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讲堂3610期】刘彦湖: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理法

2017-04-06 08:11:30 樊玮

  主讲人介绍:

  刘彦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周维新(原沈阳故宫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原沈阳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中国清宫史学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

海报

  导语:

  时值十周年庆典之际,北京匡时“艺术体验季”于6月3日至5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盛大开启。本季突破以往的传统形式,以更开放的视野、更丰富的内容、更大胆的跨界合作,更崭新的艺术视角,重装上阵,活力亮相!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刘彦湖、原沈阳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维新倾情加盟本届艺术体验季,献礼匡时十周年庆典,为广大的文艺爱好者带来了一场关于《齐白石的篆刻艺术》的精彩讲座。 

  主题: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第二部分: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理法

  印章还是挺了不起的,方寸之地,看看其实很小的,但是每一刀看起来有很丰满的地方。所以我先把这批作品跟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我们可以看一看"艺"字中间,比如说这个部分空白留的多棒,就是这种形状。中国印章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西方人其实还是没懂,包括我们书法在这样一个方寸之地,可以利用中国文字的结构,做成那样稳定的一个完整的结构,然后分割出来虚和实,点划和空白。

刘彦湖

  齐白石的篆刻他很厉害的一点,看起来是很单纯的,比如说这些朱文的起笔、收笔的地方,就是独立的地方是相当有厚度的,就是把它展大了,不是我们想象的齐白石的东西是一个很单薄的或者只是生硬。我们可以看看这些空白的流转还是有很圆润的感觉。我们可以看一下把它展大,这批东西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我今天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边想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白石篆刻理法;第二个是白石篆刻的现代性;还有白石篆刻的波普性。

  那么理法,我们先欣赏一下这个印章。我在跟有些画画的朋友聊的时候,我们在探讨西方进入抽象绘画的这种阶段,比如说进入了20世纪现代主义运动,比如说出现了跟齐白石差不多同时代或者是再稍稍晚一点,比如说毕加索、米罗。他们在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边它是不可能造就出来像我们书法和篆刻这样丰满的结构和对空间的分割和营造。比如说米洛,他大的作品相对来讲,如果要是一个一个局部看,他就不会有这么丰满,如果他是细密的线条就是高度的图案化了,所以中国这种篆刻它因为几千年的文字积淀。对于认识书法篆刻,我们其实缺少一个像现代主义运动这样,对于他的每一个细小的结构,内部的空间虚实这些东西,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造型来领会。

齐白石 “毅”印

  我们今天就忽然进入了一种所谓当代语境,把传统的东西统统归为我们传统艺术门类里去了。今天可能按照西方的方式,这种做的作品好像很容易转入到当代。而书法篆刻其实有那么多有成就的,或者是有才气的艺术家,其实到今天来讲在我们整个艺术界不被关注。我觉得是缺少一个现代运动这样的一个洗礼。就是把它纯粹当作抽象的东西,没有很好的认识。而这些东西是我们的一个资源,比如西方现代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借鉴了东方,比如说毕加索他是借鉴了非洲的艺术把它平面化;比如克利如果画得细密一点,讲音乐性,讲调子之类还是图案化的,包括蒙德里安,可是中国的书法篆刻远不是这样的,每一块空白还是要生动和丰富得多。

  这方印章尤其是“德”字这么细的一个点划,它的空白还是很方正的,不好的是"周"字这个地方稍稍的“玉”字连得多了,这边是有点儿随机的变化,这边是小锯齿状的,整个的点画缺少一种整洁的感觉。这方印章还是特别棒的,这个印章原作也就两公分见方,可是我们把它展到这么大的话可以看到这种气魄,比较好的是像这个"铁"字这一笔回去之后,他是接近连上这个横画,使得空间变得很整洁,竖画像这个地方,这样细的斜笔它还能够透出来一个空间,这些小的这种边,你们可以看这样的一些局部风格还是特别的丰富。包括"铁"字跟"横"字之间的这些转接及斜线跟横线这种转接过度。

齐白石 “周德輿”印

  我就这方印大体上讲一下,齐白石用刀是非常单纯的。朱文印差不多是从横划的上边入道,竖划我们把它反过来,竖划差不多是在这个点划的左侧用刀,几乎是不紊乱的,那么纵向的空间是纵向的用刀,横向的空间差不多就是一个90度的反转,转过来之后,这个用刀也是变成了在这个点划的左侧用刀,他这种用刀打破了传统的用刀,就是一个空间、一个空间,然后一个小的空白,它可能要翻转几次,齐白石像刻这样的印横的空间直接都是横的刻的,就是一个方向就把这个都刻出来了,那么“铁”字我们能看出来这样用刀就是排过去,然后留出来这些小的空白,这些地方的用刀相当于四刀或者是五刀这样一个空间。

齐白石 “鐵衡”印

  他这些是特别清楚的,比如说白文是下边用刀的话,上边是一个随机的变化,然后翻转过来的话,是从这边用刀,这个也是从里面用刀,你们可以看一下是这种感觉。再加上他用刀相对立得到就比较直,随机变化保留了一部分,但是这个边缘基本上是整洁的,每个空间,如果刻的是白文的话,留出这个空白就算是一个朱文。所以如果要是刻一个格子状的东西也是这样的,把它延伸下来之后,你们可以体会一下,它的每一个空间至少有50%是保证点画的整洁流畅。

  然后再有一部分是随机的。如果用的石头比较好,比较圆润,这种随机的变化其实又不是像我们想象的会残破的,因为他用刀比较深,再排一刀他也是这样,所以每一个空间和每个点画他比较精准地想过和算过,这就是他最重要的一个理法。如果要是刻粗的点划怎么办?一刀排过去,再一刀排过去,差不多都是反向,就是沿着后边一点一点排过去。

  给大家看一下这个“鹤”字,粗一点的竖划都是排了几刀,细的点划基本上就是一刀完成了。那么粗的笔画是同一个方向这样排过去,横划基本上是从下边入刀横画,竖划朱文是从右侧入刀,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他要先刻这样一刀,再逐渐地把它刻宽,像这样的可能就是一刀就完成了。

齐白石 “鶴”印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随机程度,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刀推过去了,他其实是活用的切刀,这种切刀就是特别接近汉代的那种凿印。齐白石的那种用刀,比如说他刻痕的底子,假如有人有机会能够见到齐白石的原印原石,如果拿一把刀按照他的点划去走,他底子不会是很光洁的,他一刀一刀会重新提起来,而这些理法在某种程度上把汉代的魏晋的凿印一直到浙派的切刀,其实是把它们活用这样的一种理法,我们很多人都以为他的单刀就是随意的,只要是单刀就可以了,然后刻得一面光洁,一面毛糙,不是这样的。

  这种用刀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其实就打破了过去那种反复的修,或者一个点划要一往一复。比如说一个白文,很多人用复刀就是差不多像挖一个槽一样四个方向,齐白石基本上细的笔划就一个方向就把点划完成了。如果再刻宽一点的话,后头又加一刀,比如感觉到这个笔划刻细了,这边如果要是再刻的话,边缘是笔划不能够再改变的,他有时候也会在这个地方再补一刀,那就刻得再深一些,再往外挤一些。

  我们这里面可以看一方印就大体上是这样的手法、做法。这方印可能会是这样的,因为笔划的主次是比较靠里边的,他可能这一笔划刻细了,他就重新再补了一刀。

齐白石 “弘”印

  我们看一下这方印,这个弘字。齐白石这种整体性,这个空间和这个空间的形状,你们可以看还是有点一致性的。然后我们想一想,他有一方白文是这样的,就是相对这方朱文,就要显得这个地方就干瘪一些,然后这些空白,这是一个很方的方形,这方白文差不多同一时期刻的,我们感觉跟这个整体性,他们空白的形状比较起来的话就要逊色一些。

  他的理法差不多接近我们说做运动,比如说我们打羽毛球,说动作的一致性,看起来是简单的一个向前的动作,但是所有的轻重缓急,所有的节奏,其实就在看起来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当中所有的东西都完成了。所以我想他用刀的单刀也是变得表面上是单纯的,他就是用这种刀来化解复道的繁复,别人一般是容易感觉到用刀很复杂,或者是做起来很复杂,齐白石用一个很单纯的方法把所有内在的节奏、所有的变化,点划的轻重缓急以及空间的形状,用一种看起来是很单纯的,化单为复,化负为单,把这种单纯的东西做出来。

  另外齐白石的首批印谱就是师生印谱,学生临的汉印他也在翻,所以就是这种简单的模仿他还是觉得不好,所以另外的一个就是用相对的奇和正的问题,他在某种程度是用"奇"。但是“奇”有一点别人会理解错,他用刀有很多的时候是有粗细的变化。比如说我们看这个"周"字,我们看它的中心线,是不是有点儿从上边向右下方倾斜。可是从另外一个边缘你们可以看它又变成是直的,或者是这个“德”字,你们可以看这个边缘是明显的往外倾斜出去了,但是你们可以看那个边缘又是相对整洁的。所以他这个奇中,其实奇和正,他利用一个笔划粗细的变化,整体上这个笔划可能是偏离出去了,这个边缘又变得是一个绝对的垂直的。

  所以他在奇和正这个方面,很多人理解齐白石,包括来楚生他也用了一些斜线,就是说在这些地方都没有很好的懂齐白石,他是利用两个边缘线起到的不同的作用,或者是合起来的中心线有一些倾斜的变化,但是另外一个边缘他又保证了有一些这种平实、平正的。

齐白石 “湖南湘潭长沙人”印

  他最有名的一些印,比如说“湖南湘潭长沙人”的那一方印,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个是差不多他的大印里边最好的一方印。我们看到的是特别多的,比如说这些点划有一点倾斜,比如说像这种长字,它的中心线或者是内边缘明显是向这个角度,但是底边看起来还是比较平正的,这个长字的这个横划底下用刀一定是很倾斜的向下了,可是这个边缘还是相对比较正的。这个有一点向左倾斜,可是这个边缘你们看还是相对比较正的。长沙的"沙"字也是下边相对来讲要粗重一些,这个边缘又是比较正的。这个“人”字也是这个样子,他是利用粗细的变化,“也”字上边又是接近水平的,这个下边缘,他是利用了这个点划的粗细的变化,同时把斜笔和直笔或者是奇和正同时统一起来。这些地方就是完完全全他心里边非常清楚。

  原来我在思考齐白石跟黄宾虹的时候,我想齐白石他主要是在秦汉以下。黄宾虹的成就是在先秦,尤其是战国文字,他的篆书,但是我最近有重新一个发现,是因为我最近大量地看了一些甲骨和金文,就是早期的古文字的一些东西,我发现齐白石敢于用一些斜笔,比如说从吴久衍那个时候认识汉印,就讲说汉印遇到斜笔都取巧写过,齐白石一个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取巧,敢于用斜线,一些大的斜线,比如像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的"家"字什么的,他最常见的比如说我们说言字旁,他是用这种结构,这些看起来是好像他也可以刻成这个样子,但是他很多的时候,他是可以用这样的结构,这样的一种三角形的结构,这种大的斜线,比如说他经常用的是这样的结构,你们熟悉一点金文的时候,你们知道金文的"商"之类的都是这样的结构。

  所以说齐白石他可能不像牮弪囵他们专门用甲骨文来刻印,我现在有一个认识,齐白石早年学过古玺,后来觉得古玺这些字他自己用起来也力不从心,也不用,再有在认知上、在受众上可能有一学麻烦,很多人可能也不容易认识,限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我们知道古文的水平远远不像我们今天自编或者是战国文字有这样一个长足的进展。所以他其实这种理法是用了,而这种东西,他其实是自己有的时候也是有一种信心的,就是他能感知到的一个东西,按他能够把这种很古老的文字这种意象他用起来。

齐白石 “半聾樓”印

  齐白石和所有流派印比较起来的话,他第一点就是破圆为方,他是用方来改变这种圆的结构。像我刚才说的破正为奇,或者是破复为单,还有一点就是别人不敢用的平正的东西,他敢用这种斜线,这些理法都是他对于前代大师,你们用的东西我都懂,但是我能够在这个基础之上,我重新想出一种办法来,我把你们已用的一些程法来打破。所以齐白石不是简单的用单刀,而是他在自身文字结构上也是打通了,我们表面看起来他是《三公山碑》或者说他自己说学了《秦量诏版》也最多在秦汉这样的一个时间段有一些隶书的东西。

  但事实上我现在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是他其实是能够把古代的那些更早的文字,比如说“破圆为方”,比如说商周之际的书法,没有经过篆引的圆转的这种笔法,其实整体上来讲,甲骨的文字和早期的金文还是更方正、更硬朗的,并且有很多的斜线,这些方面是我最近对齐白石篆刻的一个认识。

  这些方面都很不一样,齐白石在这种理法上想一想他真的是天才。比如说他的书法,年轻的时候受到地方的何绍基的笼罩,他也学过,他想跳出之后他找到了金冬心那样一个独特的东西,但是他也不满足,他找到李北海,在他这个时代李北海既不属于贴也不属于碑,在碑贴之间,在书法史上,我们那些刻贴里边是没有李北海的,并且李北海是可以跟王羲之相互对待的,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王羲之之后也就是两个人,一个是颜真卿,一个是李北海。他学李北海就不受当时大家学碑的影响。

齐白石 “半聾樓小書巢”印

  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再想一想,在历史上这种有创造的,比如说金冬心他为什么能写那样的一种东西,我们的这种笔划、文字我举个例子,比如像这种"矗",它的横划可能是十几条横线,但是竖划一般不超过六七条线,九条线大概是最多的。那么印刷体就是把竖划写粗,横划写细,才能够相对在一个方整的空间里边,这样就感觉到好像空白是匀称的。

  金冬心其实做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就是把横划写粗,把竖划写细,就是同样的粗细,其实中国的文字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奥秘了。所以像金冬心这样的,几代人甚至几百年大家都在努力寻找一种均衡感的时候,可能就有这么一个高人打破了这种一种均衡感,他可能找到了这样一种东西。

  齐白石我想他的单打独斗,他的取法八大、取金冬心,都是这样的一种奇人高人。所以在几百年大家在努力在寻求一种一致性的时候,他忽然反面的应用就变成了一个很独到的东西。

文章标签

(责任编辑:樊玮)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2
全部

全部评论 (0)

我来发布第一条评论

热门新闻

发表评论
0 2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回复
1 / 20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