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光泽自助”七木空间—宋猛与光泽的剧场“致幻”

2017-04-05 09:45:17 未知

  七木空间于3月19日开启宋猛个展《光泽自助》,展览围绕光泽为支点,提供观者自助的剧场,在展览现场各取所需。

  作为艺术家的第一个个展,宋猛根据空间的特点与条件,呈现了八组作品。这个展览中,宋猛利用物体与对投射在其上面的光所产生的反射或选择性吸收的物理特点,作为认知语言,在空间中进行媒介置换(致幻)。

  《种子模型·静观众妙》纸黏土 2017《种子模型·静观众妙》纸黏土 2017

  物体对光的反射、吸收及透过的程度、反射方向不同,产生颜色、光泽等。光泽是物体对光的反射和吸收能力。于观者而言,对本次展览中,可供自助的致幻语境内,个体对光泽精神化的解读可以被视为本次展览的折射,而此折射强度反观至观者内心,被视为“光泽”。宋猛将这个展览自助交流视为一种感知邀请,所有交流的语言来自于对光泽投射到的自身。如艺术家所说:“光泽这个自然物可以成为一个东西的前后缀,从名词变成形容词,或通假的意味等等。慢慢折射成了认知和理解的方式。”

  《光泽自助》中《诱发的高度》是艺术家许久以来的感知收集,它是对光的洞察与阅读的姿态,以及对声音想象上的捕捉,被其视为感知的诱发,以广义的光泽的精神属性作为发出的矛。《有幸的·失效》将展厅视为光学成像空间,用以引入光泽“折射”的自然属性;《同步·蜃景》是对语境的调动与连接,借用海市蜃楼中的折射原理,同步一段心理跨度的感知模拟;《光出无心》是人们试图找寻,并找寻的到的一个自然礼物;《素读》是艺术家对自然的“平常之物”的书写,把握时机中的微妙,尝试光泽物化的荒蛮故事;《可提供的乐园·乒乓洞》调动诸多介质来制造一个同“光泽”交集的想象空间,试图模拟一个测量直觉、知觉的空间乐园。《种子·静观众妙》借助可塑化材料,以及观者对“光泽”种子的塑造,是艺术家在形式上对“自助”的兑现及一个未结之结。《泉》在展览结束前,作为一个返场转化,是艺术家对自己设定的移交和质询。

  关于艺术家:

  宋猛,生于1980年,现工作生活于广州和北京。曾分别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微博)。

  深入了解艺术家宋猛:

  光泽来自混沌——关于光泽自助的一次对话

  Q:艾思 A:宋猛

  Q: 你是哪一年在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

  A:2006年,观念和材料方向。

  Q: 在校期间,你对自己所在专业的认识同以往变化大吗?主要是?

  A:本科后,跟学校的关系反到是间接的,除了绕不开的艺术史上的大咖和流派,2006年皮力策划的YBA“余震”是有影响的,对传统架上雕塑的学院训练是一个段落上的结束。反之什么是/是什么(艺术)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和质询,开始了这个段落的焦虑和不安。

  Q:不安了多久?怎么处理这种不安?

  A:觉得生活更重要,就开始了生活的段落,心里角色上有调整,但问题还在,慢慢有了旁观者的角度,才开始感觉有做点什么的理由。

  Q: 所以研究生毕业后的创作,主要关注什么问题?

  A: 一直都不会不慌张。是个一直的问题。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做点生活之外的无用功似乎是镇定剂。研究生期间对“是什么,运动,存在”有感觉,当时能转化的只是动态物质化的可能性。

  Q:做无用功就能镇定下来吗?现在也这么看?

  A: 是生活的反作用,无用之用更偏向老子提到的使命感。有用和无用是在具体语境里的有和无的用。现在也会这么看。所谓有用,相对指的是即时有效的资源转换和流通。在我看来无用功更像是对自己内部问题的投射和转化。

  Q: 为什么突然离开了北京,去了广州?

  A: 其实回头看,挺简单的,混沌窘迫,加上喜欢的女孩跟我商量说去南国,那时不想为自己做主,想挣钱好好过日子。

  Q: 在广州的这些年,日子过的好吗?艺术还是你会关心的领域么?

  A: 像换了土的草,新鲜和不适,有一个强迫适应的过程,吃和睡都挺好的。不刻意关注艺术在发生什么,但好像又一直像个影子,会悄悄想念。

  Q: 这次展览与这些年的生活,有关系么?

  A: 外部看,每天以生活内的人和事物不断的重复和累积,做圆周运动,内部会有淤积,有等待,混沌里面的闪烁,好奇极了。内部和外部的东西,可能是认识到了这种模糊的语言,我想尝试着一边认识一边翻译。

  有一个感觉,在南方日照时间长,人们运动频率就相对高,北方日照时间短,大家运动活跃度相对低,但不等于效率低,都有对光的折射(光合作用),我理解是“光泽”地域性的质感。

  Q: 所以你理解光泽来自混沌。为什么核心谈论“光泽”?

  A: 如果混沌代表这36年的经验的话,那就一定是。

  跟艺术或和艺术圈子没关系的几年,我本来觉得艺术影响不了现实生活,是个职业。我就去尝试好好过日子,但发现我被生活和艺术出离出来,成了一个旁观者。

  旁观者的好处就是站到岸边相对可以把自己的痕迹减少,其他阻力就小了,反过来说,我可以无知大胆的“假设”艺术(趋从于背后的权利)不能成为对真实(真理)的呈现,就更加坦然了。

  不再那么纠结绕不开的杜尚这条根上的启蒙以及给当代艺术带来的迷失和恐惧。再去向上,我(另一个我)认为杜尚之后的东西方艺术经历了工业和虚拟当代,是淤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抛开背后的权利),而且他的万能系统也有绕不开的东西。我并不认为人本身的智慧从古至今有升级,怯怯的用语言游戏苍白的叙述下对杜尚的认识,杜尚让艺术神坛的唯一性的光泽宽泛化了,抻长了,成为一个自助的秩序,有意识在回归本体的同时表达了一种混沌的多重镜像使命。自然和人性本身这是杜尚也绕不开的,我们内部永远还是要围绕一个自然和人性之上的光泽(神或先贤)。老子道:“無 名天地之始;有 名天地之母。故常無,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缴。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就像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成为了一个有光泽感的支点,对于光泽认识的围绕,似乎在这一阶段,可以成为我个人对内外部,认知,理解,运用的一个支点,于是我更愿意靠近光泽。它还可以什么都不是,也可以在什么东西上是一点什么。

  我喜欢围绕着谈,跟受到的雕塑教育是有关系的,做人体习作的时候,它不会让你不运动,你也总能看到问题,跟着问题运动,围绕着骨架在哪一圈圈的调整,制作那些肉,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不规则的圆周运动一圈圈的划过,之前毕业创作倾向于轨迹的动态物质化,现在看来更像某种“光泽”模型。

  Q: 光泽怎么“自助”?

  A:开始是感觉上是一个不冒犯的邀请。

  慢慢的是自然中的光泽提示给我的,它无处不在,跟人类从古至今,它就一直在那自然着,自然到它似乎不存在。我认为是一种自然的态度,简单理解为自助。像前两年微信圈很时髦的各种“感恩”。

  还有就是读阿城时看到“比如阿Q,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阿Q,都会有自己的解读。”

  也是对观者的尊重,各取所需,环保些。“自助”更多偏向“光泽”乐园的围绕。

  Q: 作为第一个个展,创作于你在此时想要提出的是?

  A:“光泽”像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门票,如同一个乐园,会陪伴着提示给你很多秘密。

  只能简单举例说明,顺带出一些我主观的判断和趣味。

  习惯上从视觉进入,或者是被吸引,就那么一瞬间的划过,比较精细的感觉,随后就变成麻木被击碎的样子了。闪现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的临界,迷离中成为了一个的诱发和开始。

  我有过唯心的猜测,穿越到古人身边,他们在那夜观天象,做法事的诱发点,有可能就是被一闪一闪的星星所蛊惑,以致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巫。巫师在当代就细化为哲学家,音乐家,科学家,文学家,诗人,导演,设计师,艺术家,万众创新者等,仅仅是我个人对角色使命的理解。

  曾试图尝试物质化光泽的置换(致幻)。但光泽是很难去物化的,使用到物质就会有光的折射,变成了初衷的干扰,有难以驾驭的部分,只能由着她来,光通过物生出的泽,它是光和物的一套语言。发现走不通,就看到了背后的故事,或者编一个剧情出来。

  等待,生活会在日常中给人提供一些暗示,这种暗示和接收和再折射的过程,我理解为“光泽”认识。

  在转瞬即逝的前提下,光泽有一种绝对的自由度。它可以成为任何东西的折射表达,也可以瞬间消失,只留下脑补的空间。

  随之又无处不在,与很多东西变的可对接,变宽阔和愈发具体了。

  光泽还有一点就是运动是相互的,说不清是你动还是它动,像是一个围绕。跟声音很像。那么的有弹性。

  “光泽”这个东西可以成为一个东西的前后缀,从名词变成形容词,或通假的意味等等。后来就成了认知和理解的方式,

  再后来就不想静态的谈直觉上的“光泽”,想说围绕“光泽”而起的一个动态的剧场交流,无中生有,到“各复归其根”的循环。

  “浊的”“污的”’“消极的”部分,“光泽”应该也是很客观的,不那么明亮时,光泽就随之暗淡下来了。人就没有‘光泽’那么客观了,很难做的到。

  哪怕最后仅仅是对光泽显而易见的美感的接近,也算是一桩可爱的事情在发生。或者认识后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还有一个理由,想做一个不算开始的开始,交给“光泽”这朵自然的“先知”。

  Q: 空间、光线、人等因素,在你的创作实践中的关系?

  A:对于空间的想法 我更愿意去尝试从人内心的空间感受去理解,当然空间自带时间属性。就像人会进入庙或教堂的空间中,去平衡内部的本原问题,所以非生存空间的物理功能是倾向于去置换(致幻)的,同理,画廊剧院酒吧。。。烟酒茶药自带置换(致幻)空间。。。人们跑过去,寻找的是物质之外的光泽,我倾向于解释成光泽。或者说灵光可以看到的物化即是光泽。广场空间,太空空间,梦的空间层层叠叠的各种空间。

  空出来环境和土壤的这么一块地方,看种什么,长什么,长的怎么样,生出什么光泽。对应欲求的置换和填补。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的经验时间比谁都长,阅读一下。人生下来就吃,睡,搞事情,讲问题,活生活。谁都躲不开光。光成了自然的能量源之一,是第一者,第二者是人和物(大地),那么第三者就是光和第二者折射出的泽。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像人类为了复制光发明了的电,又搞出了网络,这是多大的一个光泽吖。现在我们可以秒杀神话空间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Q: 在这个展览中,你觉得“光泽”与“自助”应该被怎样理解?

  A:更像是提供一个围绕“光泽”故事的剧场空间,“自助”的态度也是对观者的主动尊重。

  舞台上的角儿都会有束光追着他,努力进行折射给观众看角儿的演绎,Club里频闪的光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在场的角儿,大家都很享受,对面折射过来看到的仿佛就是自己。

  对奇怪的认知经验的直接传达,开始是会有一定抵触的,反正我会有。所以要有一个渗透过程,想通过剧场的交流慢慢找到一种感觉。这也是在做“光泽”的过程中意识到的,或者说“光泽”自然给我的。

  Q: 这个展览,空间、光、材料、工具等等,都不是你关心的,你关心的是?

  A:这个不太知道怎么回答,能触及的物质和意识都可能成为诱因,如果把人看成光,面对空间,光,材料,工具等等,反应后能折射出多少“光泽”,转化出什么是我觉得有趣味的。

  Q:对“光泽自助”剧场虚实节奏有怎样想法,另外围着光泽讲故事是不是太过于煽情了?

  A:大家现在感官被时代刺激进化了,已经不满足于3D的体验了,希望在家里体验4D。多么真实的愿望啊,亲身经历总是值得炫耀的。微信朋友圈晒在场感的数码信息,特别像一个发射过来的乒乓球,反过来如果一个微信号,在一阶段内没有数码信息的显示,我们甚至会有怀疑这个微信号主人的存在,没人发球了。我想从光先发个球过去,有几个虚实的小循环。

  关于真实的故事,李安说,“跟着我,我带你去看,每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人,都是一座深不可测的深渊”。 换句话说,每个普通人,都会有“光泽”围绕的故事,在那些平凡和不凡的时刻之间,我更愿意运动着看待虚实。

  剧情节奏基本思路就是说光泽首先离不开对光的阅读和引入。很主观的把摄影术作为一个贴切的案例来叙述。同步真实的数码虚像的一段穿行,人与屏幕之间的转换,类似于海市蜃楼中数码信息的折射和全反射。到了二楼空间来感知真实的自然光泽和微妙的时机。然后静下来读人对光泽的机械书写,无中声出个有来。再进入一个舞美出来的介质,模拟几种运动和光泽的交集,似乎是我们每天醒来面对的世界。最后的静观众妙是和观者有一个自助性的,实实在在的摸和塑造的未结之结,在5月展览结束前再有一个返场转化。

  知道话一说出来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还好东西们还在那,相对诚恳,还可以自助。

  展览时间:2017.3.19-2017.5.19

  展览地点:中坝河北京通州宋庄小堡中坝河旁

  开放时间:周六/周日 11:00-18:00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陈耀杰)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