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栏】马继东:让中国企业家创作当代艺术?
2017-02-28 10:59:14 马继东
半年多前,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梓木接到艺术家朋友邹操电话,邀请他赴英国参与一次特别的航海计划。王梓木闲暇时本就喜欢自然旅行,也时常坐船出海,他看了看自己8月初的日程安排,时间上没有冲突,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王梓木所不知道的是,这次航行其实并不如他过往经验般轻松,同时,即将接触到的全新艺术观念,将会极大地影响他日后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乃至决策。
这条航线的发起人,是后现代主义时期欧洲最富盛名的艺术大师、德国先锋艺术家博伊斯(Joseph Beuys)。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经济空前繁荣,却伴生突出的社会矛盾,有感于艺术逐渐沦为拍卖与资本的附庸,博伊斯开始号召艺术家走出温室,全身心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并将新的生活体验融入创作,让艺术再度影响社会。他选择了当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苏格兰岛“最美航线”,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航行,可以激发艺术家深度思考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改变,并积极关注与社会发展切实相关的命题,一如他所倡导的“须有作为”。
在博伊斯1986年去世之后,他的欧洲艺术同行将这一里程碑意义的艺术航海计划传承了下来:帆船不变,航线不变,宗旨不变,除了所邀艺术家的范围开始走出欧洲,面向全世界——直到几年前,负责该项目的伦敦艺术大学副校长、著名策展人克里斯(Chris Wainwright)找到北京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尝试与中国艺术家合作时,“须有作为”沿袭了几十年的传统,才开始酝酿不同寻常的变化。
2016年,王梓木等几名重量级中国企业家的参与,“非艺术家”群体真正介入艺术航行与创作,可谓打破常规之举。
“这个项目找到我的时候,起初我是拒绝的。”中国艺术家、哲学博士邹操坦露,在他看来,博伊斯的思想固然伟大,但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都需要经历变化、发展,在新的时代,如果还是按博伊斯当年的思路,带领一群艺术家去航海,已没有实质意义。1975年出生的邹操,从事艺术教学与创作二十余年,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圈的现状自是了然于心。“中国的艺术圈原本就是一个很小的圈子,美术圈又是其中的小圈子,而当代艺术圈在美术圈里更是小中之小。我们平时做一个艺术展览,能有几千个观众看过,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寥寥的艺术受众,对照庞大的人口基数,邹操希望这一艺术项目能更具变革意义,从而改变当下比重失衡的局面,更唤起整个社会对艺术的重视。他对今日美术馆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带一批网红、企业家和公知去艺术航海——之后的方案移除了网红和公知,调整为由企业家自费参与,邹操本人则由联想ThinkPad承担路费,这一与他常年合作的商业品牌,还赞助了此次艺术航海的相关艺术推广与出版费用——通过给非艺术人士授课,让普通人也可以艺术创作,由此来拓宽艺术的概念,进而实现艺术对人的思想和社会的改造。
邹操的提议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应和了博伊斯生平两个最重要的艺术观点:“社会雕塑”“人人都是艺术家 ”。
艺术家邹操、华泰保险集团董事长王梓木、深圳百年行知慈善基金会创办人宫浩、亚洲钾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宏图、辉图影像机构创始人汤辉——今日美术馆同意了邹操的建议,并将这份中方名单递交给项目总策展人克里斯,尽管后者对这几位身家丰厚的中国企业家能否适应艰苦航行表示过担忧。
2016年8月6日,苏格兰西海岸,一艘名叫“阿文内尔夫人号”(The Lady Avenel)的帆船正式起航。沿着过去三十多年的航行轨迹,从英格兰、苏格兰直到北极三岛,开始持续八天的艺术航海之旅。帆船并不大,只能容纳11个人,除了负责掌舵的船长和一位厨娘,剩下的艺术人士和企业家,每个人都是船员,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之外,还要协助清洗甲板和升帆。尽管船舱条件简陋,天窗还不时漏雨,令克里斯意外的是,这几位中国来的企业家不仅克服了困难,还利用一切休息时间,找他们的“导师”邹操学习艺术课程。
事实上,这样的学习于航行两个月前就已拉开序幕。在邹操最初邀请企业家加入项目时,有人曾这样问他:“难道我跟你航行一次,就真的懂艺术,成为艺术家了吗?”为了打消朋友们的顾虑,他亲自设计了13节哲学艺术课程,阐述西方艺术的演变历史和当代艺术的创作形式:《当蒙娜丽莎长了胡子》《绘画终结之后,艺术在哪里》《印象派之后,贵族彻底失去了艺术》等等——接地气的内容,由浅入深的引导,企业家们从6月开始听课,每周一次,连续6次,“没有一个人缺席过一堂课”,学员的热烈反映,邹操自己也没有预想过。
在海上漂泊的八天里,中国企业家们风雨无阻地继续完成他们的艺术课程。狭小的船舱里,每个人,每一天,都在聊艺术,说哲学,让邹操不禁感慨,“这些人不管年龄大小,都保持了特别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就像海绵一样,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包括帆船靠岸之后在美术馆参观时也是如此。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与尊重,对未知事物的不拒绝与开放态度,是最感染我的地方。”
随着几位企业家在航海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艺术的了解,邹操开始让他们制定自己的艺术作品方案,并参与每一次的创作讨论。“完成航海,交出作品,普通人成长为艺术家,才能完成对博伊斯艺术概念的升华。”
最终,曾投资过某市填海港口的宫浩,从环保再利用的角度,收集使用过的中药材垒积出一座三峡大坝,表达人类借助现代科技改造自然犹如中药调理治本因势利导的观念;朱宏图早年投资过传统能源,如今开发清洁能源的他,用焦炭和钾盐拼构了两个齿轮,分别依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钾盐是生产锂电池的清洁能源,注入其中的电力背后却有可能是产生污染的焦炭,二者互相依存也互为矛盾;全球报价最高的中国商业摄影师汤辉,则为帆船上11位船员各留下一张面部特写,并邀请他的11位社会名人朋友共同完成创作,在成龙、葛优、陈佩斯、冯小刚、杨澜等人的“勇敢”参与下,11组冲印的照片,每个人的额头都刺入一枚针灸,22枚金属细针,既是破除中国人对于“被扎针”的迷信与顾虑,也是一次带有痛楚的“扎针治病”与自我觉醒过程。
钟爱蓝色的王梓木,一直将华泰保险的企业主色定为蓝色。在航行期间,他每天都在拍海面,拍天空,拍摄各种蓝色,寻找他心目中最纯正的“华泰蓝”,仿佛在向缔造了“绝对之蓝”的法国艺术家克莱因(Yves Klein)致敬。他交出的创作是一幅极简风格的油画,画布满是蓝色,借助影像资料可以看到,蓝色下面其实是他一次次书写、又一次次涂抹的个人经历:上山下乡,养殖蜜蜂,从政之路,下海创业——对于41岁时已主持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全司工作,仕途一片光明时却选择冒险创业的王梓木而言,每次用蓝色颜料涂刷覆盖的过程,也对应他人生中的一次次归零和一次重启,沉淀以往和开拓新生。
如同宫浩、朱宏图一样,返航归来的王梓木,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之前购买的艺术藏品,曾经他们只追求艺术家知名度和写实功力,在接受艺术史的熏陶与实践之后,再看其中不少作品已是“黯然失色”。
回国后不久,恰逢华泰保险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20周年庆典,创作热情高涨的王梓木又构思了一件大型艺术装置:一条25米的时光长廊,由一字排开的20组透明亚克力板组成,背后是反光镜面,每一块亚克力板上涂写着企业每一年的成长经历,2000多名华泰员工逐一走过蓝色地毯,并将手中小蜜蜂贴在自己入职年份所对应的亚克力板上——王梓木开始尝试将自己的公司文化和品牌宣传,用艺术的方式让大众理解,除了给现场嘉宾和社会媒体留下深刻印象,更关键的是,能让每一位参与创作的员工切身感受。
对王梓木而言,曾经的艺术航海之旅,不仅让他了解艺术,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蒙。他以为,在大工业时代,管理是一门科学,在互联网时代,管理则是一门艺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导致英雄创新的时代被大众创新取代。“人人都可以创新,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创业者,我们的观念能不能拥抱这个时代?我们能不能在了解艺术后拓宽自己?”
作者简介:
马继东,《艺术商业》杂志及艺商传媒公司创始人,中央财经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特聘专家,为多家艺术网站、拍卖行、电视栏目及电商平台提供顾问咨询服务。曾任文化部《艺术市场》杂志社副社长。
(责任编辑:杨晓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