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潘公凯说“笔墨”:中国画笔墨的精神性

2017-03-28 16:53:41 未知

  “笔墨是中国画传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独特的形式语言体系,这套形式语言体系是中国文化大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一种中国式的视觉表达方式。”——潘公凯

  笔墨的独立

  笔墨为何唯独中国有?为何会在中国而不是在其他国家形成?为什么没有在古希腊形成?为什么没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形成?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绘画过早的精英化。

  不仅文人画画,连皇帝也画画,梁元帝萧绎就是个出色的画家。中国知识精英过早参与了绘画行为,便把他们的文化修养带入到绘画创造发展的过程中。于是,儒家“游于艺”、“文以载道”的思想,重神、重意、重主观情绪的表达等理念,很早就被纳入到绘画创作中。

  苏东坡作为当时社会公认的大学者说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样的论断,不仅高妙,而且新颖,而他的这种见解又主导了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换句话说,这种不把摹拟写实看成是艺术最高成就并以此为重的思想给笔墨的独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画理与程式

  笔墨之所以能够独立出来,与中国画画论中非常重视的“理”有关。这个“理”从大略意义上说就是客观对象的结构。“理”是内在的结构,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内在规律,比西方人所说的“结构”涵盖面要宽。

  中国人用“理”去概括和归纳,就找到了一种表达这种无常形而有常理的对象的办法,这种归纳的结果就是“程式化”。笔墨真正的独立和程式化语言的形成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程式化语言的归纳、梳理和系统化,笔墨就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

  而“程式”到底是什么呢?大略地说,程式是比较概括、简练、稳定的“图式”,是一种特殊的图式语言。艺术家不可能凭空创造,对前人图式的改变就是创造。因此,无论是“图式”或“程式”,都是学习绘画和造型艺术的入门途径。

  两种不同的写生方法

  写生在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与西方绘画是不一样的:西方是必须对着静物、模特,看一眼画一点。中国画家以往则主要是对程式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对程式的修正来达到直接表现特定对象的物。

  其实,实证心理学的科学成果已经回答了我们争论不清的写生与临摹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已经验证了临摹和学习在绘画过程中的重要性,更证明了创造不能凭空产生,是要以前人的图式为起点的,了解和学习前人的图式是创造的起点,否则任何所谓的创造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笔墨与程式

  笔墨是在程式化的过程中独立出来的一种中国绘画特殊的视觉语言,它与程式化的过程在整个中国画的发展演进历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有了程式,笔墨才有独立生存的余地,或者说笔墨的独立的审美价值才有其存在的空间。反过来,笔墨的发展又促进了程式的进一步概括、梳理、丰富、完善,推动程式不断往前发展变化,这和笔墨的发展是相得益彰、互为因果的。

  写意水墨画的兴盛成熟,写意水墨画的兴盛成熟,说明笔墨作为一种独立的中国式的视觉表达语言,已经真正地建构起来了。

  “自我”与“人格”

  笔墨说到底是一种语言,语言是要表达精神内容的。笔墨语言所表达的主体的精神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是表达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崇尚的人格、风范——也就是中庸、博大、坦荡、高雅的一种气韵。这种气韵既是艺术作品的趣味、风尚,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内核与人格理想。

  从世界范围来看,笔墨是传统中国画在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形式语言方面的一个独特创造,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笔墨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精英们的独特创造能力。

  三角金字塔

  中国书画传统主脉的内在结构是书画创作、书画理论、书画鉴赏与知识精英人格理想之间的“三角金字塔”关系;而在这个三角金字塔中,又有一个贯穿联系的枢纽,那就是笔墨呈现。这是中国人的独创。

  正是在这个结构中,突现了笔墨的重要性和在世界审美文化史上的价值。这个三角金字塔结构的本质,简括地说就是画与人的关系。

  笔墨与传统

  笔墨是传统中国画视觉形式语言中精英化的特征,是中国画语言体系当中的关键和枢纽,但是笔墨并不是形式语言的全部。形式语言除了笔墨之外,还有中国画特有的色彩运用、章法、造型、意境等其他组成部分,但笔墨在这个组成中是一个关键枢纽。在我看来,在后期文人画中,笔墨语言是意境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画传统中还有其他丰富的语言技法需要传承发展。

  如何看待和理解传统,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每个艺术家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而在我看来,精英化的传统就要按照精英化的方式继承,民间的传统就要按照民间的方式继承,不能混同起来,要分别处理才好。

  近代笔墨趋势

  透过笔墨,看到的是艺术家的内在修养,蕴含的是知识精英的人格理想,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思潮和民族精神——这就是笔墨作为中国画本体结构核心的价值根源。

  时代巨变,沧海桑田,文化语境已全然不同,在当今全新的国际化氛围之下,能不能将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研究与转型做好,建构出新形态、新局面,不仅是我自己有兴趣思考探索的问题,而且更是期待着有志于此的同道们来共同努力了。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