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中外珐琅美术馆:打造珐琅艺术的国际交流平台

2018-06-01 09:14:31 未知

景泰蓝国礼《友谊之船》典藏版

  幸鹏

  “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据记载,清乾隆皇帝对景泰蓝之嗜极深。小到手上的扳指,大到桌椅、床榻、花瓶、熏炉都用的是景泰蓝,甚至还在紫禁城设置了专门生产景泰蓝的造办处。走进北京故宫博物院,能看到不少景泰蓝艺术珍品,工艺之精湛让人惊叹。因此,很多人认为景泰蓝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并且原产于中国。其实,景泰蓝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舶来品”,特指珐琅器中的“铜胎掐丝珐琅”。

  在北京,有这样一家美术馆,它以展示世界珐琅艺术珍品为主旨,聚集景泰蓝、画珐琅、錾胎珐琅、珐琅彩瓷、七宝烧等珐琅艺术珍粹,构建高品质、多层次珐琅艺术空间,引领人们走进穿越时空、高贵典雅的珐琅之美,这就是中外珐琅美术馆。

  中外珐琅美术馆蜕变于中外首工美术馆,致力于传统珐琅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促进中外珐琅艺术的融合与发展,是一个专注于铜胎掐丝珐琅、画珐琅、珐琅彩等珐琅艺术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珐琅不等于景泰蓝

  珐琅艺术最早诞生于希腊。考古学家曾在希腊普鲁斯岛发现了公元前12世纪的6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学界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

  按照制作技法的不同,珐琅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根据材质的区别,又可分为铜胎珐琅、银胎珐琅、铁胎珐琅(搪瓷)。简而言之,珐琅就是在金属做成的胎上施以有颜色的釉料,并进行烧制,使其更具观赏性。

  在元代,远征欧亚的蒙古大军将欧洲的錾胎珐琅工匠掳到我国,为蒙古贵族制作錾胎珐琅器,由此,阿拉伯地区的金属胎珐琅制品传入中国,錾胎珐琅也成为最早传入我国的珐琅品种。

  从此,珐琅开始了作为皇室御用的工艺品的历程。直到明景泰年间,珐琅工艺才开始流入民间。因为当时多用蓝色,且底部带有“大明景泰年制”的款识,故有“景泰蓝”的称谓。中华民族的能工巧匠,在原有珐琅制作工艺之上,运用青铜和瓷器工艺的同时,融合了绘画和雕刻技术,使得景泰蓝摇身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珐琅器的制作在清代康雍乾盛世达到顶峰。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景泰蓝再度受到西方人的青睐,开始大量出口,民间的景泰蓝商号纷纷开张,基本可以保持清代的官造水平。到了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珐琅器的外销中断、企业倒闭,这一时期的珐琅制品大多品质低劣、产品单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成立特种工艺品公司,梁思成、林徽因在清华大学主持了工美研究小组,带学生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并对传统技法进行反复实验,使得景泰蓝这一工艺起死回生。

  让珐琅艺术进入大众视野

  提到中外珐琅的文化交流,不能不提到中外珐琅美术馆的馆长朱景优。朱景优曾任中外首工美术馆执行馆长,他前些年投身珐琅艺术品事业,源于对珐琅艺术的由衷喜爱。

  在他看来,一件华贵、几近完美的珐琅器,一件包含着人类温度、不能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的艺术品,是可以传世的。近几年,恰逢景泰蓝器物在拍卖市场上屡破天价,景泰蓝也多次作为赠送外国元首的国礼,中国的景泰蓝艺术再一次走向国际视野。这是珐琅工艺的契机,也是珐琅器作为新兴的收藏品、艺术投资品的契机。

  朱景优表示,从艺术品级别上说,珐琅器堪称真正的大师杰作。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会慢慢凸显出来,被世人所承认。而只有进入大众视野、被大众审美所认可的产品,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升值空间。

  他认为,在当今时代,美术馆应更多地起到桥梁作用。一方面,中外珐琅美术馆作为业界平台,联合中国顶级的景泰蓝工美大师、专家和资深藏家,和国际知名艺术家、研究者和博物馆进行国际化的交流,重新将珐琅器推向市场。另一方面,中外珐琅美术馆在探索如何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流行观念的新产品。比如,中外珐琅美术馆曾请设计师设计出镶嵌景泰蓝面板的花梨木鼓凳,深受市场欢迎。

  千工百序,大器始成。无论是盛世国礼,还是新兴的景泰蓝饰品,朱景优的中外珐琅美术馆,让更多的珐琅艺术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中国文化报《文化财富周刊》与中华网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刘倩)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