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多只灯笼撤下后,留下哪些思考?
2017-02-16 17:04:28 未知
从去年11月至今,上海民生美术馆被25500只灯笼包围着,随着“谷文达:西游记”展览的闭幕,这些灯笼将被撤下,但留下的话题值得思考。
话题一:美术馆的剧场化、艺术作品项目化
25500只灯笼构成的“天堂红灯”,实际上是正在这里举办的“谷文达:西游记”展览中体量最大的作品。2月15日,这些灯笼随着展览闭幕而撤下。
谷文达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崛起的前卫艺术家,他制造的伪文字水墨画、水墨行为艺术和水墨装置艺术,一度被业界称为中国画地震的“震源中心”。移居美国后,他的生物基因系列作品则探讨了不同国家在新国际主义下的身份和话语问题,开拓出多元化的视觉空间。
简词典·西游记火焰山花果山
简词典·西游记
简词典·水帘洞
艺术评论家姜俊参与了这次展览的策划,他深深地感受到:从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艺术家的神话”在21世纪以来正慢慢消减,开始以一种“项目制”合作的方式展开。“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越来越像一个导演、一个建筑师的工作,他在规划一个项目。也因此,我们现在更多看到的不是艺术家在讨论艺术作品,而是在讨论他们的艺术项目。” 以谷文达为例,近些年,他作品的参与性越来越直接,强调艺术的大众参与性。比如,2014年,1060名广东佛山儿童在1000平米的红绸缎上书写《孝经》,是他创作的首个“大众当代艺术日”。如今,在民生美术馆外墙上悬挂的《天堂红灯·上海站》大型艺术装置则来自于2000余名学童在九彩灯笼上的签语活动,也是他“全艺术”的一部分。 “全艺术包括了整个生产过程,并把过程本身全部作为一个艺术项目来看待,最后的作品可能是影像式的,可能是装置式的,也可能是影像、装置、声音的结合。”姜俊说。
碑林-唐诗后著
这种艺术项目制的趋势所带来的后果是把美术馆的剧场化。如今,在上海的各个美术馆里正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家项目,美术馆除了对项目的进行解释外,也会配合艺术家做的一些行为表演。“这种趋势其实从2000年开始,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开幕打开了另一种新的美术馆形式,也就是剧场化的美术馆。”姜俊认为,在图像泛滥的时代,如果美术馆还只是在展览上挂一些绘画作品,可能会使得观众没有要花费一两个小时的路程去观展的兴趣和欲望。如今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展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图像展示,而更多是结合剧场式、多媒体、跨媒介,甚至是有行为表演的展示方式。在这种展示的方式中,观众们能更多的和艺术作品进行交流和互动,甚至可以通过声光电的结合来把观众包裹在艺术作品当中,甚至成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西游记·天堂红灯系列上海站
话题二:全球化语境中不能丢失本土文化
如何看待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是由这次展览引出的另一个话题。艺术评论家、策展人、艺术家与学者对“全球化及本土化下艺术创作的动态”给出了各自的理解和解答。
美术批评家、策展人陈孝信从2003年开始做“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展览,至今已有九届。“当我们做一件艺术品,它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就促使我去思考。我后来提出了国际版本的中国转换课题。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开放的民族主义,开放的地方主义,同时又要进行方法论的转换和价值观的重建。”陈孝信说。
“电视节目上曾经一度非常流行的英语演讲比赛如今弱化了,而《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节目却强势袭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葛玉君提出,一般认为全球化带来同质化,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们不是批判的接受外来文化的话,有可能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与全球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叫本土化,本土化很大意义上有一种文化自觉的含义在里面。”
谷氏中国简词:农历年二十四节气
水墨,是一个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特色的种类,但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却告诉记者,当下在美术馆中做关于水墨的群展越来越难。鲁虹曾在2012年策划过一个“重新洗牌”的水墨群展,参展的45位艺术家中,有30多位都不是水墨艺术家。“在我看来,水墨不是一个画种,而是一个资源,艺术家在这个背景下生长。为了参加展览,雕塑艺术家会想办法在雕塑中加入水墨元素,也有人把水墨和装置、影像结合,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再为这种本土文化元素的发扬光大而努力。我认为,在今天,即便是影像艺术家,也不能简单地抄西方的方法、西方的图象、西方的观念,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方法,把水墨的元素融入进去。”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