术创作出现“高峰”的时代,我们既要能够站在艺术前辈的肩膀上勇于向艺术理想攀登,也要大胆探索,锐意进取,突破既定范式去拓荒未知的创作领域,进而反映出当代人的精神新象。三、高等艺术院校应当结为更加紧密的学术共同体,让艺术创作在更广泛的空间中被观照和探讨。为了同一个艺术理想而砥砺前行,不仅是实现高等艺术院校发展目标的最佳途径,也是应对全球化时代浪潮的关键之举。

  群策群力:信息时代下的组织变革

  此次展览在最终的呈现部分尤其突显了对整个创作活动和展览筹备过程性的强调。例如在系列出版物中除了以《艺术再长征》集中呈现参展作品之外,还以《历史的现场》呈现了全院各专业院系投入创作的过程,特别是围绕创作组织机制编纂了《学院新路径》,从不同的角度对此次展览的生成过程进行记录和剖析。这一举措除了带有对中央美术学院创作展览进行文献梳理和学术定位等作用之外,从创作实践活动本身出发,也说明了此次展览历时一年的筹备过程对最终的创作成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参照和启发作用。因此,对创作过程历时性的叙述文本,并非仅仅是对观展之外的补充阅读,而更应该将之作为创作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

  具体来说,这种模式可以被归纳为策展团队、组织平台、创作团队三方在整个创作活动中的三维互动关系。这其中,组织平台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沟通方式力图实现策展团队与创作团队的实时交流。一方面,策展团队能够及时了解到各院系、各学科的创作进展,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评议,进而根据具体创作情况提前实现对展览的总体把握和细节感知。另一方面,创作团队借助平台亦能够准确捕捉展览的整体思路,意识到策展团队的核心理念与问题意识,进而对当下的创作实践进行一定调整。与此同时,各二级院系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作活动的最终效果。不难发现,通过多方的动态互动,使得此次展览的观念思想深入到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从而体现出整体思路与具体作品的密切关系。此外,在组织推进展览进程中,科研处还创建“CAFA接力”公众号实现对创作素材、艺术经典、相关创作研究的营养补充,形成了群策群力、知识共享、协同创新的平台效应。

  范迪安院长强调:“我们每一个人的学术研究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离不开整个学术格局发展,因此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使自己做学问的格局能够和整个学术的大格局形成一种‘同构’。”将他的这一观点延伸至当代艺术创作的语境中,我们能够发现这同样为信息洪流中的艺术创新提供了清晰而有效的解决路径。在此次“艺术再长征”展览中创作机制平台所起到的作用,正是从横向(学院各学科之间)与纵向(项目策划团队与创作个体之间)两个维度上形成了方法与思路上的“同构”,进而更好地将个人在形式语言风格与艺术的社会功能相结合,推动中央美术学院借助集体创作力量的整合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用。

  此次“接力”系列展:艺术再长征创作活动中体现的机制创新,不仅在目的与方向上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认识,同时,在组织策略与实现方法上亦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有效探索。虽然在这一创作机制的探索过程中必然还有未能涉及或未及解决的问题,但是继2016年第一届“接力”展启动学院艺术创作组织机制变革,今年“接力系列展:艺术再长征”再次绽放,已经开创出一条创新创作机制的学院路径。诚如“接力”系列展览所体现的意涵,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对当代艺术的推动、对时代文化命题的回应、对学院路径的探索和机制的构建无不需要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同志同道者的携手共行、接力探索。

(责任编辑:段维佳)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