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明代瓷画“海马图”的意象来源

2017-04-05 14:26:31 杭州 李熊熊

  众所周知,马是一种在陆地上行走的动物。然而在明代的瓷器纹样中,却有一种怪异的画法:马在水面上欢快地奔跑(图1、图2)。这种违背常识的画法,是要表达什么特定的意思吗?是的。此图所要表现的不是普通的马,而是传说中的神马!

  明人认为的神马是有历史渊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想像中的神马,有两种主要的传说作为依据。一种是“海马”,另一种是“桃林马”。

  将传奇性的神马称作“海马”,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存在。我们可以在先秦的《山海经·海外北经》中看到早期的相关记述:“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騊駼’。”“騊駼”是传说中善走的神马,因产于“北海”,故称之为“海马”。

  到隋唐时,“海马”的传说有了更加具体的版本。据《隋书》卷八十三介绍“吐谷浑”时所说:“青海周回千余里,中有小山,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上,言得龙种。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故时称青海骢焉。”此处的“青海”即现在的“青海湖”,“小山”即湖中的“海心山”。那里产的“海马”能日行千里,竟然因为它们是龙种!这种说法当然不可能是真的,无非是马匹优良的一种解释而已。

  海马在唐代时名声十分响亮。李商隐有一首诗《过华清内厩门》:“华清别馆闭黄昏,碧草悠悠内厩门。自是明时不巡幸,至今青海有龙孙。”可见当时皇帝出巡的坐骑,多有来自青海的青海骢。

  关于“桃林马”,是有正史可考的另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说:“造父取骥之乘匹,与桃林盗骊、骅骝、绿耳,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故事大意是:造父得良马献于周缪王,周缪王让造父驾车西巡,见到了西王母。不料国内徐偃王谋反,周缪王骑造父所献良马,日行千里赶回来,打败徐偃王。事后,周缪王将赵城赐予造父作为感谢,赵姓由此而来。故事中的“千里马”出自“桃林”,故又可称“桃林马”。那么,“桃林”在哪里呢?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对造父得“桃林马”的情况有进一步的说明:“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圆三百里。武王伐纣,天下既定,王巡岳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古代“穆”与“缪”可通假,故“周穆王”即“周缪王”。按郦道元的说法,“桃林马”应是周武王伐纣之后,马放南山留下的后代。“桃林塞”应在陕西省境内。

  明代的北方经常有边患,所以对优良的战马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反映到瓷画上,就出现了传说中的神马形象。图1和图2画的都是在水中飞奔的马,这本身就是在表现马的神奇,也与“海马”的名称相符。

  下面我们来看瓷画中海马的具体画法:图1中的马纯白色,形象如一匹小马,这与青海产龙驹的说法相合。图2中的马身上有花样的斑点,这与“青海骢”的说法一致。青骢马是指青白杂色的马,也称“菊花青马”。可见,两图中马匹的画法更多的是以青海“海马”的传说为依据的。

  再看看作为背景的海水的画法:水中除了一个一个的漩涡和浪花之外,还有一朵一朵的花。这是什么意思呢?从形状看,水中的花应该是桃花,作者显然是要借落花间接表示附近有桃树林。桃林的存在,自然是暗指马为“桃林马”。

  这样,“海马图”就把两种神马的传说,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来了。这样的瓷画构思,应该说是相当巧妙的!更好地满足了人们对神马的想像需要。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王璐)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0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