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高居翰数字图书馆上线:没有“围墙”的书房

2017-02-27 08:48:29 周懿

贡布里希-高居翰纪念图书室内景 曾四凯/摄

  2月18日,周六,适逢农历雨水节气,正是乍暖还寒时候。周末的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安静通透。沿1号楼楼梯至3楼,窗明几净处,已群贤毕至,这里是贡布里希——高居翰纪念图书室。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承办、艺术人文学院协办的“高居翰与中国”暨“高居翰数字图书馆”上线系列学术活动在此举行。建立线上、线下图书馆,公开所有资料,“以学术为天下公器”,正是高居翰先生去世前的遗愿,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对先生的承诺。

  三年前与高居翰江岸送别

  一排排书架,整齐地罗列着贡布里希先生和高居翰先生捐赠的大量图书资料。民国时期印制的车舆图、欧洲上世纪早期出版的图录、日本江户时期的浮世绘……翻开书页,可以看到页中夹着的黄黄绿绿的便签纸,那种时光的穿越感,可以瞬间把人拉回到具有想象空间的情景中——或许是40年前的某个清晨,高居翰先生在书房中,桌上的咖啡还在冒着带有温度的气息,先生翻到这一页被图像吸引,贴上了这一片小小的便签;又或许这一页的新发现与沉思引发了他接下去的探索。

  本次系列学术活动由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张坚主持,他介绍了高居翰数字图书馆建立的始末。中央美术学院薛永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潘耀昌,美国普吉湾大学洪再新,中国美术学院的彭建波、曾四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孔令伟、毕斐,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张捷、刘海勇,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杨振国等学者出席并发言。高居翰先生有一本著作叫《江岸送别》,这也是数字图书馆中关于缅怀先生板块的条目名称。这次活动,更像是一次先生离去后,“岸”边人们的追忆和守望。

  先生卸下这世间的一切行囊,早已轻舟过万重山了。然而这场“离别”饱含了太多深情。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3年前的情人节,先生却与他一生挚爱的东方艺术道了“永别”,一种骑士般深沉的别离。离别不是一瞬间,而是一个过程,先生为了这场人生中注定的离别,作了太多的准备。在最后的时光中,衰老和病痛成为身体的枷锁,他曾说“我并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无法再像现在这样写作、交谈、充满创造力地工作”。他坚持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电脑前,录制关于中国美术史的系列讲座视频;他不厌其烦地一封一封回复来自世界各地东方美术史更年轻学者的来信;更新着与学术研究相关的网络博客。他开玩笑说自己是“新儒学”的信徒。中国的儒家有传统,先辈要把知识传递给年轻的一代,如果不做,知识就有失去的危险,因而需要薪火相传。他感叹自己太老了,因为科技发展、学术研究的手段、设备更新很快,他要更快一点。就像一支蜡烛摇曳着火光直到最后一滴烛油燃尽——在真正的离开前,他要把自己一生中的经验和所得传递给更多的人,他要把“挚爱”托付给值得信赖的人。

  2000册藏书

  高居翰先生把这份信赖留给了中国美术学院。

  2012年12月,高居翰就计划向中国美术学院捐赠图书和资料的相关事宜开始沟通策划。2013年3月6日至27日,张坚教授协同助手曾四凯博士和范白丁博士,应邀前往伯克利高居翰先生家中,处理接受捐赠图书的工作。3个月后,先生捐赠的112箱,共计2000余册个人藏书,顺利从美国加州运抵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这些藏书,主要是欧美国家自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代表著作,欧美国家的中国艺术收藏家的著录和相关资料,以及西方学者翻译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各类著作。这些书籍资料,陪伴了先生几十年,就像一生的挚友,而后别离就是海天一方。离去之日,先生站在自家的小楼门口,与这些“老友们”挥手告别。和藏书一起到来的,还有先生晚年录制的《溪山清远》(A Pure and Remote View)和《凝视过往》(Gazing into the Past)两个系列共60个小时的视频讲座资料,以及3600余张教学幻灯片、12000余幅中国美术史数字图像和其他具有史料价值的图像资料。图像资料大部分是高居翰先生奔走于世界各大美术馆、图书馆拍摄的。对于美术史研究来说,这些清晰的图像资料非常珍贵。

  2015年9月,中国美术学院的“高居翰图书室”正式开放。而这只是高居翰关于未来“中国美术梦想”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更加庞大的数字图书馆,他要这些资料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被公开、平等地使用,他要向全世界推广中国的艺术。2014年夏天,“高居翰数字图书馆”项目开启,一批20余人的学生志愿者们参与到了对这批图像资料的标引工作中。笔者在2年前曾接触到部分工作内容,许多资料并没有明确的信息,由于资料的来源广泛、时代也较为久远,加之需要语言翻译,标引工作如同探案解谜,非常庞杂。可曾想到,在高居翰先生离开3年后的今天,数字图书馆已经正式上线,免费开放,等待着来自全球各地众多研究者和莘莘学子的来访。而正如张坚教授所说,最终要完全达到高居翰先生的设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字图书馆以高居翰先生捐赠的中国美术史数字图像、幻灯片、系列视频讲座、捐赠书目数据以及其他与高居翰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等为基础,分为大师生平、高氏藏书、著述研究、视频讲座、图像典藏、博客典藏、江岸送别以及本项目系列说明等方面。

  雨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乍暖还寒却是万物萌发时,沉舟侧畔便是百舸争流处。很难说,这场“送别”是谁在送谁远行。当岸上的我们目送高居翰先生背影在“江中”远去的时候,他“行囊”中留下的宝贵遗产,将成为更多后来者远行攀登“高山”的基石,而后慢慢垒筑更高的台阶,寻找“山外山”的境界。游移在中国诗意山水间的,是这样一代代的传承交迭。有人说,“高居翰是在以西方的眼睛看中国”,或许当我们站在足够远处看,东方与西方的,过去和现在的,都是人类文明留给未来的遗产。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