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涛 廖慧兰:取诸怀抱与兴之所至
2017-03-20 10:01:45 梁腾
乡村放映员 局部(雕塑) 廖慧兰
古韵(国画) 137×69厘米 2012年 尚涛
本报记者 梁腾
人物名片
尚涛,国画家、书法家。1938年生于北京,195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广东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广州美术学院院外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尚涛
廖慧兰
廖慧兰,雕塑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196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曾任广东幻灯制片厂美术编辑、广州美术学院附中专业教研室主任。
1985年,一个名为“半截子画展”的十人作品联展曾轰动京华,尚涛是其中的中国画方面的代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劲堃评价说:“尚涛是我们广东美术界很特殊的一位人才,他以多样的学理背景和丰富的学养形成了大气磅礴而不失国画意趣的风格。”尚涛还是广东第一位招收书法研究生的教师。其第一届书法篆刻研究生、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副院长马新林赞叹道:“尚涛先生的画能融书法与画法而开拓新的境界,在于他广博的学养以及在艺术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这种从艺精神也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来者。”
在中国现代百年雕塑中,女雕塑家是凤毛麟角。廖慧兰曾是版画专业学生,后从版画专业转到雕塑创作,而且延续至今。对于艺术上的“改行”,她说:“因为兴趣才改行,因为热爱才坚持,因为坚持才获得机遇和快乐。”如今年近八旬的廖慧兰仍以充沛的精力塑捏敲打,继续创作。她的雕塑傲然自立,巾帼更胜须眉。作品不仅体量大、数量多,更富有丈夫气概,大方伟岸,明快爽朗。
2月24日,“取诸怀抱——尚涛水墨作品展”和“兴之所至——廖慧兰艺术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展示了这对艺坛伉俪数十年来的艺术佳作。展出的60余幅尚涛作品,体现了他的绘画主张,“中国画既要坚持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要坚定地走向现代化”。这还是廖慧兰的首次个展,50余件雕塑和近百件手稿、素描、版画等纸本作品,充满了女艺术家独有的敏锐视角和温情关怀,赋予了作品中的女性一种超越时代的共性之美。
打破程式才会显现自己
美术文化周刊:你当时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的经历是什么样的?美术史上众多画家中,哪位对你启发较大,如何看待向前人学习?
尚涛:我入学时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当时的风气是强调风格。国画系分蒋兆和的写意人物工作室和叶浅予的工笔人物工作室,我在蒋兆和工作室学习,同时也涉猎山水、花鸟。一年之后又分专业,我选择了李可染先生的山水工作室。
毕业之后由于社会环境没有机会搞山水画创作,考虑到书法更易与写意花鸟创作相结合,所以就开始以花鸟画创作为主。在大学期间只能接触到很基础的东西,真正距离专业创作差得很远,需要自己不断在创作中摸索、研究、锻炼和提高。要想成为一个专业画家,一定要在毕业后有独立的研究能力。
国画我喜欢吴昌硕,他的个性我很喜欢,但是并不能用他的个性代替自己。比如有人学李可染,可以像其面目却难以达到他的精神内涵,李可染的生活学养所形成的个性是其他人学不到的。学习如果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感受,是不行的。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视角,我希望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语言。打破程式,关键在于认识和理解中国画的特征,甚至还要理解西方绘画,自己的表现方法才会逐渐显现出来。
每天改进一点点
美术文化周刊:迟轲教授曾评价你的花鸟画“意境新颖而不落窠臼,因而创作出了一个特有的艺术天地”,你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尚涛:要不断画,不断发现新的追求。我不想画跟古典绘画一样的花鸟画,齐白石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就学他的精神、理论,而不是技法。我们如果要学习古代经典,仅停留在这里是不够的,在创作中还要吸收现代元素,从精神内涵到笔墨技巧,从个性的表现到审美都要有新的内容。一方面要学习前人,另一方面又要摆脱历史上的标杆,要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方法、笔墨技巧、个性发挥。
创作中其实也会碰到很多困难,但不能只套用现成的方法,一定要自己解决问题。有时心里想得好,但画出来却不是那个样子,所以总要每天画一画改进一点。我的画并非一蹴而就,是画了很多稿,慢慢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出来才停止——这个过程就需要执著。
艺术应该自由竞争
美术文化周刊:你曾改革艺术教育,为岭南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也为延续广州的城市文脉做出重要贡献,你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廖慧兰:艺术这件事,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特点的,每个时代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只要这片土壤是健康的,任何种子埋在这里都可以变成树木花果。在教学中,我不会打击学生,成绩不太好的尽量找到他别的优点。教学相长,一个好老师应该敢在学生面前示范,示范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而教学也能提高自己的眼力,让自己的艺术更加成熟。
现在的创作环境自由多了,我不希望用我们过去的条条框框去要求学生。我也是过来人。对年轻人不能打压,人总会成长。我相信,群众是艺术最好的裁判,时代最能锻炼一个人。艺术应该自由竞争,只有优秀的艺术品才会留下来。
每件作品都是新的探索起点
美术文化周刊:赖少其曾说版画艺术和文学、音乐的修养丰富了你的审美力和想象力。你有哪些创作经验与大家分享?
廖慧兰:我在创作上是敢于尝试、不守旧的,总在不断否定自己寻求突破。做学生时有一次画女头像,当时油画系教授看到说“已经很好了,不要再动了”。我就思考是不是真的不能再画了?我觉得应该凭自己的感受画,哪怕失败也能得到经验,为了成功而成功是很表面的。
我的画在某些方面追求大刀阔斧,珂勒惠支对我影响很大,她画得很有力量,很有号召力。我在面对西方雕塑作品时,会点评出好与不好,唯独在米开朗基罗作品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不论他的概括性、分量感还是构图,都是于静中释放力量和美。我还喜欢街头的现代雕塑,也不反对现代装置艺术。
我在创作上没有很固定的理念,但每件作品都当作新的学习、探索的起点。我不会永远都是一个面貌,常根据不同因素和场所“借题发挥”。老师给我写的信中曾说:“你心中好像有个高度,永远在攀登,永远不满足。”我回答他说:“我像祖屋前的山坡,看似比前面的平川高,但比背靠的大山矮得多。”从历史上讲,罗丹、布德尔、米开朗基罗、潘鹤等都是大山,一个人看自己的成绩应该要辩证、客观。作为艺术家,我还会追求改变。雕塑的构图是很考验人的,突破曾有过的构图、形式感和内容很不容易,要深入生活才能发现更多别人发现不到的美,从而在艺术语言上有自己的特点。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