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辽博收藏的《万岁通天帖》在明代被当作赝品

2017-03-03 16:18:48 未知

《万岁通天帖》局部。

徽州木雕《曲水流觞》,说的是王羲之等文人故事。

宋代画作《曲水流觞》,描绘的是晋代王家雅集场面。

  王羲之被誉为“书圣”,虽然无一真迹传世,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却无人能及。

  在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着《万岁通天帖》,其中的《姨母帖》《初月帖》被认为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著名书画鉴赏家杨仁恺称之为“下真迹一等”。这本《万岁通天帖》自唐代流传至今,跨越了1000多年的时光,历尽坎坷,现仅余原件的1/4,为国家一级文物。

  武则天命人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临摹

  《万岁通天帖》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还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甚至连一睹真容也非易事。

  “《万岁通天帖》十分珍贵,此前辽宁省博物馆也只是在一些重大活动时,将其短暂地展出过几次。”2月24日,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研究员董宝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万岁通天帖》为海内外孤品,且历经千年岁月,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书圣”王羲之无一真迹传世,仅在《万岁通天帖》中有两帖书法被认为最接近其原作。这件作品的存世,可以说是学术界研究王羲之乃至其书法的最直接凭证之一。

  《万岁通天帖》主要收录的是王羲之和其族人的墨迹,内容主要是书信,如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等。不过,此帖中收录的并非王氏一门的真迹,而是摹本,因此《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氏一门书翰》,而这个摹本的产生与武则天有关。

  董宝厚介绍说,武则天精通文史,熟谙艺术,尤其爱好书法,对于王羲之的字帖,更是爱如至宝,曾遍寻王羲之真迹。

  有资料介绍,就在武则天苦求王羲之真迹而不得之时,凤阁侍郎王方庆在御前站了出来,他向武则天奏道,自己是王羲之的十世孙,本来有40余幅王羲之的真迹,在贞观十二年(638年)献给了唐太宗。如今自己手中还有一件,因世祖献之和其他几个祖上都善书法,所以这件书法实则是十卷,愿意一并献上。

  武则天得到王氏一门书法真迹,自然是喜出望外,为此特别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赏王氏书法真迹,并且命中书令崔融作《宝章集》,记录了这件大事。

  武则天虽然非常喜爱这件作品,但并没有将之据为己有,而是在万岁通天(大周的年号,696年3月至697年9月)二年,命内府弘文馆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用双钩填墨法复制摹本,并将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方庆。她还嘱咐王方庆,这是祖先的手迹,后代子孙应当善加守护。

  然而,王氏后人未能守护住先祖的真迹。唐代以后,王氏一门书法真品下落不明,史料中也无相关记载,反而是武则天命弘文馆复制的摹本保存下来,并被后世人一再临摹和刻拓。

  董宝厚讲完故事后告诉记者:“现今能看到的其他版本,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因此说《万岁通天帖》是最接近王氏一门真迹的墨迹。”

  著名书画鉴赏家杨仁恺对《万岁通天帖》也有着较高的评价,在《国宝沉浮录》中,他这样写道:“传世王氏父子书无真迹,凭唐《万岁通天帖》摹本想见大概。因钩摹本有高下之分,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世传王氏摹本虽间或一见,当推《万岁通天帖》为冠,所谓下真迹一等,可以当之无愧,也是历来为众所公认的事实。”

  遭遇两次火灾,仅余七人十帖书翰

  历史上,除了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很多文人名流都曾收藏过《万岁通天帖》。据资料记载,《万岁通天帖》先是为南宋名将韩世忠之子韩庄敏收藏,后又为抗金英雄岳飞之孙岳珂所藏;及至元初,又到了大收藏家王芝手中,后又转至宜兴岳飞五世孙岳浚之手;及至元泰定年间,此卷归词曲家、书画家张雨所有,后被元代书法家无锡的华幼武私藏。一直到明朝,传至其后裔华夏手中。

  华夏是明朝时无锡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热衷于搜罗名人书法、绘画以及碑帖善本,并专门建造一所真赏斋,用以收藏其宏富的藏品。《万岁通天帖》备受华夏重视,是真赏斋的重要藏品之一,之后又被收藏家项笃寿及陈定收藏。

  到了清朝,乾隆帝酷爱书画艺术,彼时全国范围内的名人墨迹基本都进入了清宫,《万岁通天帖》也在其中。

  清朝灭亡以后,《万岁通天帖》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出宫,几经辗转后散佚在外,被找到后由东北博物馆(后改名为辽宁省博物馆)典藏。

  “《万岁通天帖》的收藏过程极为曲折,其经历的最大风险是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遇火灾,一次是明代华夏的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董宝厚说,那两次火灾给古代书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少书画在大火中焚烧殆尽。《万岁通天帖》虽然幸免于难,但也受到很大的创伤,王氏一门28人的真迹摹本,仅剩王羲之、王献之、王荟等七人十帖书翰。

  《万岁通天帖》后来被重新装裱,但是火焚痕迹犹在,且次序错乱。在董宝厚留存的高清馆藏文物档案图片中,记者看到其书心部分保存情况完好,虽有一些裂痕,但并不影响观赏。其边缘的焦灼之色依旧非常明显,一些字迹被烧掉半个,只能依据书翰的内容来推敲是何字。

  虽然几经毁坏,但《万岁通天帖》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并未因此打折扣。董宝厚表示,《万岁通天帖》从古至今,一直流传清晰,有本有源、有根有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法书。

  临摹技艺高超且极为忠于原作

  在流传过程中,《万岁通天帖》也曾受到轻视。清代学者朱彝尊在《书万岁通天旧事》中曾提到过,《万岁通天帖》被收藏家项笃寿收藏之前,本为其弟项元汴所有。

  项元汴是明代卓越的收藏家,也是一个“富而好古”的商人。从16岁起开始收藏并以此为毕生之业。他收藏的艺术品数量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据记载,其“所藏古器物图书,甲于江南,客至相与品鹭鉴足,穷日忘倦。”

  项元汴虽喜好收藏书画,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将假当作真,将真当作假。项元汴收藏《万岁通天帖》后,以为是件赝品,心痛出了高价,懊悔不已。最后,他哥哥项笃寿看出这件《万岁通天帖》的价值,于是就用原价买了下来。

  项元汴之所以没有足够重视《万岁通天帖》,无外乎看到其是“钩摹”本,且有缺损。

  不过,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曾这样评说《万岁通天帖》,世传王羲之的书迹有两类:一是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一是唐代蜡纸钩摹的墨迹本。木版或石刻的碑帖,从钩摹开始,中间经过上石、刊刻、捶拓、装潢种种工序,原貌自然打了若干折扣,不足凭信。于是直接从原迹上钩摹下来的影子,即所谓“双钩廓填本”或“摹拓本”就成为最可相信的依据了。这类摹拓本当然历代都可制作,总以唐代硬黄蜡纸所摹为最精。它们是从原迹直接钩出,称得起是第一手材料。

  “古代没有影印技术时只凭蜡纸钩摹,同是钩摹,又有精粗之别。有的原帖有残缺,或原纸昏暗处,又给钩摹造成困难,容易发生失误。仔细观看,《万岁通天帖》钩摹时,就连笔画间大的飞白处,也摹拓得极为精细,犹如真实写出的一般。”从事中国古书画研究多年的董宝厚,每每提到《万岁通天帖》,都会忍不住地赞叹这件作品的临摹技艺。

  更难能可贵的是,《万岁通天帖》不但没有误摹之笔,就连原作纸边破损处,也都钩摹出来,这在复制王羲之的《初月帖》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极为忠于原作。

  (本文图片来源于相关资料)

  文物档案《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帖》纵26.3厘米,横253.8厘米。如今仅存的七人十帖书翰为: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书;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书;第三帖,王荟《疖肿帖》,行草书;第四帖,王荟《翁尊体帖》,行草书;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书;第六帖,王献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书;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书;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无申帖》)行书。卷前后钤唐宋间诸旧藏印。

  《万岁通天帖》曾刻入宋《元祐秘阁续法帖》《戏鱼堂帖》《汝帖》,明《停云馆帖》《郁冈斋帖》《真赏斋帖》,清《三希堂法帖》等帖内。此帖字体端庄凝重,笔锋圆浑遒劲,尚存隶书痕迹。如以晋人的简牍与之比照,就可看出此帖最具晋人书法的特点。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