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汉唐昆明池水系的考古勘探与试掘(2012-2016)
2017-03-24 16:43:32 未知
——关中地区夏商周、秦汉水利工程的集中发现,汉唐都城近郊水系考古的突破性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
昆明池是汉武帝在上林苑中开挖的大型池沼,延续到唐代仍不断疏浚,是首都地区规模最大的池沼水体,宋时逐渐沦为农田。
196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开展丰镐遗址考古、2005 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受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委托,先后开展昆明池遗址考古勘探。两次勘探在基本确认昆明池位置、周边遗址分布及进出水口所在的同时,对昆明池池岸、池内高地、进出水口的认识均有较大差异,并与文献记载不同,历史地理学者对此一直持不同意见。
2012 年秋至2016 年夏,受西安昆明池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委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在配合陕西省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先后对项目设计的汉唐昆明池区域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获得了以汉唐昆明池为中心水系的新认识。
一、昆明池池岸的位置与池深确定
勘探确定,昆明池北岸位于今丰镐村南高地,顶部残宽约20-40 米,底部宽约80-110 米左右,厚约5-8 米。西岸位于上泉村东南向南经斗门镇至石匣口村北。南岸线从石匣口村北向东随地形延伸,西端为昆明池进水口所在。东岸线在石匣口村东北折至万村西后向北。东岸线上发现东向出水沟渠,将池水引入东侧漕渠。东岸线北段分早晚两期,试掘确
定,早期池岸从西汉沿用至唐,晚期池岸为唐代扩大后形成。早期昆明池约14.2 平方公里,唐代扩大为15.4 平方公里,池中无岛屿,池最深约3.3 米。
二、昆明池进水区、出水渠道与汉唐漕渠的发现与确定
经调查勘探,昆明池水来自秦岭石砭峪,在香积寺向西到西甘河村西后北流至石匣口村西,进入一面积约11500 平方米的进水区。该区通过一系列生土区隔,在控制流量、流速
后将来水引入昆明池与漕渠,而多余之水则通过池岸西侧沟渠排走。在昆明池南岸线南侧发现大型沟渠,其从昆明池进水口区东部取水后东流,在蒲阳村西北折向东北、在下店村
北流,并先后接纳昆明池东侧排出之水。经试掘,沟渠的时代从汉至唐,与文献所载汉唐漕渠的时代与走向基本吻合,判断其为漕渠。
三、意外发现的夏商时期环濠聚落
在勘探确定昆明池东岸过程中,于昆明池东的太平村、万村、刘旗寨一带发现一东西约780、南北约340 米、面积近20 万平方米、外围一道宽15-25 米沟渠的较大遗址。后在环
濠西南东西950、南北350 米勘探区内发现大量灰坑及文化层堆积,表明遗址面积不止于环濠。据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对遗址出土人、兽骨标本测年显示,遗址的校正年代范围
从2040BC 至1400BC,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所定的夏至商代前期。
四、滈水及镐京东、南界的确定
在斗门水库起步区勘探中,在昆明池池底淤泥下发现一条位于镐京遗址东、南侧的西南——东北向沟渠,勘探长约4200 米以上。试掘确定,沟渠大体开凿于西周时期,沿用至战
国,昆明池开凿后被淹没淤平。勘探确定,沟渠以西密集分布周代灰坑、墓葬、车马坑等各类遗存,沟渠东、南侧未发现同期遗存,显示出沟渠应为镐京遗址的东界及南界。据文献记载,沟渠为滈水。
昆明池下早期沟渠
2012-2016 年度的汉唐昆明池考古勘探与试掘,第一次从考古学上确定了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的昆明池池岸及进出水系统、第一次从考古学上确定了攸关汉唐都城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漕渠渠首及部分渠线,共同构成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汉唐水利工程考古,清晰的揭示出汉唐最强盛时代水利工程的宏伟面貌。与此同时,第一次从考古学上确定了滈水的位置所在、第一次从考古学上确定了周代丰镐遗址东界的位置,是几十年来周代都城考古的突破性成果。
(责任编辑:程立雪)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