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滇派风筝手艺人陈康宁:做了37年“追风筝的人”

2017-02-16 08:44:44 未知

 

图为陈康宁展示自己制作的风筝 刘冉阳 摄

  中新网昆明2月15日电(陈静)“我从1980年开始做风筝,到现在已经37年了。”今年67岁的云南滇派风筝手艺人陈康宁15日告诉记者,最开始因为兴趣全靠自学,如今已经成为云南滇派风筝届公认的风筝制作高手。

  陈康宁介绍,“滇派风筝”在中国风筝派别中属于“滇蜂”或“滇稳”,在云南约有600年历史,是继北京沙燕、天津软翅、山东长串、南通六角版鹞、广东灵芝大风筝后中国另一大风筝流派。与其他风筝不同,滇派风筝的翅膀底部向背后凸起,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凸面,因为风槽深、角度大,这个凸面成为风筝的气流通道,使风筝不会忽升忽降,也能适应云南高原大风的冲击。

 

  图为陈康宁在自己制作的固定工作台上裱风筝 刘冉阳 摄

  陈康宁年轻时是昆明轧钢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因为喜欢风筝便开始自学。他曾获得第二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春之声”风筝比赛硬翅类大风筝第一名、第十八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二等奖等奖项。目前,云南传承滇派风筝制作这门技艺的不到10人,陈康宁是其中之一,也是昆明唯一通过制作滇派风筝谋生的老手艺人。

  陈康宁回忆,刚开始学做风筝时兴趣十足,有一次吃完晚饭就开始做风筝,直到半夜两点才完成,当时立马拿着风筝到大街上试飞,高兴得不行。随着制作风筝的手艺越来越纯熟,陈康宁光靠卖风筝也收入颇丰,便辞掉了原来的工作,专职制作风筝。陈康宁称,那时他每天都去东风广场放风筝,尤其是阴雨天,云层又厚又低,风筝可从云层中穿过,“那个滋味,哎呀,享受。”

  陈康宁一边说着,一边准确地将细竹篾插进直径仅有1毫米的不锈钢套管中。“手巧不如家什妙。”为了提高效率、精准度,陈康宁自己制作了很多工具,从削竹篾、切割不锈钢套管到糊裱风筝、试飞风筝,各类灵巧的小工具散落在工作台上,看似杂乱,但陈康宁总能在需要时立即把他们找出来。

  37年时间,陈康宁在追逐风筝的同时,也在追逐生活。陈康宁表示,现在日子不好过了,滇派风筝须全手工制作,制作工具也为手艺人制造,无法量产;折叠风筝等新型产品价格低廉、方便携带,对滇派风筝产生很大冲击;城市高楼林立,放风筝的地方少,人也越来越少;做风筝投入时间成本高,风筝价格却提不起来,手艺人收入低。

  “现在每天能有40-50元(人民币)的收入我就满足了。”陈康宁说,“可惜我已经老了,右眼因白内障动过手术,做了这么多年风筝,心里也有感情,放不下。”陈康宁想把自己摸索30多年的风筝制作经验传承下去,但儿子不感兴趣,做风筝收入低,愿意学习的人也少。

  图为陈康宁向记者展示他参加各类风筝比赛获得的奖项 刘冉阳 摄

  好在,目前滇派风筝已被昆明市第一中学引入课堂,陈康宁也常常被请去教学,他说:“只要有人想学,我就愿意教,毕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我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责任编辑:陈小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3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3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