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文物医生”,用匠心修复时光碎片

2017-03-27 16:01:20 未知

  平日里,见多了博物馆陈列的各式文物,但却极少有人有机会接触到文物修复的过程。昨日,借由在山东博物馆开展的《匠心神韵——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参观展出文物的同时,记者近距离观看了青铜、纺织品出土文物的修复过程,并在随后采访了相关修复师,揭开了千年文物如何改头换面的神秘面纱。

  一点一滴,它们就这么改头换面了

  步入《匠心神韵——山东省文物保护修复技艺展》的展厅,记者一眼就看到了坐在修复工作台前正忙着的山东博物馆文保部文物修复师王志成,他右手拿着的一把手术刀让他像极了一位正在做手术的外科医生。细聊之下才知道,此时他手中的是件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文物青铜尊,出土于临沂兰陵,原本是一种酒器,后来演变成为了祭祀时的礼器,而手术刀,则是为其除锈的工具之一,“这种刀子对文物损害小,是青铜器除锈的常用工具”王志成说。

  王志成还告诉记者,对于出土的青铜器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有害锈”:“必须用机械的方式一点一点除去,不然它们会慢慢传播腐蚀,最后整件文物就彻底损毁了。”随着王志成修复动作的逐步推进,在一旁同样主修金属的山东博物馆文保部文物修复师黄瀚东进一步介绍称:“清除有害锈只是第一步,然后还要在除过锈的金属表面做缓蚀、封户,也就是刷上一层与外界隔绝的保护膜,不让它再与空气有直接反应,之后还要再封一遍,才能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让器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这个过程,也需视文物损坏的程度长短不一,“像我手里这件算是保存比较好的,大概也需要一个多月的修复时间。”王志成说。

  而在展馆的另一边,山东博物馆文保部主修纺织品的两位修复师则在现场忙着“穿针引线”,展馆里不少纺织展品就是出自她们之手。曾参与修复过战国时期纺织品的修复师庄萍告诉记者:“目前我们修的项目是明朝朱檀墓(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当时的纺织品特别多,所以现在馆里修复的最多的(纺织品)就是明朝时的东西了。”同时,她还透露,与坊间大家普遍认为的“东西越老修复难度越大”的印象不同的是,“不同年代纺织品的材质不同,但也大同小异,所以纺织品的修复步骤和年代无关,主要在于它破损的程度、保护的好不好。”

  修复难,考古现场保护是出路

  采访中,此番受聘为“山东省文物修复师”之一的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负责人吴来明告诉记者,文物修复,除了早先提到的财力、人力匮乏等普遍的难题,不同种类的文物亦因其不同的特性,也为实际的修复工作带来了不同的困难:“在以前,文物都是破了再去修,修复师父们都是凭经验,以青铜器为例,现在科学证明,很多有害锈必须先进行检测分析,才能更好的结合传统修复工艺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修复。”但即便是这样,黄瀚东无奈的表示:“目前修复的目的只能是延缓它们腐蚀和损坏,而不能从根本上停止腐蚀。”

  有别于金属器皿的修复过程,在庄萍口中,记者得知看似简单的纺织品,实际修复过程中却有着更多的细碎问题:“比较难的步骤就是对纺织品的染色,我们不能用文物修文物,但市面上又很难找到与文物同一颜色的纺织品,我们就只能按照原来的原色填色、做旧。比如面对破损较严重的文物,所有脱丝的部分都需要一点一点重新组织,最轻度的破损也需要大概一两个月的修复周期,破损程度高的甚至需要整年时间。”

  此外,黄瀚东透露,虽然目前文物建档已经越来越规范,但依然不够全面:“比如铁器,我们现在对这类文物的修复已经暂缓了,就是因为国家的相关规定还不够规范。”

  而同样受聘为“山东省文物修复师”之一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文保部、研究员李化元亦直言:“不仅仅局限于金属和针织品,陶器、书画等文物的修复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必须提倡考古现场进行保护,搞实验室考古,与现代科技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发掘到更多的有效信息,在完整保存文物的同时,让这些古老的文物为现代人提供更多连接古今的信息。”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陈小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