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拜水都江堰 浩气绘史诗——《李冰父子和都江堰》创作札记

2017-03-17 10:29:23 梁时民、李锛、张跃进 

  呈现历史风云、画说文明进步、传颂中华经典、彰显中国气派……去年11月,那是瑞雪纷飞的北京城,“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举行。历时五年,无数个昼夜,我们从深钻历史典籍,到多次调查写生,再到反复修改打磨;从小稿到素描,再到正稿制作,焚膏继晷的日子里,我们五年“磨”一画。当今天这幅作品被展示在国家最高文化殿堂中,与其他145件“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一起铺陈出恢宏壮观的中华史诗图画时,我们才真实感受到她沉甸甸的分量。

  这些作品书写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彰显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展览结束后,还将永久陈列于国家博物馆,是为国之鸿宝,堪比重器。作为其中的创作者之一,我们倍感自豪与欣慰,而那五年的夙兴夜寐,从现在看来似乎就是弹指一挥间……

情怀:人民劳动的壮丽诗篇

  2011年12月,为创作具有强烈艺术魅力和鲜明时代特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美术作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决定联合实施“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工程作品主要表现自公元前有中华人文活动记载以来至1840年这段漫长历史时期中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涌现的杰出人物和文明成果,总投资1.5亿元,提供了150个选题,供全国的美术家们创作申报,同时聘请了50余位著名美术家、理论家和考古历史学家组成专家组,负责创作评议指导。

  我们三位四川籍画家梁时民、李锛、张跃进友谊诚笃,学术观点也较一致,因此,在接到通知后,立即就选题一事展开了讨论。我们从小都生长在巴蜀地区,对这里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也在创作中热衷于描绘本土自然风物。而都江堰以其功盖千秋的伟业和人民劳动谱写的壮丽诗篇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再加上我们曾多次去那里实地采风写生,对都江堰的历史功绩、自然景观、人文面貌如数家珍。因此,我们一拍即合,《李冰父子和都江堰》这一创作主题便诞生了。

  先秦的李冰是蜀郡太守,任职期忧于洪患,以民意为己任,身体力行,“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司马迁《史记》)。李冰是治水之首,功盖千秋。以勤劳、智慧称著的四川人民是治水大军,在治水中流血流汗,可歌可泣,留下的事迹像滔滔岷江水绵延千年。远古的故事随时光流逝,然先人的伟业让今人激情满怀。我们希望这幅作品用凝缩的历史空间形象展示出远古四川人的生存状态,为改变生存环境不畏艰险,敢于抗争大自然,与天斗其乐无穷的大无畏奋斗精神,张扬正能量,从正面讴歌华夏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而李冰治水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远古时代,其时使用的火烧裂石、竹笼装石、卵石筑坝……等施工方法又正好彰显出人民的集体智慧。同时岷江奔腾豪迈,倾泻而下,具有宏大雄强的气象和撼人心魄的力度,治水中男女老幼团结一致,为生存不畏艰辛、奋不顾身的劳动场景,正好激发当今现实生活中为实现美好梦想而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中国人民意志。

意象:跨越时空的烟云

  古语云:“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恩波浩渺连三楚,惠泽膏流润九垓。”要用有限的空间和形象,变现都江堰如此之气势、如此之功绩甚为不易。如何选好切入点、设置画面场景,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难题。

  《而庵诗话》有云:“古人善诗者,皆不喜以故事填塞,若填塞则词重而体不灵,气不逸,则俗物也。”这几句话开悟了我们的创作思想。历史画创作,就是要讲好历史故事,但不能以故事填塞。我们选择了化故事为情思,再化情思为意象的艺术手法,让形象说话,让意象感人。远古的故事,时间给它蒙上朦胧飘渺的云烟,除了一些确凿的史实外,都是令人遐想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正是我们意象的创造和艺术情感表达的福地。

  史载,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独特之处便是竹笼、杩槎的运用。因为当时的岷江水流湍急,投放沙袋、石头等都会被急流冲走,李冰便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大竹笼,装满鹅卵石沉江筑堤,又发明了用原木扎成的三角形杩槎截流。据此特点,在构图上,我们突破真实的限制,在情感的驱驰下大胆落笔:李冰率领群体民众治水的宏伟场面作为主要部分,是近景。其中,放竹笼的人群是主体,强捍的线性,如走龙蛇,是动态;运竹笼、挑夫人群是静态,强调动静对峙。同时,横向的白色竹笼与纵向的黑色杩槎交叉错落,纵横捭阖,构成画面主体骨架。动静、纵横、黑白,对比的力量齐奏出震耳欲聩的乐章,立象尽意,就像是我们从梦境中呼唤出来的场面。

  主体骨架确定后,堰区的特定地理面貌必须真实再现。我们又多次组队前往都江堰,有时一待就是一周。李可染说:“胸中丘壑,笔底烟霞。”此幅创作不光要画人绘事,还要表现都江堰的山水风貌和气势磅礴、云蒸霞蔚的意象。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著名景点,也需要选择部分进行代表性描绘。于是,我们在那里风雨无阻、实地写生,创作了大量山水实景写生稿,回来后经过整理提炼,最终形成了现在画面的布景。画面中,岷江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大S型的江水凶湧而下,从左上至右下,贯穿画面,犹如画面的龙脉,气韵油然而生。而这绵延千年的岷江水,正如华夏民族的血脉,生生不息……

  此次工程明确规定创作历史画。历史画与历史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尽相同,它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就都江堰一题来说,要根据史料,准确地歌颂人物和事件,尽量挖掘表现手段,展现治水的全过程。我们从敦煌壁画中的《萨垂王子舍身饲虎》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作品中获得了灵感,先贤的经典范式让我们增加了信心,寻觅到了出路。治水工程的主要过程是:烧山碎石,清理河道,运送石料,岸边立桩,竹笼护堤等。我们将以上不同时空的工作状况,巧妙合理地组合在一幅写实性画面中,跨空间跨时间,却又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来描绘,让观众身临其境,倍感真实。我们冀希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接合,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相结合,将中国笔墨与素描造型相结合。令人欣慰的是,在最后完成的画面上,比较妥贴地布局和安排了这些主要治水过程,让熟知都江堰治水工程的观众都能从中读出每个动人的细节和故事。

  2012年底,“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申报的各类绘画和雕塑形式的草图1000余件。我们顺利通过海选。根据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在又一次集中采风写生的基础上,我们对作品进行了完善。2013年3月,工程稿件的展览和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经过两轮的观摩、品审、票选,产生出165件入围作品,《李冰父子和都江堰》再一次通过评审,成功签约。

历史:来不得半点马虎

  此次历史画创作工程,题材是自选,四川送审的草图中“李冰与都江堰”有七幅,听说其他省份还有,说明这一题材深受艺术家们热爱。史诗般瑰丽的都江堰工程,人民敬爱的李冰父子,历经数十年磨难,治理了岷江水,蒂造了天府之国。千余年来莫不让华夏子民俯首模拜,令中外人士服膺敬仰。我们的草图有幸入选,是盼望,更是重任,我们清楚,这只是走了第一步,后面的路还更长,更艰难。

  2013年下半年,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先生带队的中国美协、国博的专家组来到成都,对西南地区的签约作品予以指导。专家组肯定了《李冰父子和都江堰》,但更指出了画中的不足,在1:1的素描稿上(5m×3.2m)还须解决:

  (一)治水民工的位置、组合、动势都比较成功,然李冰一行的位置不够明显突出,需要调整。

  (二)渔嘴、宝瓶口的位置适当,然渔嘴以上的岷江气势不够。“岷江之水天上来,成都农家年年灾”这是民谚,只有很好地表现岷江之水从天而降,如雷霆万倾之势,才能体现治水的艰难和治水后的功绩。

  (三)李冰治水是先秦时期,那时铁器尚未出现,大量使用的是木、藤、石、绳等工具,使用原始工具,既要动作合理,还要有美感。

  (四)当时的岷江两岸,山石崔嵬峥嵘,传统文人山水画概念化的山石画法不符合真实历史环境,必须写生解决。人物造型要力求更加严谨和个性化。我们笔下的先民,具有粗犷、豪迈的特点,这些是从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中吸取了营养。因此,不论山石、人物都当有顽石之拙的粗朴特质。

  (五)李冰父子的服饰是按照都江堰李冰父子雕像上的服饰所画,但一位服饰学专家当场就指出这些服饰不符合历史背景,不是先秦服饰。

  (六)画面上人们抬竹笼的动作缺乏科学依据。“几米长的竹笼装满鹅卵石,重量起码上千斤,三四个人怎么抬得动?”

  确实,其中许多问题与我们在创作时只从美学角度来考虑有很大不同,这就是历史画,在艺术创作的同时,还历史予真实。

  听了专家组的点评,我们深感失落,一是为对历史画的细节问题还考虑得欠周全,二是为将要进行许多地方的修改而感觉力不从心。特别是专家们对抬竹笼的否定,意味着我们整个主体画面都要重新更改。但是,只有尖锐的批评,才能使我们迎难而上,再接再厉,收获更丰硕的果实。于是,短暂的沮丧后,我们振奋精神又一次到了都江堰。这一次我们特意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局内部展览馆,详细聆听了讲解员的介绍,竹笼的难题迎刃而解:原来竹笼是先放到河里,再装石头,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先装满再抬下去。所以,抬竹笼的画面只需稍作调整即可。

  心情大好的我们在都江堰住了下来,每天写生,细致观察各个时段水流的过程、变化,又到广元写生。因为那个地方的水流湍急,更接近都江堰修建前的水况。为了弄清先秦服饰,我们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请教了有关专家,最终确定了服饰样式。

团队:难以忘却的记忆

  素描正稿在精盖求精,反复修改的日夜中脱胎而出,厚厚的图画纸多次擦改,纸背多处被穿透。功夫不负人,充分完美的素描,为后来在宣纸上挥动笔墨时带来无尽的惬意和顺畅。

  一幅历史画,往往由三个阶段完成,小稿、素描稿、正稿制作,即上宣纸、上画布、上版。其中素描稿是关键。此次创作工程,领导、专家三次到各地画家工作室巡视,提出修改意见,都是在素描稿的阶段,他们一旦认为达到要求,就放手让作者凭个人的经验和技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作品也是一样,五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小稿,五分之三用在素描,最后五分之一用在正稿的笔墨制作上。

  我们团队的三位画家,都是资深的中老年画家,多年的个人实践,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梁时民、张跃进擅长整体把握和山水创作,李锛擅长人物刻划。因此,在合作作品中既要发挥各自的个人特色,又需要画面整体风格的统一。开始之初,我们对于作品有许多不同的见解,也产生过争论,但创作就是这样,越争论越成熟,我们经过了一系列磨合的实验后,最终找到了能让每个人都自由发挥又能“约法三章、和谐统一”的路径。实践证明,我们的团队是坚韧的,我们的合作是成功的。

  为了完成作品,我们每年都要集中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写生、创作或研究。每次集体创作都是在梁时民工作室里进行。工作室200多个平方,面积太宽以至于不好安装空调。冬天烤炭火,夏天吹风扇。正稿制作时间正值酷暑,虽有几台风扇,室内仍热得像蒸笼,我们只好光着膀子画画。作品中涉及诸多人物,我们三人外加煮饭的李师傅便轮流做模特,摆造型。抬竹笼、放竹笼、划船、挑担子、赶马车、烧木材……也有不少笑料。画画之外,烹茶聊天,交流画艺,我们三人的“小日子”过得其乐融融。寒来暑往,几易春秋,共处的时光让我们彼此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也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

  “画里”难,“画外”亦不易。正稿制作时,拷贝素描稿的设备是一大问题。我们找到了几扇别人丢弃不用的玻璃门拼接在一起,把素描稿压在玻璃门下,再在下面安装了20多盏日光灯,最后在玻璃门上放上宣纸。这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自制拷贝台。另外,创作时因为作品尺寸太大,我们专门绑了高凳,爬上爬下,十分麻烦。即便这样,画作也需不时挂到墙上或取下,非常不便,作品也易损坏。一天,年过七旬的李锛突然灵机一动,把画作绑到晾衣杆上,利用自动晾衣架的原理,画作一下得以轻松升降。

  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日日夜夜,点点滴滴,但大家自始自终都一丝不苟,小到一只手、一块石都不马虎,都使出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创作时间前后持续三年,回首过往,记忆犹深。可贵的是我们中有的画家身患重症,仍坚持工作,还有岷江落水,架上遇险等事故,均一笑了之。

  记得在“中华史诗美术大展”的开幕式上,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表示,此次展览是广大美术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是推动美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的一批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美术在历史画创作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它将以历史性的美术创作巨大成果而载入我国文化艺术史册。

  是的,从“高原”到“高峰”,攀登的路将永无止境……

  梁时民、李锛、张跃进

(责任编辑:无此用户[419])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