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国第一古玩家族”代表人物张宗儒的收藏之道

2017-03-23 09:59:55 郑成航

不唯“古”,但要唯“美”

羊脂白玉大碗及珊瑚红瓷器底座

  人物名片

  张宗儒,1938年出生于上海,其父张仲英乃95年前名震上海的古董大家。张宗儒从事古玩行业六十余年,如今回到国内。记者在杭州德龙拍卖有限公司内,见到了这位名震一时的海外著名收藏家和古玩商人,听老先生讲述了他的“古玩家族”和他一生的传奇故事。

  家学渊源

  打开香港的古玩新天地

  说起张宗儒先生的古玩传奇,不得不提他的出身——“中国第一古玩家族——张氏”。

  清末民初,苏州桃花坞有位著名的金石、篆刻大师张楫如,十六岁时就已技艺精湛,尤善微雕。有一年,正值慈禧太后生辰,李鸿章准备了一套明代的漆器果盒作为贺礼。果盒原本是素面,李鸿章找到张楫如,请他到北京的府上雕花,果然精妙绝伦,慈禧太后大为赞赏。

  后来,张楫如带着12岁的儿子张仲英(张宗儒的父亲)来到上海。1914年,张仲英16岁时,张楫如为他盘下了聚珍斋,张仲英就成了年轻的古玩店老板,成为民国时期上海滩古董界的翘楚。

  张宗儒是家里的第十个孩子。1957年,张宗儒来到香港,继续从事古玩事业,并于1962年开办了“藏珍阁”。店址最初在香港半岛酒店,后来又扩展到海运大厦。经过悉心经营,成为当时香港叱咤一时的古玩商人。

  香港的古玩拍卖市场,也是在张宗儒兄弟的带头下兴起的。1972年,张家的世交、大收藏家吴坤生过世,他生前的大批藏品无法平均分配。吴坤生的儿子找到伦敦的苏富比拍卖行,希望能把藏品拍卖变现。苏富比方面则说:“香港距离遥远,似乎也不会有多少生意,来做拍卖开支过高。”几经交涉,苏富比终于同意了,但要求无论拍卖结果如何,都要让对方付出一笔资金。当时送拍的藏品近2000件。张宗儒兄弟知道这批藏品价值很高, 于是,“我们两兄弟就拼了命地买进”。其他买主看到后,也跟着抢购,最后卖出了1990件藏品,只有一件流拍。苏富比方面十分震惊,也开始筹备在香港开公司。三年以后,苏富比进驻香港,成为第一家进入香港的外国拍卖行。“假如我们两兄弟没有抢购的行为,把拍卖的氛围搞起来了,苏富比很可能不会来到香港。”

  收藏必须坚持古、稀

  更要注重欣赏价值

  如今,张宗儒还在收古玩,遵循“每卖出三件普品,就买进一件精品”的方法。他收古玩有几点原则,第一点就是“旧”,即保证藏品是古代的真品;第二点则是“稀”,即工艺稀缺,无法仿制的普品;第三点则是“玩”。所谓“玩”,指的是藏品精美好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玩只有‘古’还不够,我去长城脚下捡一块砖头,古则古矣,但只能作为考古研究,何谈赏玩?”只有兼备“古”和“玩”,可以把玩,也可以陈设,才是值得收藏的,而不是“逢古必收”。第三点尤其重要,“为什么雍正时期的珐琅彩这么受追捧?就是因为它足够美。”

  此外,收藏也要注重“物以稀为贵”。因此,同治年间瓷器的价值未必不如乾隆朝,因为同治年只有短短的13年,又因其特殊的政治含义,此时生产的藏品非常有限,因此格外珍贵。

  但是,收藏最重要的还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有一次,张宗儒参加香港苏富比拍卖,在玉器专场上,有一对乾隆年间精致的羊脂玉大盘,可惜没有底座。他虽感遗憾,却因为喜欢,经过几轮叫价终于收入囊中。到了后一场瓷器、杂件类专场,他又看到一对乾隆珊瑚红描金花高身瓷器座子,因为不完整,场上诸公都没有竞拍的兴趣。张宗儒一见之下,却觉得此物既稀罕,又精美,便毫不犹豫地将它买下,在场的同行十分不解,认为张宗儒此举简直如同门外汉。事后,张宗儒才得知,他拍得的白玉大碗和瓷座居然是配对的,只因拍卖行的分类规定才一分为二。张宗儒如梦初醒,欣喜若狂。“如果这对珍品分开以后,被第二个买家拍到,将成为永远的遗憾。”这组藏品也成为张宗儒珍藏至今的“非卖品”。

  对处于深度“调整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张宗儒也十分关心。近日,张宗儒就来到了白马湖畔的杭州德龙拍卖。这是一颗拍卖界的新星,而张宗儒作为“中国第一古玩家族”成员,是百年老牌收藏家族的代表。他与德龙拍卖的合作思考,在当下急剧变化的艺术品市场,树立了标杆,也给广大藏家提供了可以信赖的风向标,可谓艺术品市场新老合作的新尝试。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11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11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